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這所大學,想做「中國的斯坦福」

中國新聞週刊 發佈 2022-12-03T16:10:01.921361+00:00

近日,深圳大學校長毛軍發對外表示,要為深圳打造中國「矽谷」發揮當年類似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作用,同時期待在未來,能夠產生三項左右諾獎級別的成果。

成為世界級名校,是不少國內高校的終極夢想。最近,深圳大學公開了自己的新目標。

近日,深圳大學校長毛軍發對外表示,要為深圳打造中國「矽谷」發揮當年類似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作用,同時期待在未來,能夠產生三項左右諾獎級別的成果。

眾所周知,相比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擁有幾百年歷史的高校,史丹福大學從開辦到最終成為世界頂級高校,只有百餘年歷史,在美國眾多知名高校中稱得上「新秀」。但在美國矽谷崛起過程中,史丹福大學卻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同樣,深圳大學不僅身處國內的科創中心深圳,還在眾多歷史悠久的高校中,稱得上新秀,與史丹福大學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想要「複製」斯坦福的傳奇,深圳大學的機會有多大?

圖說:深圳大學校園 圖源:視覺中國

契機

在國內各大高校中,創辦於1983年的深圳大學排名上升快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在U.S.News2022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深圳大學位列第327位,在中國內地高校排名第26位,在廣東高校中排名第3位,僅次於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

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心(CWUR)發布的2022~2023世界大學排名中,深圳大學位居中國內地高校第36位,世界排名358位。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排名中,深圳大學從2016年的內地高校第83名,一路攀升了47名。

除此之外,深圳大學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和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均已進入主榜,平均排名進入內地高校前30名。

深圳大學優勢學科的排名也在不斷上升。在U.S.News最新更新的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上,深圳大學8個學科躋身全球前100位,4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位,光學更是位列世界第3位。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深圳對高等教育的投入迅速增加。比如2020年,深圳高等教育經費投入預算超過200億元,投入規模僅次於北京、上海。

2021 年,深圳大學的部門預算收入為75.33 億元,超越中國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多所 985高校,這其中有四分之三都來自深圳市政府撥款。

事實上,不只是深圳,最近幾年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對於高等教育的投入都在迅速增加。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的3年時間裡,廣東迅速增加對高校的投入。在這波風潮中,不僅深圳,連隔壁的東莞,也「喜提」新大學——大灣區大學,計劃2023年開學。此前,作為萬億GDP城市,東莞的高教資源一度被視為「荒漠」。

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三大灣區(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中的舊金山灣區,有諸多相似。

舊金山的發展最早起源於淘金熱,大量移民的湧入,帶動了城市的發展。加上有天然良港,舊金山成了海上貿易中心和貨物集散中心,此後舊金山的輕、重工業也逐步發展起來。

最終,矽谷的誕生讓舊金山大灣區一躍成為世界級的科創中心。

臨近舊金山的史丹福大學,為矽谷提供人才、技術和管理經驗,高科技企業為大學提供源源不斷的科研資金、設備。蘋果、谷歌、甲骨文等世界知名科技公司,就在這樣的創新環境中發展壯大。

圖說:史丹福大學校園 圖源:視覺中國

身處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大學,似乎也迎來了「自我實現」的機會。

難題

有分析認為,較長時間的辦學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是高校成為頂級名校的重要因素。

但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這只是大學成為名校的充分條件。

「新文化運動中,北京大學創辦的時間並不算長,卻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為重要且深遠的影響。」儲朝暉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頂級高校可以沒有悠久的辦學歷史,但是要有學術精神的傳承。

對於深圳大學而言,真正的挑戰可能並非來自歷史積澱。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信息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教授安納李·薩克森尼安在其著作中寫道:20世紀50年代,史丹福大學通過三項制度創新與當地產業界形成良好互動,一是成立斯坦福研究院;二是通過榮譽合作項目向當地公司開放課堂;三是推動斯坦福工業園區的發展。

但儲朝暉表示,現在產業和高校的互動,越來越不受地域限制。

有分析認為,如何與當地產業界形成良好互動,可能是深圳大學面臨的最大挑戰。

眾所周知,深圳之所以被稱作中國的科創之都,離不開不少本地孵化的優質科創企業,比如華為、大疆、比亞迪。

而在研發層面,這些企業不乏和國內頂尖高校的互動。早在2019年,華為就與清華大學簽署科技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共建聯合研發平台,共同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具體合作的項目也在不斷落地,比如2021年11月,華為與清華大學在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展開合作,雙方簽署了3項長期科研合作協議。

相比科研,在具體應用方面,不少企業更青睞本地資源,但應用領域可以下沉到高職院校。

今年1月,大疆就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簽訂校企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成立了無人機生態和SDK聯合研究中心,力圖打造無人機行業高端開發人才的認證。

分析指出,深圳大學想要為深圳打造中國「矽谷」發揮當年類似史丹福大學的作用,關鍵在於能否依託自身資源和深圳產業優勢形成產學研一體化格局。

「我們很多的大學都在借鑑美國史丹福大學和矽谷的模式,但並不是學校旁邊有產業園,就能形成產學研一體化。」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說。

另外,在熊丙奇看來,學校是否真正能成為頂級名校,不能僅看排名。

據了解,今年以來,國內外已經有多所大學退出國際大學排名。

突破口

不少行業專家認為,隨著我國國力的提升,國內會誕生更多世界級名校,但必須革除現下不少積弊。

「近年來,在一流大學的建設中,不少高校全力以赴爭搶項目,增加經費投入,撈取政策紅利,爭搶在國際或國內的排位。但沒有將傑出人才培養和重大科學探索放在眼中。」儲朝暉坦言。

在熊丙奇看來,目前不少高校存在「唯論文論」等現象,風氣浮躁。這主要因為在世界大學排行榜的排行指標中,在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權重較高。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名副其實的論文大國。比如,2022年8月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NISTEP)發布的《科學技術指標2022》報告就披露,全球範圍內引用次數排前1%的頂尖論文中,中國論文數量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高引論文大國」。

「比如U.S.News世界大學排名指標,就包括標準化引文影響(權重10%)。顯然,提高論文引用數就會提高大學的排名。而除了提高論文本身的質量、影響力之外,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發動師生、同行互引,提高論文引用數。」熊丙奇表示。

甚至在2020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的2021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出現了曲阜師範大學數學專業排名中國第一,超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現象,這與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出入。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三重功能。但不少高校都將人才培養從屬科學研究,大量碩士生、博士生只是跟著導師做項目,為導師發論文而工作,淪為學校的勞務工。」熊丙奇說。

在教學、科研、管理等制度層面的創新,革除現行高校發展中的積弊,被不少教育界人士認為是建設世界級高校的關鍵因素。

深圳也一直努力讓本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躋身科教領域的「國家隊」。不少科研院所和大學在制度探索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比如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

與傳統科研院所截然不同的是,深圳先進院採取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打破傳統事業單位的「鐵飯碗」,全員聘用,並設立末位淘汰制度,同時改變傳統機構的學術團隊制,強調團隊攻關,探索實行中心制。

2022年,同在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創立10周年。成立以來南方科技大學一直在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比如理事會治理等機制,不僅設有黨委會、校長辦公會,還建立了校學術委員會、教授會和顧問委員會。

在去年9月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的2022年最新世界大學排名榜單中,南方科技大學超越眾多老牌大學,位列國內高校第9位。

具體到深圳大學,在制度層面,也曾有不少探索。早在2010年,深圳大學就在全校實行全員聘用制度,破除教職員工的幹部身份;2016年,深大實行「預聘-長聘」管理制度,目的在於激發增量和存量教師的工作活力。

「回顧歷史,中國多次出現過曾經辦得很好的大學走向平庸的例證。能否探索出適宜自身發展的模式,對於能否建成真正的一流大學至關重要。於深圳大學而言,是否擁有充沛資金並不是建成真正一流大學的最關鍵因素。」儲朝暉表示。

作者:趙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