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線|騰訊公布電子簽業務新進展,上線一年服務超20萬企業用戶

36氪 發佈 2022-12-02T13:36:12.170089+00:00

隨著企業數位化轉型和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越來越多企業選擇線上簽約的方式,這也驅使電子簽行業成為企業服務行業再度關注的焦點。

文|張婧怡

編輯|鄧詠儀

在傳統商業場景中,合同的商議和簽訂是不可或缺的流程。隨著企業數位化轉型和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越來越多企業選擇線上簽約的方式,這也驅使電子簽行業成為企業服務行業再度關注的焦點。

12月1日,在2022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SaaS連接專場」,騰訊電子簽業務負責人黃炳琪介紹了騰訊電子簽的一些新進展。

騰訊電子簽產品於2021年上線。去年,騰訊在SaaS層的一大突破在於,將騰訊文檔、騰訊會議、企業微信等產品進行打通。騰訊電子簽也進一步與這三大辦公協同產品實現了融合。

黃炳琪介紹,騰訊電子簽把簽約功能搬到了騰訊會議,好處在於,在一些需要雙方敲定合同文本的情況下,用戶可以邊開會邊敲定邊修改邊填寫。這不光改變了企業線上協作體驗,更重要的是給商家帶來一些商業模式的改變。

在合同簽訂時,企業客戶也可以同時使用騰訊會議、微信等其他產品溝通協作,這都讓電子簽應用場景進一步擴大。

騰訊電子簽也跟企業微信進行了融合。對於稍大的企業,又會涉及到組織架構、流程、審批等等,這時用企業微信的架構能力,溝通能力和審批能力加上電子簽的簽約能力,這樣對於稍微中大型的企業就更加順理成章。

此外,騰訊電子簽還優化了移動端的體驗。企業合同本身比較複雜,不管是合同模板還是合同填寫,在手機屏幕相對來說比較小,為此,騰訊電子簽團隊花大精力嘗試了合同移動化,藉助AI技術能夠幫企業用戶在合同編輯、合同填寫環節一鍵生成,只需要做非常小的修改或編輯,就可以在移動端上完成簽約。「在客戶側,原來必須得跑到電腦前去完成的簽約,現在可以隨時隨地就用手機完成。」

黃炳琪對36氪表示,電子簽的落地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新冠疫情大環境下企業對在線辦公、遠程協作的剛需,同時也順應了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大趨勢。

電子簽也能夠讓用戶更便捷地維權,黃炳琪介紹,「而在法律維權方面,從用戶收集證據維權,到法院進一步舉證,騰訊電子簽能夠解決傳統實體合同給維權雙方帶來的不便,還為處理合同糾紛和用戶的法律維權提供了相應保障。」

電子簽產品的一大特點在於雙邊效應。簽約行為是雙向的,一家企業採用後,很容易帶動另一家企業使用同一個產品,個人用戶同樣會帶動企業的使用——這也是騰訊的C2B戰略的應用。產品上線一年多以來,通過市場累積電子簽的第一批用戶,再通過C2B的增長飛輪不斷滾動,電子簽團隊很快就積累了20多萬的企業客戶。

在行業層面,目前電子簽落地的行業大多為偏服務業,更多為嚴肅、大額場景,而且頻度較高。黃炳琪認為,這類場景也是電子簽最熱門和核心的場景。對於保險行業、醫療行業來講,合同存檔至少10年,因此庫存、管理、列印、郵寄等費用成本在幾十至幾百元不等,而電子簽則能以幾塊錢的成本,降低成本,此外,電子簽也能將簽約時間大大縮短,在成本降低的同時提升企業簽約效率。

而談及當今賽道的同質化問題,黃炳琪認為目前還沒有特別多的同質化現象。他提到,「同質化」的感覺可能來自電子簽名非對稱加密的技術原理,做大型的央國企項目為主的廠商,都必須用到這一技術。除了核心的技術原理和產品原理之外,各電子簽商家的商業化模式也不一樣,例如有廠商會依託電商平台、短視頻平台流量進行商業化推廣。「現在,電子簽市場還是藍海市場,每一家廠商的市場,自己都做不完,沒必要做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黃炳琪表示,「我覺得我們還是要面向自己最擅長的市場的用戶。」

不過,市場還有廣闊空間。據騰訊電子簽團隊觀察,電子簽的占比在傳統簽約方式中占比如今大約只有5%左右。黃炳琪認為,電子簽的普及可能要以十年起計算。

「以支付做例子,微信支付從2013、2014年開始發力,到普及完成大概是2019年。簽約跟支付的頻率、認知度肯定有差距,我們簡單乘以2倍的時間,可能才會達到超大範圍普及的程度。」他表示。

本文由「」原創出品, 轉載或內容合作請點擊 轉載說明;違規轉載必究。

尋求報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