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更替(五):突厥

精選歷史 發佈 2022-12-02T09:57:19.832004+00:00

#頭條創作挑戰賽#唐朝滅突厥01609年啟民可汗病死,繼位的是始畢可汗。本身在啟民可汗時,就是依靠隋朝的援助強大起來的,這時候始畢可汗的力量逐漸強大,隋朝怕其不受控制,便想法削弱。

唐朝滅突厥

01

609年啟民可汗病死,繼位的是始畢可汗

本身在啟民可汗時,就是依靠隋朝的援助強大起來的,這時候始畢可汗的力量逐漸強大,隋朝怕其不受控制,便想法削弱。又是採取分化離間的辦法,要將宗室女嫁給始畢可汗的弟弟叱吉設,可惜,叱吉設不敢接受,反而讓始畢可汗不滿。

最終,始畢可汗不再向隋朝稱臣。

隋朝很快就被唐朝取代了,但天下未統一,北方的割據政權多向突厥稱臣。

李淵也與突厥交好。

619年,始畢可汗死,弟俟利弗繼位,為處羅可汗,娶義成公主為妻。

620年,處羅可汗死,其弟咄苾繼位,為頡利可汗,也娶義成公主為妻。

始畢可汗、處羅可汗、頡利可汗都是啟民可汗的兒子。從啟民可汗到頡利可汗四代,都娶了一個女人,可見,北族的習俗從匈奴開始、到鮮卑、突厥一直如此。

頡利可汗繼位之後,沒有一年不入寇掠奪,唐高祖對他的辦法也是抄襲隋朝,和親和分化離間,但依舊阻止不了頡利可汗的犯邊。

公元626年,剛剛繼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就遇到了頡利可汗的侵擾。

頡利可汗率兵20萬直逼長安,在渭水便橋北,李世民設設疑兵之計,隔渭水與頡利對話,雙方盟約,唐朝給頡利金帛財物,頡利給唐朝獻馬三千匹,羊萬口,這便是渭水之盟。

但李世民是什麼人?唐朝的天下基本都是他打下的,怎麼能容忍唐朝被突厥欺負呢呢?

李世民一邊採取老辦法,分化離間,一邊武力征服。

處羅可汗的兒子,主治突厥的東方,也稱突利可汗,李世民與突利可汗本就相識,於是,就和他聯繫,用來離間頡利。

恰逢這時,北方的鐵勒又反叛頡利,627年,鐵勒推舉薛延陀回紇為主,建立了薛延陀汗國,唐太宗冊封為夷男為薛延陀可汗,也用來對抗頡利。

同時,突厥國內又遭逢天災,國勢大衰。

唐太宗李世民趁此良機,決定大力討伐頡利。

公元629年,頡利擁眾漠南,想要再次犯邊。唐太宗命李靖率李勣、柴紹、薛萬徹,統兵10萬,分道出擊突厥。

李靖出奇制勝,在定襄大敗突厥,頡利逃竄,李靖降其部眾五萬餘人。唐軍兩將又督兵疾進,大破突厥軍,頡利西逃吐谷渾,在途中被唐行軍總管張寶相所俘,頡利被押往長安居住,634年頡利去世。

於是,突厥部眾,一時奔潰,有北降薛延陀的,也有逃去西域的,降唐的有十幾萬眾。

至此,東突厥滅亡。

降唐的突厥部眾,唐太宗把他們安置在河北。而突厥故地就由臣服唐朝的薛延陀遷居。

公元644年,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去世,子拔灼繼位,薛延陀內亂,太宗趁機滅薛延陀。

這塊故地由回紇遷入,鐵勒的諸部中只有薛延陀回紇為強。薛延陀已經滅亡,回紇還沒有起來,所以,北方的突厥故地算是在唐太宗手中平定了,最大的外患被解決了。

然而,是不是忘記了還有一個西突厥?

沒錯,那個泥撅可汗歸降隋朝、達頭可汗逃去吐谷渾後的西突厥怎麼樣了。

02

泥撅可汗歸隋之後,西突厥立了他的叔叔射匱可汗

射匱可汗卒,繼位的是其弟統葉護可汗。統葉護可汗之時,西突厥北並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賓,稱霸西域。

統葉護可汗被他的伯父殺死,其自立為莫賀咄侯屈利俟毗可汗。西突厥國內發生內亂,後來繼位的是統葉護可汗之子乙毗缽羅肆葉護可汗,但依舊沒有平息西突厥的內亂。

從唐太宗至唐高宗之時,西突厥國內一直發生內亂,但依舊稱霸西域。西域諸國中,高昌、焉耆、龜茲、于闐、疏勒五國較大,也臣服於西突厥。

唐太宗在高昌設置安西都護府,蔥嶺以東的地方,便綏服唐朝。

646年,西突厥可汗乙毗咄陸被乙毗射匱打敗,手下大將賀魯逃奔唐朝,唐朝正在討伐龜茲,便封其為昆丘道行軍總管,跟隨唐軍進軍龜茲。

649年,唐高宗即位後,賀魯反叛唐朝,自立為西突厥沙缽羅可汗

公元657年,唐高宗派蘇定方等征討西域,俘獲賀魯,西突厥滅亡。

唐朝把突厥的屬地,都分置羈縻府州,一些不願歸順唐朝的突厥則遷往西亞。

至於如今的土耳其人叫著他們是突厥後裔,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事實上,突厥跟土耳其關係並不大,土耳其嚴格來說,只是突厥語系。

歷史上還有一個後突厥,是682年突厥後裔吐屯啜骨咄祿反叛唐朝,復國建立的突厥國家。統治範圍大致是東突厥舊地,一直存在到了745年,後被唐朝和回紇聯手滅亡,這塊故地就成了回紇汗國的了。

但回紇一直和唐朝結盟,算不上外患,後來還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

突厥別部沙陀突厥,在唐朝滅亡後建立了後唐、後晉、後漢三個沙陀王朝,這也是突厥在歷史上最後榮光了。

03

從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這四大遊牧民族的歷史來看,鮮卑是建國最多,漢化最徹底的民族,後來完全融入了漢族,突厥則是北族中勢力最大、國力最盛的民族,也難怪如今的土耳其人非要認突厥為祖先。

相比起匈奴、柔然和突厥,鮮卑這個民族則要智慧得多,它最終融入了漢族,締造了北魏、北周和隋唐這個封建王朝頂峰。

而匈奴、突厥一部分被征服遷居塞內,一部分則遠走西方。

對於外族要不要遷居塞內,其實在當時統治集團內部,也是有很大分歧的。在東漢至西晉時期,有一種「徙戎之論」,指的是要把征服的外族徙居塞外,不能讓外族入關。

「徙戎之論」,自以為安,其實這是很危險的,因為中原政權管轄所不及,為強為弱,誰都不知。而這個部落中,要是出了一個英雄,「併兼」「脅服」,便成了一個強大的部族,要為邊患了,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便是例子,歷代北族之患,皆是如此。

「徙戎之亂」不過是姑息之策。

而把外族徙居塞內,與漢族雜居,撫綏、駕馭、同化,才是根本之策。但同時,中原王朝要政治清明,兵力強盛。

而西晉既無撫綏制馭之策,內部統治階級又黑暗腐敗,釀成八王之亂,自然引起了永嘉之亂。同樣的徙居塞內政策,西漢和隋唐則締造了大一統盛世。如果把永嘉之亂怪到西漢和東漢頭上,那就相當於把人類的戰爭怪罪到女媧造人身上了。由此讓很多人以為引外族入關是錯誤之策,其實是根本沒有找到問題根源所在,胡亂發言罷了。

契丹、女真、蒙古

唐朝以後的北族更替,簡單點好了,不敢複雜的說。

唐朝以後的北族,我們熟知的就是契丹、女真和蒙古了。

契丹建立了遼國,女真建立了金國和清朝,蒙古建立了蒙古帝國和元朝。不同於唐朝之前的各朝各代對北族的武力征服政策,宋朝以後的朝代和北族基本上是和平相處,尤其是宋朝,被北族壓制。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金國滅北宋,蒙古滅南宋,清朝滅明朝。

而他們各自的起源也都與之前的北族息息相關。

契丹的起源和匈奴鮮卑都有關係,女真則是起源於東北的肅慎,漢朝時稱挹婁,隋唐時的靺鞨。

蒙古則自認為起源於突厥,在《蒙古全史》中把蒙古當作是突厥的唾餘,是寶夷和突厥的混種。蒙古的始祖在《蒙古秘史》名孛兒帖赤那,「孛兒」譯言「蒼」,「帖赤那」譯言「狼」,阿史那、泥師都,都是帖赤那的異譯。

是真是假,暫時不說。

唐朝時期北方有一個部族室韋,就是蒙古的前身,當時是突厥人的臣屬。屬於突厥,不一定就是突厥人。畢竟項羽屬於秦朝,但項羽卻自稱是楚人啊。

我們在看秦漢和隋唐時的地圖就會發現這些小部落名稱,當匈奴成為蒙古高原上的第一個主人時,鮮卑、柔然、突厥、契丹、肅慎都只是一個小小的部落名稱。

當鮮卑成為北方草原上的主人時,匈奴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榮光,柔然、突厥、契丹也只是一個小部落,甚至還沒有凝聚成部落。

而到了隋唐之際,鮮卑已然融入了漢族,突厥就成了北族之最。等到突厥衰亡之後,又成了契丹和女真,最後,蒙古成了蒙古高原上的主人。

頗有一種,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感覺。

唐朝之後,北族之患基本上徹底被解決了,因為北族已經和農耕民族一樣建立了封建統治政權,而且有壓制農耕民族的趨勢。北方遊牧民族的科技和武器也在發展,甚至比宋朝更加先進,經過遼國、金國、元朝、清朝,最終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中國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的變遷,及古代中原王朝的北族之患,總結起來就是秦漢之時為匈奴,魏晉南北朝時為鮮卑,柔然,隋唐之時為突厥,宋朝時為契丹、女真、蒙古,宋朝之後沒了外患,整個世界已經走向了大航海時代,西方世界走在了整個世界的前列,北族之患則自然弱了下來。清朝徹底解決了北方遊牧民族之患又如何?清朝滅了明朝又如何?西方列強不就來了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