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王朝的築基之人一代高僧子聰——常山王劉秉忠

樹葉天天要過河 發佈 2022-12-02T10:00:34.487333+00:00

劉秉忠,字仲晦,原名劉侃,生於1216年卒於1274年。因修行從佛家釋氏,法名子聰,拜官之後方改為劉秉忠,祖籍本為瑞州人氏,後全家遷至邢州。

我是小樹,點擊上方「關注」,每天為您分享精品歷史故事與真實歷史事件揭秘乾貨。

劉秉忠,字仲晦,原名劉侃,生於1216年卒於1274年。因修行從佛家釋氏,法名子聰,拜官之後方改為劉秉忠,祖籍本為瑞州人氏,後全家遷至邢州。祖父劉澤,父親劉潤,弟劉秉恕。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太師國王木華黎率軍大破邢州,建立了都元帥府,封劉潤為都統一職。後改署為州錄事,歷任巨鹿、內丘兩縣提領。

劉秉忠風骨秀異才學聰智少時胸中便有大志。八歲入學,日誦數百言。年十七歲時,為節度使府令史一職也就是書記官。但劉秉忠卻常悶悶不樂。突然有一天,劉秉忠丟下了手中的筆感嘆說道:「吾家累世衣冠,乃為刀筆吏乎!大丈夫遇不予世,當隱居以求志耳。」於是當即棄官而去,隱居於武安山之中。不久之後的一天劉秉中忠巧遇天寧寺僧人虛照法師,虛照法師觀此人很有慧根,於是收了劉秉忠為佛門弟子賜法名子聰,遍讀佛法廣游雲中郡各處,居於南堂寺之中。

乃馬真皇后監國元年1242年,當時的北方禪宗臨濟宗領袖海雲法師奉元世祖忽必烈之邀請前往和林潛邸之中,海雲法師路過雲中郡在南堂寺小住之時,遇劉秉忠觀其談吐不俗而且十分博學多才,於是力邀劉秉忠與他同行一塊入見元世祖忽必烈。劉秉忠拜見世祖忽必烈,佛法與經史子集無一不通,世祖忽必烈極為稱讚,並多次召見垂詢漢學要義。劉秉忠書無所不讀,尤其對於《易經》及邵氏《經世書》,以至於天文、地理、律歷、六壬遁甲之術,靡不精通。世祖忽必烈大愛相見恨晚,海雲大師南還之後,劉秉忠被世祖忽必烈留在藩邸成為幕僚。

元定宗元年1246年,劉秉忠因父親去世回家辦理喪事,世祖忽必烈賜金百兩為治葬之用,且專門派遣使者護送劉秉忠至邢州。待服喪期滿,劉秉忠除服後便應世祖忽必烈之召還至和林城。海迷失監國二年1250年,劉秉忠出發返回和林城,憲宗元年1251年,上書世祖忽必烈多達數十萬字的治國條陳。其中大意可大意為,首先建議世祖忽必烈效仿古時候周公輔佐周武王,世祖忽必烈輔佐憲宗蒙哥大汗治理天下。選派開國功臣們的子孫到京府州縣去監督、考核舊官們,根據考察結果進行獎懲,能力低下者一律免去職務。按照現行的戶口確定稅額,令各級官府召集被迫出逃的流民恢復生產。重新定製百官爵祿,出專門律條對各級官員的德行進行獎懲及約束。

對普天之下的民眾多行教化,嚴格各級官員執法禁止隨意定罪,天下死刑必須上報國都的刑部聽候斷決。清查百姓們向官府官員們所欠的借債,若原系正當借貸的百姓負責償還,若非正當借貸,並且沒有借據的,以及利息大於本者,一概豁免。百姓繳納公糧的以就近交倉原則為準,確定各稅收數目和條款,禁止各處行商坐賈巧取橫奪,禁止奢華,規定上下服飾定製,減輕賦稅,差遣勸農官督課農桑。加大興辦學校,實行科舉制度,引導開國功臣的子孫進入學校,擇優選用有才能者。謹慎地選擇基層官員,招撫關西、河南的流民,撫恤孤寡殘疾者,不許朝廷使臣在地方上騷擾官民,應設館安置。由國家下令各地興建廟宇祭祀孔子,訪察當地的名儒,並舉行祀典。

請求蒙哥大汗頒行新曆,同時著手派出官員撰修《金史》。國家應該撥出一部分經費贍養生活困難的名士學者,免除其中自有產業者的賦稅差役,使其為國家盡其才能。並廣開言路,鼓勵大家直言。明君要分辨君子和小人,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將國內人民必須之鹽場和礦冶交各路課稅所進行管理,禁止好利之徒依恃官勢害民,使商賈與平民互不欺奪。明文禁止私設牢獄,禁止鞭背之刑。要正紀綱,行法度,使天下可不勞而治。注意拔擢廉潔能幹的官員。

世祖忽必烈覽看劉秉忠治上述的國書之後非常贊同他的治世理念,此條陳一直到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後很多才得以正式施行。劉秉忠在進完治國書之後,又對世祖進言道:「邢州之地原有人口萬餘戶,然諸國兵亂以來人口已不滿數百,凋壞日甚,非得良牧守如真安張耕、洛水劉肅者方能治之,猶可完復。」世祖忽必烈立即命以張耕為邢州安撫使。劉肅為安撫副使。於是刑州之地諸多流民得以復業,本地戶口日增百業得以恢復。

憲宗三年1253年,劉秉忠隨從世祖忽必烈出征大理,藉以天地好生之德勸說於世祖忽必烈,在攻克城池之日,不要多行殺戮,後從世祖忽必烈攻伐南宋,再交向世祖忽必烈進言,劉秉忠所到之處救下的百姓人數不可勝計。中統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之位,問劉秉忠治天下之大經、養民之良法,劉秉忠列舉祖宗舊典,參考古制之中有宜於今朝者,列出數十條上奏於世祖忽必烈聽。世祖採納劉秉忠的建議於是下詔重新建元紀歲,建立中書省、宣撫司。金朝時代的很多舊臣以及躲避戰亂於山林之中的名士們,全部都登記造冊重新錄用,新朝的氣象文物粲然一新。而劉秉忠雖居世祖皇帝左右,但仍然穿著舊時為官時的衣服,深居簡出為人和善寬宏大量,當時人們都稱呼劉秉忠為「聰書記」。

中統元年1260年,翰林大學士王鄂上奏世祖說道:「劉秉忠久侍藩邸,積有歲年,參幄帷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忠勤勞績,宜被褒崇。聖明御極,萬物惟新,而劉秉忠猶仍其野服散號,深所未安。宜正其衣冠,崇以顯秩。」此奏上後,即日世祖忽必烈便拜劉秉忠為光祿大夫、太保一職,參與中書省諸事,詔以翰林侍讀學士竇默之女許劉秉忠為妻,賜府第奉先坊,給以少府宮籍監戶給予食邑。劉秉忠即謝恩受命。此後劉秉忠為官常以天下為己任,事無巨細。凡有關於國家的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世祖忽必烈寵任愈隆,而劉秉忠推薦很多有才華的人為官很多為當世大才,凡被秉忠甄選提拔的後悉數為代之名臣。

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後命劉秉忠以相風水之地於桓州東灤水北,興建城郭於龍岡之上,劉重忠組織三年興建而成,名曰開平府。繼升為上都,而以燕為中都。至元四年1267年,世祖忽必烈又命劉秉忠修築中都城,開始興建宗廟、宮室。至元八年1271年,上奏取《易經》之中「大哉乾元」之意建國號為「大元」,以中都城為大都。劉秉忠又請頒章服、起朝儀、給俸祿、定官制,忽必烈一一採納,也成為整個元朝的定製。

忽必烈以錢幣之制詢問劉秉忠的意見,劉秉忠回答說:「錢用於陽,褚用於陰。國家龍興朔漠,宜用褚幣(紙幣),子孫世守之。若用錢,天下將不靖。」忽必烈聽從劉秉忠的意見開始了大量使用紙幣,這樣有效地降低了國家的成本也杜絕了少數王公重臣大量屯集貴金屬謀私利的行為。但是到了後世元武宗時又開始鑄錢,旋廢世祖定製不用。元惠宗時候則在鑄錢時,而天下亡於內外的盜賊之手。果然應驗了劉秉忠最初說的話。

至元十一年1274年,跟隨世祖忽必烈至上都,選了南屏山一塊土地,修築了出家修行用的精舍在此一直修行。同年秋天八月,劉秉忠無疾打坐之中而圓寂,年僅五十九歲。世祖聽聞之後十分震驚而悲傷,對群臣說道:「劉秉忠事聯三十餘年,小心縝密,不避險阻,言無隱情,其陰陽術數之精,占事知來,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聞也。」世祖下令由內務府出錢辦理國葬,另外派遣禮部侍郎趙秉溫護其喪還葬大都城。至元十二年,贈太傅,封趙國公,諡文貞,成宗時,贈推誠協謀同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諡文正。仁宗時,又追封劉秉忠為常山王。

劉秉忠自幼好學,至老而不衰,雖然已是位極人臣之列,但是每日卻吃齋簡居自己種植蔬果而食,而且終日淡然名利,不異平昔。劉秉忠自號「藏春散人」,每以吟詠自適,其詩蕭散閒淡,類其為人。著有文集十卷。一生無子,以弟劉秉恕之子劉蘭璋過繼為子。世祖忽必烈曾經賞賜劉秉忠白金千兩之多,然而劉秉忠卻推辭說道:「臣山野鄙人,僥倖遭際,器服翻出尚方,金無所用。」

這裡選一首小樹比喜歡的劉秉忠所作元散曲獻給大家一曲寫四季蒼涼很格局。此外前面的諸多都是正史之中內容,當然關於這個元朝的開創者還有許許多多精彩的故事,那真是豐富多彩比如說郭德綱郭老師的單口相聲《濟公傳》之中不少內容就是改編自劉秉忠野史中的故事,其中不乏神魔鬥法,大羅金仙,神佛點化,神仙打架的情節,幫忽必烈建八臂哪吒城也就是北京城,更是因一本神書《平砂玉尺經》被劉伯溫和姚廣孝尊為先師,引發了更多人的猜想。大家還記不記得郭老師講的那個太后老相老的故事,白馬轉世宋國皇帝嗎?這都是小兒科還有更猛的。這個小樹以後會出一個專門的故事版內容,與這個正史的完全不同的版本大傢伙多關注支持,小樹多多給您講故事!

《雙調蟾宮曲》元代劉秉忠

盼和風春雨如膏,花發南枝,北岸冰銷。夭桃似火,楊柳如煙,穰穰桑條。初出谷黃鶯弄巧,乍銜泥燕子尋巢。宴賞東郊,杜甫遊春,散誕逍遙。

炎天地熱如燒,散發披襟,紈扇輕搖。積雪敲冰,沉李浮瓜,不用百尺樓高。避暑涼亭靜掃,樹陰稠綠波池沼。流水溪橋,右軍觀鵝,散誕逍遙。

梧桐一葉初凋,菊綻東籬,佳節登高。金風颯颯,寒雁呀呀,促織叨叨。滿目黃花衰草,一川紅葉飄飄。秋景蕭蕭,賞菊陶潛,散誕逍遙。

朔風瑞雪飄飄,暖閣紅爐,酒泛羊羔。如飛柳絮,似舞胡蝶,亂剪鵝毛。銀砌就樓台殿閣,粉妝成野外荒郊。冬景寂寥,浩然踏雪,散誕逍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