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事讓司馬遷遭受奇恥大辱?「李陵事件」錯在誰?

海船船海 發佈 2022-12-02T10:12:09.354655+00:00

天漢二年秋,司馬遷靜下心來,正準備著手撰寫歷史巨著《史記》的時候,卻遭遇了一場飛來橫禍——「李陵事件」。千百年來,無數世人都在問——「李陵事件」錯在誰?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秋,司馬遷靜下心來,正準備著手撰寫歷史巨著《史記》的時候,卻遭遇了一場飛來橫禍——「李陵事件」。這個令世人無比痛心的事件,不僅使漢將李陵有家難歸、故國難回,而且也得我們的太史公,遭受到了奇恥大辱。千百年來,無數世人都在問——「李陵事件」錯在誰?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說李陵,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提起他的爺爺漢將李廣,您一定不會陌生。對,李陵就是飛將軍李廣的長孫。他年輕時善於騎馬射箭,對人有仁愛之心,謙讓下士,名聲很好。

漢武帝認為他具有李廣的風範,便命他率八百騎兵。之後,他曾深入匈奴二千餘里,越過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偵察地形,未遇到匈奴順利返還。後升為騎都尉(秩比二千石,掌監羽林騎),帶領精兵五千,駐在酒泉、張掖等地,教習箭術以防衛匈奴。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廷派貳師將軍(漢武帝命李廣利,到大宛國的貳師城(現吉爾吉斯斯坦的奧什城)取良馬,故委任李廣利為貳師將軍)李廣利征大宛,命李陵帶其五千兵馬隨後。行至邊塞,武帝又詔令李陵,要他留下手下將士,只率五百輕騎出敦煌,至鹽水,迎接李廣利回師,然後仍駐屯在張掖。

天漢二年(前99年),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匈奴右賢王。武帝召見李陵,想要他為大軍運送糧草。

李陵上殿,向武帝叩頭,請求說:「臣所率領的屯邊將士,都是荊楚勇士、奇材、劍客,力可縛虎,射必中的,望能自成一軍獨當一面,到蘭干山南邊以分單于兵力!」

武帝說:「你是恥於做下屬吧!朕發軍這麼多,沒有馬匹撥給你。」李陵立即答道:「不須給馬匹,臣願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武帝為他的勇氣所感便同意了,並詔令強駑都尉(強駑部隊長官)路博德,領兵在中途接應李陵的部隊。

路博德以前曾榮獲「伏波將軍」稱號,羞於做李陵的後備,便上奏:「現在剛進秋季正值匈奴馬肥之時,不可與之開戰,臣希望留李陵等到春天,與他各率酒泉、張掖五千騎兵,分別攻打東西浚稽山,必將獲勝。」武帝見奏大怒,懷疑是李陵後悔、不想出兵,而指使路博德上書。於是傳詔路博德:「我想給李陵馬匹,他卻說什麼『要以少擊眾』。現在匈奴侵入西河,速帶你部趕往西河(治所在今內蒙鄂爾多斯市東勝縣境內),守住鉤營之道。」

同時又傳詔李陵:「應在九月發兵,應從險要的庶虜鄣出塞,到東浚稽山南面龍勒水一帶,徘徊以觀敵情。如無所見,則沿著浞野侯趙破奴走過的路線,抵受降城休整,將情況用快馬回朝報告。你與路博德說了些什麼?一併上書說清楚。」

因故,李陵只好在這年秋天,率領他的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向北行進三十多天,轉戰千里到了阿爾泰山脈中段的浚稽山。剛到浚稽山,李陵的人馬就和且鞮侯單于的主力遭遇了。三萬多匈奴騎兵見漢軍人少,徑直撲上前來。

李陵揮師搏擊,千弩齊發,匈奴兵應聲倒下。匈奴軍敗退上山,漢軍追擊,殺匈奴兵數千。且鞮侯大驚,召集左賢王、右賢王部,八萬多騎兵一起圍攻李陵。李陵軍向南且戰且走,幾天後被困在一個山谷中。連日苦戰,很多士卒中箭受傷。三處受傷者用車載,二處受傷者駕車,一創者堅持戰鬥,竟又斬殺匈奴三千多人。

他們向東南方突圍,走了四五天,被大片沼澤蘆葦擋住。匈奴軍在上風頭縱火,李陵趕忙令將士放火燒出一塊空地,才得以自救。李陵的步兵在樹林間與匈奴騎兵拼殺,又殺匈奴兵數千,並發連駑射擊,且鞮侯率眾下山退走。

且鞮侯說:「這是漢朝的精兵?久攻不能拿下,卻日夜向南退走,把我們引到塞邊,會不會有伏兵呢?」而他的部下卻說:「以單于親率數萬騎兵攻打漢朝幾千人,卻不能把他們消滅。那以後不僅將無法再調兵遣將,而且也會讓漢朝越發輕視我們」。

於是,且鞮侯指揮匈奴騎兵猛攻。戰鬥一整天,匈奴兵又死傷二千餘人。就在匈奴軍不能取勝,準備撤走的時候,李陵軍中有一個叫管敢的中級軍官,因被校尉凌辱,而逃出投降了匈奴。

管敢投降匈奴後,對且鞮侯說:「李陵軍無後援,並且箭矢已盡,只有李陵將軍麾下,和成安侯韓延年手下,各八百人排在陣式前列,分別以黃白二色作旗幟。派精兵射殺旗手,即可破陣。」

且鞮侯聞言大喜,命騎兵合力攻打漢軍。李陵處在山谷底,匈奴軍在山坡上從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漢軍堅持南行,一天之中,五十萬支箭矢已全部射光。未等衝到鞮汗山(今蒙古國南戈壁省境),便丟棄戰車而去。

當時,還剩士兵三千多。赤手空拳的,就斬斷車輪輻條當武器,軍吏們也只有短刀。後來被一座大山所阻,折入狹谷,且鞮侯切斷了他們的退路,在險要處放下壘石,很多士卒被砸死。

李陵嘆息說:「兵敗如此,惟求一死!」軍吏說:「將軍威震匈奴,陛下不會讓您死,以後可想別的辦法回去。像浞野侯(趙破奴)雖被匈奴俘獲,但後來逃回去,陛下仍以禮相待,何況對將軍您呢!」

李陵說:「都別說了,我不戰死,不為壯士。」於是,他令部下把旌旗都砍斷,把珍寶埋藏在地下。又扼腕道:「再有幾十支箭,我們足以逃出了。可現在沒有武器再戰,天一亮就只有束手待擒了。不如各自逃散,還可能有逃回去報告陛下的人。」他令將士們每人拿上乾糧和冰塊,準備夜半時分擊鼓突圍。

李陵與副將韓延年一同上馬,十多名壯士和他們一道衝出。匈奴數千騎兵緊追,韓延年戰死。李陵長嘆:「我無臉面去見陛下呀!」於是下馬投降了(李陵兵敗之處離邊塞只有百餘里,而當初所帶的5000兵將,逃回塞內的僅四百餘人)。


得知李陵已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趕忙見風使舵,全都責罵李陵。武帝以李陵之事,問已經從其父手中接任太史令的司馬遷。

與李陵非親非故「趨舍異路」,也不曾「銜杯酒,接殷勤之歡」的司馬遷,見聖上為此憤怒和憂心、眾官宦一邊倒落井下石、知道李陵是個講節操且奮不顧身,來赴國家急難的不平常之人。就大膽地為李陵辯解說:「李陵提兵不滿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搏殺數萬之師,敵人被打死打傷無數;他轉戰千里,矢盡道窮,戰士們赤手空拳,頂著敵人的箭雨,仍殊死搏鬥奮勇殺敵,得到部下以死效命;他雖身陷重圍而戰敗,但他殺死殺傷敵人的戰績,也足以傳揚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贖罪以報效朝廷啊。」

然而,武斷的武帝以為司馬遷,是想詆毀將軍李廣利(他是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於是,立時下令將其打入大牢。

過了一段時間,武帝說:「李陵出塞之時,本來詔令強弩都尉(路博德)接應,只因受了這奸詐老將奏書的影響,又改變了詔令,才使得李陵全軍覆沒」。因故,他就派將軍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去接迎李陵。

公孫敖在匈奴之地轉了一圈,無功而返。就對武帝撒謊說:「聽俘虜講,李陵在幫單于練兵以對付漢軍,所以我們接不到他。」因此,武帝盛怒,將李陵家處以族刑,他的母親、兄弟及其妻、子全被誅殺。同時,司馬遷也因此被判了死刑。

根據當時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宮刑。司馬遷官小家貧,自然拿不出這麼多錢贖罪,拿不出錢贖罪就只有接受殘酷的宮刑。殘酷的宮刑不僅使得我們的司馬太公的肉體,受到了殘酷的摧殘,而且也使其人格遭受到了奇恥大辱。

「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忍摧,士眾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後來,有漢使到匈奴,李陵質問使者:「我為漢朝領步卒五千橫掃匈奴,因無救援而敗,有什麼對不起漢朝而要殺我全家?」使者說:「陛下聽說李少卿在為匈奴練兵。」李陵說;「那是李緒(本來漢朝的塞外都尉,駐守奚侯城,匈奴來攻便投降了),根本不是我!」

李陵恨李緒為匈奴練兵,而使自己全家被誅,便派人刺殺了李緒。大閼氏(單于的大老婆)要殺掉李陵,單于把他藏到北方,大閼氏死後才回到單于所在地。

再後來,單于因看重李陵,不僅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還立他為右校王(匈奴貴族封號,即右賢王)。

漢昭帝即位後,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他們一向與李陵要好,就派李陵過去的好友、隴西人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李陵歸漢。

任立政等到匈奴後,私下裡對李陵說:「漢朝已宣布大赦,輔政的霍光、上官桀請你回故鄉去。」李陵卻說:「我回去容易,只怕再次蒙受恥辱,無可奈何啊!」


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冬,匈奴再次發生內亂,漢朝再遣使節與其談判。滯留匈奴19年的蘇武,買通了個匈奴人,將他還活著的消息告訴了漢朝使者。使者當庭發難,編了個「占卜辭上說蘇武還活著」的詐言。當時的匈奴為了向漢朝示好,這才把蘇武交了出來。

在蘇武即將回歸祖國的時候,已在匈奴多年的李陵,安排酒筵向蘇武祝賀,說:「今日你還歸,在匈奴中揚名,在漢皇族中功績顯赫!而我李陵雖然無能和膽怯,假如漢廷姑且寬恕我的罪過,不殺我的老母,使我能實現在奇恥大辱下積蓄已久的志願,這就同曹沫在柯邑訂盟可能差不多(像魯莊公時的曹沫一樣戴罪立功),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記的!逮捕殺戮我的全家,成為當世的奇恥大辱,我還再顧念什麼呢?算了吧!我已成為異國之人,這一別就永世隔絕了」!

隨即,李陵長歌當哭:「走過萬里行程啊穿過了沙漠,為君王帶兵啊奮戰匈奴。歸路斷絕啊刀箭毀壞,兵士們全部死亡啊我的名聲已敗壞。老母已死,雖想報恩何處歸?!」至此,李陵直到60歲病死他鄉,再也未能回歸漢庭的懷抱!

民族英雄辛棄疾說「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著名學者張承志說「當他無家可歸,祖國執行不義的時候,叛變也許是悲壯的正道。」不過,民間還有句俗語叫「公道自在人心」!整個「李陵事件」,有李陵英雄末路、故國難歸的悲哀,有司馬遷身受腐刑的悽慘,更有李陵所率伍仟步卒血灑大漠、命喪塞外的悲愴。

這個令人無比痛心的事件錯在誰?愚以為:

首錯在於李陵的輕狂。李廣利統兵攻擊匈奴右賢王,皇帝讓他為大軍運送糧草,他卻恥於做下屬。並且說什麼「不須給馬匹,臣願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

口號易喊,實戰百艱。率兵作戰可不是過家家、做遊戲!是的,在公元前119年時,衛青和霍去病率大軍出征匈奴,戰事不利,衛青把責任推到李陵的爺爺李廣身上,他憤而引刀自刎。此後李陵的叔叔李趕,又因打傷衛青被霍去病射死。當然,還有李陵的父親因過早去世,幾乎無有功業。因此,李陵急於立功,重振家風。但是,李陵率領不多的步兵,到人家匈奴的地盤。人家可全是兇悍的騎兵,與他們相拼,成為人家碗裡的手抓羊肉,不是分分鐘的事嗎?

其次是路博德的奸猾。路博德曾因軍功封過侯,做過「伏波將軍」,後因打敗仗被擼。那個「老油條」,根本看不起李陵這個毛孩子,更恥於為他做後援。可他不直接說自己不樂意去,而是向武帝進言說「現在不是時機,待次年春天才好出擊」。結果,導致李陵孤軍無援,全軍覆。


第三是武帝剛愎暴虐。一不該輕信愣頭青李陵的「以少擊多」;二不該懷疑李陵吹了牛又反悔(懷疑李陵挑唆路博德向他進言),因而打亂了原來的部署,而命令路博德出兵西河郡攔擊匈奴,命李陵出居延塞北上到浚稽山;三不該輕信公孫敖所說的「李陵在幫單于練兵以對付漢軍」,而斬殺李陵全家,使得李陵有家難回,故國難歸。

其中,最最可惡的還有,那些被司馬遷痛斥的一幫宵小,也就是那些個見風使舵的文武百官。常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一群熱血男兒在千里之外沙場上,拋頭顱灑熱血,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拼死拼活為國家賣命,原本已經很是不易。一有敗仗,那些媚上欺下的傢伙們,就推波助瀾,誇大他們的差錯,最終使皇帝釀成大錯——斬殺李陵全家!

當然,壞事的還有公孫敖。完不成任務無功而返也就罷了。怎麼能道聽途說,信口雌黃,說人家李陵「在幫單于練兵以對付漢軍」呢?正是其道聽途說,信口雌黃,才使得漢武帝火上澆油,誅殺了李陵的全家。

其他,還有凌辱管敢的校尉,及其投降匈奴的管敢。若沒有那個校尉對管敢的凌辱,就不會有管敢的投降;若不是管敢無恥地投降和告密,李陵大軍亦不至於突圍不得。

關於太史公身受腐刑,在下不敢說司馬大人的,仗義執言是咎由自取。但他在伍仟兵卒全軍覆沒、頭領投降的重要時刻,公然為「叛徒」辯護,總是有點不合時宜的。這個時候的極力辯護,不啻於為叛國行為張目。其只局限於李陵一人一事,卻沒有顧及自己的言論,對社會上忠義之風的消極影響。事實上,漢武帝誅殺李陵家族,是在李陵投降一年多之後、派人迎接無果、得到了「李陵在幫單于練兵以對付漢軍」的消息之下才實施的。由此看來,當時的太史公還真是有點「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識時務」的意思哩。

……

這個令人痛心的「李陵事件」錯在誰?在下說來說去說不清。這,還是大家由各自的觀點和認知,做出自己的斷定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