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占據河西走廊,大月氏和烏孫是如何西遷稱霸中亞的?

地圖帝 發佈 2022-12-02T13:59:15.958460+00:00

公元前162年,右賢王羅姑比大破月氏,迫使月氏西遷到伊犁河流域,稱為大月氏。當月氏被迫離開河西走廊時,有一部分人留下,匈奴人將他們分為三部,稱小月氏。

6000字,一次說清大月氏和烏孫西遷,建議收藏再看。

公元前162年,右賢王羅姑比大破月氏,迫使月氏西遷到伊犁河流域,稱為大月氏。當月氏被迫離開河西走廊時,有一部分人留下,匈奴人將他們分為三部,稱小月氏。一部主動越祁連山,與西羌人雜居,稱湟水月氏。第二部在弱水上游龍首山南側的小河盧水流域為奴,稱盧水月氏。第三部在居延澤南部牧羊,稱居延月氏。

曾經趕走烏孫的月氏,囚禁冒頓單于的月氏,為何在右賢王面前顯得戰力不足?這和西域有關。

月氏人和西域諸國建立了緊密的商業聯繫,一部分月氏人甚至遷居到西域各地。隨著月氏人對西域的了解,他們發現很多地方的氣候與地貌與河西走廊相近,都適合牧馬。尤其是伊犁河流域,可承載的人口和牛羊比河西走廊還大,更沒有風沙侵擾。

隨著匈奴屢次南下,一批批月氏牧民和商隊離開故土,去了西域。等到右賢王揮師大舉南下,月氏內部也開始動搖,一部分戰士心繫西域的親人。

圖-大月氏和烏孫西遷

月氏不敵匈奴,舉族西遷,卻並非二三十萬人一起遷離,而是分散為小部落,陸續分道遷離。月氏的遷移路線,進入塔里木盆地後,首先來到樓蘭。

樓蘭是吐火羅人,有1570戶,14100人,控弦2912騎。月氏能輕鬆擊敗樓蘭,問題是樓蘭此處承載不了眾多人口。月氏本部有十幾萬人,再加上其他遷徙的小部落,一共二三十萬人,再加上數十萬牛羊駿馬,能在一夜之間就能把樓蘭附近孔雀河沿岸的草場吃光。

圖-樓蘭故地羅布泊的鹽湖

進入塔里木盆地有南北兩道,月氏人沒有走南道,因為南邊非必經之地,也缺少東西走向的河流,月氏走北道逆孔雀河而上。

在庫魯克塔格南麓與孔雀河之間,有一個山國(墨山國),古時庫魯克塔格又稱墨山。山國是塞人,控制庫魯克塔格南麓廣大地方。山國有450戶,5000人,控弦1000騎。山國人雖然有城邑,卻更愛散居在綠洲上,沒有人能準確統計山國的人口和兵力數量。

山國的都城營盤,在孔雀河以北5千米處,營盤呈圓形,用泥土、胡楊樹枝等建成,內徑約180米,高約7米,寬5米左右。

往西到孔雀河與塔里木河交界處,如果沿霍拉山腳下西行,就進入了龜茲勢力範圍。龜茲有6970戶,81317人,控弦21076騎。龜茲人活動範圍在霍拉山南側,東西長度幾百千米,月氏人分批次進入這個區域,如羊入虎口,給龜茲人送妻妾和奴隸。退一步說,即使越過這個走廊,還要經過姑墨,從疏勒翻山越嶺,才能進入伊犁河的上遊河源之一特克斯河。

月氏人沒有繼續沿塔里木河走北道西行,北道既危險,又沒有地方可承載月氏的人口。月氏騎兵趕著大量的牛羊,載著無數物資,對新家園充滿嚮往。

月氏人沿孔雀河北上,進入焉耆[qí]盆地。焉耆是吐火羅人,有4000戶,30000人,控弦6000騎。焉耆盆地還有一個中原過去的危須部落,有700戶,4900人,控弦2000騎,在焉耆人的壓力下頑強生存。焉耆的總體戰略,是兼併危須,統一焉耆盆地,再沿孔雀河南下兼併尉犁和、渠犁。若干年後焉耆完成了以上戰略布局,此時分批西遷的月氏也不敢招惹這個地頭蛇。

焉耆人不但占據博斯騰湖水土肥美之地,主導焉耆盆地,而且逆開都河西上,他們還有一個廣闊的後花園。從焉耆盆地逆開都河西上,約150千米,便是巴音布魯克草原。巴音布魯克草原面積約2.38萬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二大草原,僅次於呼倫貝爾草原。

巴音布魯克草原地處天山隆起帶的山間盆地,屬中生代山間斷陷,雄偉的額爾賓山東西綿延17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將巴音布魯克大草原一分為二,形成兩個盆地。巴音布魯克草原平均海拔在1500米至2500米之間,遍布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沼澤、山地草甸。

草原上降水量不大,夏季四周山脈大量冰雪融化的涓涓細流匯集盆地,形成大片沼澤草地和湖泊,宛如巨大的綠色地毯,將整個大地覆蓋。

巴音布魯克草原上綠草茵茵,牛羊成群,這裡盛產焉耆馬、巴音布魯克大尾羊、美利奴羊和氂牛,譽為「草原四寶」。策鞭奮蹄馳千里,巴音布魯克的焉耆馬與伊犁盆地的烏孫馬、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馬齊名。由於地處高原,巴音布魯克冬季冰雪覆蓋,焉耆馬卻能在冰上健步如飛,在大雪天中的奔跑能力突出。由於巴音布魯克沼澤河流眾多,焉耆馬善游,泳姿輕健,入水後仿若游龍歸海,縱橫無礙,又名「焉耆海馬」。焉耆馬可載人划水,能馱上人和行李潛泳,是巴音布魯克的王者。

月氏有沒有可能,借道巴音布魯克草原進入伊犁盆地呢?

焉耆當然不同意外族西進通過自家後花園,即使月氏人借道北上,依然付出了不小代價。月氏每一波西遷經過焉耆,都留下了部分財貨與女人,強龍不壓地頭蛇。

既然焉耆擋道,月氏為何不滅了這個國家呢?月氏或許能擊敗盆地中的焉耆人,問題一旦到了廣袤的巴音布魯克草原,那就是焉耆人和焉耆戰馬的天下。不要說月氏,後來西遷的烏孫,以及勢力範圍伸展到西域的匈奴與漢朝,都拿這個焉耆沒辦法,人家有縱深。

月氏人從焉耆盆地東北角出來,進入吐魯番盆地,這裡是另一個吐火羅人的部落姑師(車師)。

吐魯番盆地東西長245千米,南北寬75千米,約5萬平方千米。盆地北部是博格達山,西是依連哈比爾尕山,南邊是覺羅塔格,東邊是哈順戈壁,不遠處有哈密盆地。

吐魯番盆地北側的博格達山,東西最長約300千米,南北最寬約50千米。博格達山最高峰海拔約5445米,南北高度急劇下降到海拔線以下,到處是懸崖峭壁。吐魯番盆地中間的艾丁湖面海拔-154米,是中國陸地的最低點,也是世界第二低地,僅次於死海的-415米。

吐魯番盆地南邊的覺羅塔格海拔在1200米-2000米之間,落差也不小。

吐魯番盆地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降水量約16毫米,年平均蒸發量約3000毫米。再加上四周海拔急劇下滑,地形像一個漏斗,熱空氣不流動,氣溫也比周邊沙漠還要高,是我國氣溫最高的地區。

博格達山南麓有個高台,呈柳葉形,南北長約1650米,中間最寬約300米。一條大河從北往南,從高台兩側穿過再匯合,因此這裡稱為交河城。高台為石質結構,側面平均約30米高,而且非常陡峭,只有兩個狹窄但勉強能爬上去的入口。交河城這種地理結構,軍事上很難攻破。

姑師也是吐火羅人,有1544戶,12381人,控弦4144騎。姑師的總體實力沒有焉耆強,而且大多分散居住在石台上,防禦固若金湯,攻擊力一般。

月氏人借道吐魯番盆地西部,從西北角穿出,進入準噶爾盆地南緣。這裡是一個風口,北有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東有博格達山,西南有依連哈比爾尕山,東南連接吐魯番盆地。

圖-航拍烏魯木齊

月氏意識到此處南來北往,是個交通要道,必須掌握在手裡,便留下一支人馬。後來留守的這些人發展成郁立師,中原稱為郁夷,有190戶,1445人,控弦331騎。

郁立師的作用主要是接應各路西遷的月氏人,為其引路,提供補給等。後來月氏完全大遷移,郁立師卻仍留在原地,建立屬於自己的部落國家。

圖-烏魯木齊

郁立師所處的位置,大致就是今天的烏魯木齊所在,位於新疆的中心地帶。

月氏人再往西沿著依連哈比爾尕[gǎ]山、博羅科努山,繞過阿拉套山,就到了伊犁河盆地。途中散居的小型塞人部落,對月氏人構不成威脅。

伊犁河古稱伊列水、伊麗水,平均水量約480立方米/秒,是中國水量最大的內陸河,也是巴爾喀什湖最大的水源。伊犁河上游有3條源流,即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為特克斯河。伊犁河主源特克斯河發源於汗騰格里峰北側,和鞏乃斯河和喀什河匯合後稱為伊犁河。伊犁河全長約1439千米,約1/3強在中國境內,流經哈薩克斯坦,最終注入巴爾喀什湖。

伊犁河盆地緯度約為北緯42.5度至45度,盆地東西最長約520千米,南北最寬約200千米,總面積約3.4萬平方千米。

伊犁河盆地也就是伊犁河上中游,介於天山山脈北支博羅科努山與南支哈爾克山之間,穿越一系列山地和谷地。伊犁河盆地像個三角形,是個半封閉的地方,北可抵禦來自西伯利亞的乾冷氣流,東可抗拒來自哈密、吐魯番等盆地的乾熱,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風沙的入侵。伊犁盆地年降水量達到700毫米,春季還有高山積雪和冰川融水流入,水量豐富。

圖-伊犁八卦城

伊犁河盆地中的塞人,散居在各段河谷,經常爭奪牧場而發生械鬥,但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大國。月氏人陸續進入伊犁河盆地,不斷侵占塞人的領地,地盤逐漸增加,成為該地實力最強的一極。不過塞人不斷反擊,月氏人還沒完全占據這片風水寶地,烏孫人就從河西走廊銜尾追來。

匈奴率烏孫趕跑月氏,卻沒有將河西走廊讓給烏孫人。右賢王將河西走廊一分為二,西部靠近西域的封給渾邪王,東部靠近漢朝的封給休屠王。兩大部落王麾下各有眾多小部落,他們聽右賢王調遣,每年向右部進獻大批牛羊駿馬。

月氏人主力雖然跑了,但河西走廊還有若干羌人、月氏人的小部落,也都臣服渾邪王和休屠王。

如果烏孫人願意,他們可以重回河西走廊,位居渾邪部或休屠部之下。烏孫人志不在此,實力卻遠不足控制河西走廊,為之奈何?

此時大月氏在伊犁河盆地,正和塞人進行曠日持久的戰爭,逐步融合。

烏孫昆莫獵驕靡做出西征的決定,既然月氏能征服伊犁河的塞人,烏孫為何不能?而且找月氏復仇,正好師出有名。

烏孫西遷的路線與月氏不同,他們是從匈奴右地出發的,因此塔里木盆地南部有月氏部落,烏孫人卻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側和伊犁河谷。

烏孫西征,首先穿過淖毛湖戈壁,第一個大的據點是蒲類海。

天山東側有幾座余脈,北天山、巴里坤山、哈爾里克山,這幾座山圍城一個盆地,隔絕了南北的沙漠。盆地西側有一個湖泊巴里坤湖,古稱蒲類海。巴里坤湖湖面大致呈橢圓形,東西寬9千米,南北長13千米,總面積約113平方千米,古代面積最大時多達800多平方千米,幾乎占盆地西部大部分寬闊處。

巴里坤湖海拔1585米,四周山巒起伏,湖中間是鹹水的,但周圍有面積更大的淡水沼澤地,水草豐美,是遼闊的牧場。高山下的沖積扇緩坡土質肥沃,草木豐茂,湖中碧波蕩漾,有「迷離蜃市罩山巒」的奇觀。每當盛夏,這裡湖光山色,分外迷人,牧民們遊牧湖畔,帳篷星點,牛羊駿馬成群,牧歌悠揚。巴里坤湖流傳著「漢姑泉」和「蒲類海」的美好傳說。

後來烏孫主力繼續西行,留下一部駐守,逐漸形成蒲類國,有425戶,3102人,控弦1133騎。

蒲類人設廬帳,逐水草而居,善田作,騎射出眾。蒲類人生存方式與烏孫完全一樣,當年他們在河西走廊,就是遊牧和農耕並存,與完全遊牧的匈奴不同。

蒲類海周邊只是烏孫中轉站,此處容納不下十幾萬人口,烏孫的目標是伊犁河盆地。

在博格達山與依連哈比爾尕山之間缺口,有一個月氏的部落,名為郁立師,中原稱為郁夷。為了對付郁立師,烏孫將其從缺口處趕走,並留下一支兵馬鎮守。這部人馬後來發展為且彌,有523戶,3874人,控弦1310騎。

郁立師為了躲過烏孫追兵,舉族遷徙到博格達山西北麓。烏孫人當然不會就此放過郁立師,仍派出追兵,郁立師則再次東遷上百里。追擊的這支人馬後來就在博格達山西北麓定居,發展為卑陸,有689戶,2524人,控弦772騎。

郁立師在博格達山北麓遊牧,有190戶,1445人,控弦331騎。西有且彌和卑陸,東有蒲類,西邊更遠還有烏孫的主力,形勢非常不利。但隨著匈奴右部開始對烏孫用兵,天上東北部這些部落國家,全都臣服匈奴,這些部落首要任務是在匈奴的控制與漢朝的羈縻下生存下去,而非自相殘殺,郁立師也就得救了。


圖-西域天山東部勢力

烏孫人繼續西行,來到依連哈比爾尕山北麓,也就是進入准格爾盆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准格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一樣,也有南北兩條道,都是沿著沙漠與高山之間的綠洲行進。北道在阿爾泰山脈南麓,氣候寒冷,騎兵即使一仗不打,也必定傷亡慘重。何況烏倫古河、額爾齊斯河流域還有兇悍的呼揭人。

烏孫人能否走吐魯番盆地、焉耆盆地、巴音布魯克草原這條線進入伊犁盆地呢?吐魯番盆地的姑師國,或許對烏孫難以形成實質威脅,但越過覺羅塔格,來到焉耆盆地,焉耆人就沒那麼好對付了,實際上後來匈奴和漢朝也只是控制姑師(車師),拿焉耆沒有辦法,他們通過開都河連接巴音布魯克草原,縱深太長了。

焉耆對外來的月氏、烏孫、匈奴、漢朝都很謹慎,從來不允許外來軍隊通過巴音布魯克草原這個後花園,而月氏人甚至付出了一些人口代價才通過焉耆盆地北上。

烏孫繼續西行,在依連哈比爾尕山北麓、博羅科努山北麓、艾比湖等地,一步一個腳印,和本地塞人通婚,深度同化其他民族。

烏孫與月氏同化塞人的方式不一樣,月氏是小規模貴族通婚但保持部落獨立性,只求與當地的塞人和平共處;烏孫是大規模通婚,力求從文化上融為一體。

過了幾年,烏孫基本控制准格爾盆地南部區域,牧馬招兵,漸漸強盛。

圖-烏孫勢力範圍

此時的烏孫,終于越過阿拉套山與瑪依力山之間的阿拉山口,從阿拉套山的北側,繞到了伊犁河谷。

這場大戰持續了十幾年,烏孫中的塞人起了很大作用,伊犁河的塞人諸部,大多數保持觀望,小部分倒向烏孫。月氏無力回天,只好繼續南遷。

烏孫人占據伊犁河谷,牛馬銜尾,群羊塞道控弦十餘萬,軍容鼎盛,不願再事匈奴。

月氏人在烏孫與塞人的聯合攻擊下,不得已退出伊犁河盆地,南邊是費爾干納盆地。大宛國占據費爾干納盆地,這裡三面環山,只有一個狹小出口,緯度比伊犁河盆地低,也是個風水寶地。但大宛國有6萬戶,30萬人,控弦6萬騎。

月氏人當然打不下大宛,而天山和帕米爾高原以西,是康居人的地盤。康居也是一個部落聯盟,有有12萬戶,60萬人,控弦12萬騎,兵強馬壯。

月氏人的總體實力不如康居,但不甘給康居養馬,也不可能攻入大宛,只能繼續南下到阿賴山西側的卡希爾河流域,此處是康居與大夏的緩衝地帶。月氏稱這裡為粟特,花了幾年時間征服同化粟特人,月氏日漸強大,最主要的矛盾是領地太少。

從卡爾希河往南繞過吉薩爾山,就來到阿姆河盆地(吐火羅盆地)。阿姆河古稱烏滸水、媯水、溈水。阿姆河上源是瓦罕河,發源於帕米爾高原南部,和帕米爾河匯流後稱為噴赤河,再與瓦赫什河匯流後稱為阿姆河,從阿姆河盆地流出,流經卡拉庫姆沙漠和克孜勒庫姆沙漠,最終注入鹹海。阿姆河大部分河水來自帕米爾高原(蔥嶺),平均水量約2525立方米/秒,全長約2620千米,是中亞水量最大、流程最長的一條河,流經塔吉克、阿富汗、烏茲別克、土庫曼四個國家。

阿姆河盆地緯度約為北緯35度至39度,盆地南北最寬約550千米,東西最寬約350千米,總面積約6萬平方千米。阿姆河盆地四周山脈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是吉薩爾山、帕米爾高原、興都庫什山脈,西側有一個大缺口。

大夏位於就阿姆河盆地,希臘人曾在這裡建立巴克特里亞國。大夏人成分比較複雜,主要是塞人,還有少量吐火羅人和希臘人。大夏和大宛一樣,受到希臘影響,是個城邦制的國家。大夏不是統一的國家,沒有國王,各城邑都有城主。最大的五個城邑,就是大夏五部:休密、雙靡、貴霜、肹頓、都密。

圖-大月氏與大夏

月氏進入阿姆河盆地的時機很好,城邦各自為戰,要是再過一百多年,可能就會形成統一的國家。在月氏人看來,四個字可以概括大夏人:兵弱,畏戰。

阿姆河北岸生態比南岸好,北岸有多條河流注入,水土肥美,可耕可牧。南岸由於卡拉庫姆沙漠的風沙襲入,導致南邊興都庫什山脈的河流不能注入阿姆河。

月氏先是控制了阿姆河北岸,復國稱大月氏,南邊稱為大夏,各城邦皆臣屬大月氏。大月氏的首要生存目標,是確保在阿姆河盆地站穩腳跟,大夏一日不滅,大月氏人就睡不安穩。因此後來張騫來到大月氏時,感受到大月氏人對報復烏孫和匈奴完全沒有興趣,目標是河對岸的大夏。

在隨後的一百多年時間中,大月氏越過阿姆河,進一步控制大夏各部,互相融合,定都藍氏城。到東漢初,大月氏有10萬戶,40萬人,控弦十餘萬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