重讀屈原《天問》:探索未知與獨立思考

光明網 發佈 2022-12-02T06:34:28.286995+00:00

屈原創作了不朽的文學作品《天問》,顧名思義,「天問」就是抬頭望天、向天空發出問題的意思。屈原感到非常委屈,眼看著楚國的朝政一天天敗壞下去,自己卻無法改變這一切,只能通過文學創作,來抒發內心的憤懣,名篇《離騷》就此誕生。

作者:西蒙

屈原創作了不朽的文學作品《天問》,顧名思義,「天問」就是抬頭望天、向天空發出問題的意思。自從人類誕生後,無數詩人在深夜仰望星空,由此誕生了很多偉大的文學作品。生活在中國戰國末期的詩人屈原,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

屈原品行高潔、性格耿直的,卻遭到了小人的嫉妒。有人向楚王進讒言,說屈原居功自傲,不把別人放在眼裡。但楚王竟然相信了小人的讒言,還疏遠了屈原。屈原感到非常委屈,眼看著楚國的朝政一天天敗壞下去,自己卻無法改變這一切,只能通過文學創作,來抒發內心的憤懣,名篇《離騷》就此誕生。

我們可以把《離騷》看成屈原的精神自傳。「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面對身處苦難中的祖國和人民,屈原一聲嘆息,只希望楚王能夠看清現實形勢,勵精圖治,成為明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深知面對著諸多難題,所以他不斷探索,不斷努力。這句詩在今天也很有名,用於描述人們為遠大目標而努力奮鬥的狀態。

屈原留給後世很多的文學作品,除了《離騷》,還有《天問》《九章》《九歌》《懷沙》,等等。「天問」的故事從誕生之初,就引發世人對探索未知的興趣,這是我們追尋宇宙奧妙的千年之嘆,是探索無窮遠方的不懈努力。

屈原在《天問》裡對天發問的諸多問題,大多與自然現象、歷史事件有關,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傳說人物、歷史名人也在《天問》裡「亮相」。《天問》開頭就問道:「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這是一個帶有終極思考意味的提問。屈原認為天地初開時混沌一片,沒有某個具體的神祇來創世。現代科學認為宇宙的起點是一次威力極大的爆炸,屈原當然不知道宇宙大爆炸的假說,但他已經有了追問萬物起源的意識。

屈原對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有自己的思考。《天問》裡就提到了一些古人的名字,還有一些歷史事件。對屈原來說,這些往事也是相當神秘的,所以提出了若干問題。只是這些問題,他無法回答,便記錄在作品《天問》裡。

「彼王紂之躬,孰使亂惑?何惡輔弼,讒諂是服?比干何逆,而抑沈之?雷開阿順,而賜封之?」——是誰讓商紂王昏庸殘暴?為何要陷害忠良卻親近小人?比干忠心耿耿,為何遭受打擊?雷開這類阿諛奉承之人,憑什麼還能得到封賞?

商紂王殘忍暴虐,寵幸奸臣,不僅失去了民心,連王公大臣都看不下去了。當時有位忠臣名叫比干,看到商紂王要將反對自己的人釘在滾燙的柱子上,便直言勸告:「大王要以江山為重,不能殘暴對待忠臣,要遠離禍國殃民的小人」。但是商紂王根本不聽勸告,還把比干殺掉了。屈原在《天問》裡就反問:比干忠心耿耿,為何結局不好?顯然,這是因為商紂王不明是非,最終激起了周武王的反抗。在牧野之戰後,商紂王慘敗,商朝也隨之滅亡。

屈原生活的年代,距離武王伐紂,也有上千年了,很多歷史真相,已經搞不清楚了,所以屈原要發問,要質疑,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屈原在《天問》裡表達了非常正派的歷史觀,書寫武王伐紂的故事,就是要告訴人們:正義一定會戰勝邪惡,文明終將取代暴力。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就要親近賢明、有道德的人,遠離沒有教養、品質低下的人。

屈原生活的年代,是群雄爭霸的戰國後期,他所在的楚國正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正在崛起的秦國對其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將其吞併。屈原向楚王多次進言,建議楚王親近賢臣,富國強兵,但楚王已經沉浸在小人的甜言蜜語裡,根本不理解屈原的好心。屈原不忍心看到國破家亡的慘劇,也想證明自己的高潔與正直,最後以死明志,自沉汨羅江中。

屈原在《天問》中還流露出很強的探索未知的精神。雖然人人都有好奇心,但真正願意去思考嚴肅命題的人並不多,屈原就是這樣能深入思考的人。儘管他的切入點不是研究思維,卻具備了一個思考者應有的質疑與反思精神。

「吾文終其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惟屈子一人耳。」大文豪蘇東坡曾經這樣評價屈原,對其推崇備至,可見屈原的才華與品質,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是十分耀眼的。仔細觀察,會發現《天問》幾乎所有的句子都是設問或反問。這種姿態,實際上就是在追問世間的真相,而不是靠外界「投餵」而形成自己的立場。

獨立思考,專注探索,是一個人走向精神人格的完善的必由之路,屈原在這一點上給後世作出了表率。而且,《天問》中的探索精神,不僅有追問宇宙與歷史奧妙的強烈念頭,也有很強的想像力。

類似的思維也存在於後世的司馬遷身上。他在《史記》中敘述了一個以黃帝為起點的中華歷史的宏大結構,從夏商周到秦漢,這是一個被納入共同體的完整脈絡。雖然一個民族對歷史具備共同記憶,但如果沒有屈原、司馬遷這樣的文人史家,我們對歷史的理解很容易變得支離破碎,基於它們而形成的文明共同體認同感也會減弱很多。

國家由無數個小家組成,人們常說的中華文明,就是基於大家對祖國文化的熱愛與共識。經過一代代人的傳承與發揚,中華文化的魅力永不會褪色。(西蒙)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