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打了八年,死了上百萬人,損失了上萬億,究竟在打什麼?

千年史館 發佈 2022-12-02T12:38:27.634567+00:00

當年兩伊戰爭打了八年,花費了高達2000億美元的軍費,死傷了上百萬人,兩個國家從富得流油打到負債纍纍,誰都沒有占到便宜,反而讓其他國家狠狠地賺了一筆!那麼,這場戰爭究竟在打什麼?又到底是哪些國家占了便宜?

當年兩伊戰爭打了八年,花費了高達2000億美元的軍費,死傷了上百萬人,兩個國家從富得流油打到負債纍纍,誰都沒有占到便宜,反而讓其他國家狠狠地賺了一筆!

那麼,這場戰爭究竟在打什麼?又到底是哪些國家占了便宜?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中東地區 以伊拉克和伊朗的衝突最為劇烈,在歷史上,前者屬於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後者則是波斯帝國的基幹,自然矛盾重重。

伊拉克和伊朗都宣稱對方部分領土屬於自己,並為此爆發了無數次小規模衝突。

不過讓兩國矛盾徹底激化的導火索,還是不同性格的領導人先後上台。

1979年3月,霍梅尼率領追隨者推翻臨時政府,建立了一個大權獨攬的伊朗國家,而他本人長期信奉向外輸出革命,妄圖當上全中東領袖。

有意思的是,同年6月,薩達姆利用軍隊逼迫原總統下台,自此掌握了伊拉克的軍政大權,而他向來不滿足於困守小小的伊拉克,同樣企圖成為中東霸主。

兩國領導人針尖對麥芒,如果沒有矛盾也必定會產生矛盾,更不用說他們在阿拉伯河、波斯灣的部分歸屬權上,有著巨大的爭議。

阿拉伯河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匯聚形成,大部分在伊拉克境內,最終流向波斯灣。

而阿拉伯河流域可以說是中東地區最富庶的地區,不僅農業和畜牧業發達,大量人口聚居於此,還儲藏有地球一半以上的石油。

對於阿拉伯河的歸屬權,伊拉克和伊朗爭鬥不休,薩達姆覬覦對方的出海口胡齊斯坦省,霍梅尼則強行派兵渡過河流,控制了本不屬於他們的小島。

最終,各種矛盾累積在一起,薩達姆忍無可忍,於1980年9月22日,悍然指使大軍侵入越過邊境,改寫了中東格局的兩伊戰爭正式爆發。

在戰爭打響之前,伊拉克擁有2200多輛坦克、3000門各式火炮,多於對方的1700輛和1000多門,而伊朗則擁有近90萬大軍、500架直升機,同樣多於對方的19萬部隊、100多架直升機。

其他例如在裝甲車、戰機方面,兩國其實勢均力敵,不過按理來說,伊朗人口和國土面積分別是伊拉克的四倍和三倍,GDP也遠遠高於對方,應該能取得壓倒性勝利才對。

然而戰爭不僅僅是簡單的自身國力對比,更要看外部環境,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和周邊阿拉伯國家,為了自身利益其實都站在伊拉克一邊。

北約和華約支持伊拉克,是為了阻止伊朗向西擴張,妨礙自己在中東的利益,而阿拉伯國家是天然更喜歡同民族的伊拉克。

就這樣,獲得多國支持的伊拉克軍隊戰鬥力激增,反而在戰爭初期壓制住了體量更大的伊朗軍隊,導致戰爭時長越拖越久。

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包括邊境糾紛、信仰矛盾、民族仇恨等歷史因素,而戰爭之所以持續八年之久,除了多國支持體量較弱的伊拉克外,還因為兩國軍隊實力並不怎麼強。

我們都知道,戰前一年伊朗國內爆發內鬥,手腕強硬的霍梅尼上台後,將所有不服從自己的老軍官清洗下台,扶持了一批沒有經驗的追隨者。

這樣一來不僅僅是軍官層面斷層,伊朗軍隊指揮系統陷於僵滯,連帶著軍隊內部上下也人心惶惶,大量基層士兵逃亡,戰鬥力大跌。

然而,伊朗軍隊拉胯的同時,伊拉克軍隊也好不到哪裡去,當時薩達姆在軍隊裡安插了大量服從自己的親信,他們也不會打仗。

這些親信仗著和薩達姆的裙帶關係,每天不干正事,光想著驅使部隊撈取好處,例如從蘇聯購買武器裝備時,他們選擇用石油支付,好從中賺取差價。

因此,在1980年9月22日戰爭正式爆發後,兩國軍隊竟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如同菜雞互琢,這才導致戰爭拖了八年之久。

在戰爭第一階段,薩達姆率先派出伊拉克戰機,其中不乏蘇聯的米格-25截擊機,以及蘇-22戰鬥轟炸機,闖入伊朗領空實施攔截和轟炸。

要知道,米格-25蘇-22可都是七十年代才正式列裝蘇聯空軍的先進戰機,無論是航速、載荷還是爬升性能,都是世界頂尖水平。

然而,拿到這兩款戰機的伊拉克軍隊,就像拿到步槍的古代人一樣,根本不知道合理使用,他們居然駕駛著它們打完就跑。

也就是說,伊拉克空軍闖入伊朗領空後,只是做做樣子,稍微遇到點風吹草動就逃跑返航,根本不敢實施輪番轟炸,他們害怕伊朗空軍。

有意思的是,伊朗空軍當時裝備的是F-14「雄貓」戰鬥機,同樣是一款七十年代才服役的美國先進戰機,在空中纏鬥方面數一數二。

然而,伊朗空軍老飛行員此前被處決殆盡,剩下的全是新兵,加上國內彈藥缺乏,其實他們也怕得要死,在初期完全不敢升空攔截伊拉克戰機。

就這樣,伊拉克空軍耗費大量資源,卻只炸毀了對方少量戰機,而伊朗空軍同樣坐擁先進戰機,卻只敢坐視自己被轟炸。

但空軍還不是最搞笑的,在戰爭中最讓人啼笑皆非的,還是兩國的陸軍部隊。

我們都知道,雙方其實都擁有大量裝甲師,其中伊拉克有2200多輛坦克,伊朗有1700多輛坦克,大可以實施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戰。

然而也不知道伊拉克軍隊在想什麼,他們開著坦克和裝甲車,不向伊朗縱深區域挺進也就算了,竟然放棄機動優勢,開始圍攻城市。

伊朗裝甲部隊的應對也很好笑,他們不僅不趁機向後穿插包抄,反而開始和伊拉克裝甲部隊打陣地戰,雙方把坦克當碉堡用。

在戰爭中,伊拉克軍隊和伊朗軍隊如同菜雞互啄,展示出了驚掉下巴的操作,雙方空軍坐擁先進戰機,卻互相怕得要死,陸軍也都把大量坦克當碉堡用。

這種落後的戰術和打法,即使打一百年也打不出結果,從1984年3月起,兩伊戰爭轉入了長期消耗戰,戰線基本不動,兩國開始在其他方面想辦法。

伊拉克一邊從法國購買了先進的飛魚反艦飛彈,襲擊更加強大的伊朗海軍,一邊在戰場上投放芥子氣等生化武器,毒殺伊朗陸軍。

伊朗則選擇從對方經濟下手,派遣戰機和軍艦封鎖波斯灣,同時襲擊陸地和海上油田,計劃通過這種方式逼迫伊拉克投降。

不過無論是哪種戰術,都沒有取得良好戰果,雙方反倒是軍民死傷越來越多,投入的戰爭花費也越來越大,到戰爭後期邊境線上甚至隨處可見報廢的坦克。

我們都知道,當時伊拉克使用的主要是蘇式武器裝備,伊朗使用的則美蘇混用,主要是美式武器裝備,並且雙方用的全都是比較先進的型號,價格自然不菲。

而兩國又是發展中國家,原本並沒有能力支撐如此大消耗的戰爭,他們又是如何支撐下來的呢?答案就是借外債。

據統計,兩國在兩伊戰爭中投入了將近2000億美元的巨額軍費,其中大多數被用來購買外國武器裝備及其配套零件。

而當時他們其實根本付不起這麼多錢,剛開始只能花之前賣石油儲存的外匯,後來外匯用完了,就只能向美蘇賒帳,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就向交好的國家借錢。

例如伊拉克向沙特、科威特、阿聯等國,欠下了將近800億美元的外債,同時也向部分西方國家欠下了債務,只是數額相對較少。

不僅僅是戰爭開銷,戰後重建費用也是天文數字,按照聯合國的估計,雙方重建、賠償、撫慰費用加起來,很有可能高達1000多億美元。

1988年8月20日,在聯合國的調停下,伊拉克和伊朗同意停火,邊界線恢復戰前狀態,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正式結束。

也就是說在這8年裡,雙方打光了2000億美元軍費,打廢了3500輛坦克、2700門火炮、400架戰機,死傷上百萬人,結果什麼都沒撈著。

我們把目光放回開頭所說的邊境糾紛、信仰矛盾、民族仇恨三個方面,不難看出,戰後邊境還是老樣子,信仰矛盾沒有解決,民族仇恨反而加深了。

那麼,兩國究竟在打什麼呢?是為了石油嗎?這個答案恐怕不足以服眾,雙方都是盛產石油的國家,伊拉克大可以先攻打石油同樣豐富、實力卻極為弱小的科威特,何必進攻伊朗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