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電影圈的「風向」,要變了

皮皮電影 發佈 2022-12-04T06:47:54.050591+00:00

中國影視未來要怎麼走?在不久前的一次內部座談會上,一眾影視圈大腕兒,闡述了自己的獨特看法。別看是內部會議,其實細看大有文章。陳寶國站在演員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作為演員、表演者,我們要到人民中去,要體驗生活,從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素材,還有創作源泉。

中國影視未來要怎麼走?

在不久前的一次內部座談會上,一眾影視圈大腕兒,闡述了自己的獨特看法。

別看是內部會議,其實細看大有文章。

陳寶國站在演員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作為演員、表演者,我們要到人民中去,要體驗生活,從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素材,還有創作源泉。」

李雪健同樣強調演員的品行:

「深入生活,做一個合格的演員。」

既做過演員,又做過導演的黃渤,則點出了一個「根」字:

「講好故事,做青年觀眾的基石。」

這些觀點,其實可以匯總成,影協主席陳道明現場談到的一個詞——「中國式」電影。

「個性」和「文化」,是陳道明提到中國電影日後發展方向的兩個最主要的名詞。

「這是所有電影工作者,努力的一個方向。」

有人覺得陳道明說的話有些抽象。

那是因為他現在是中國電影家協會的主席,位置高了,格局大了,說話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但是對於演藝圈從業人員來說,這稱得上一次振聾發聵的發言。

01、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內地的電視劇市場是要強於電影市場的。

我們知道的很多大腕兒,如陳道明、王志文、陳寶國等人,都是主攻電視劇的。

直到2012年後,隨著《泰囧》的大賣,電影行業熱錢湧入,勢頭反超了電視劇行業。

說來奇怪,電影行業慘兮兮的時候,沒人關注電影,等電影勢頭起來的時候,娛樂圈人均一個「電影夢」,現在虛假繁榮的背後,也怪象迭出。

綜藝節目、流行歌曲、電視劇、網劇都可以拍成電影大賣,真可謂「電影是個筐,啥都往裡裝」。

主持人、歌手、作家、視頻博主、阿貓阿狗,都來分電影這塊蛋糕了,曾經的「第七藝術」一度淪為了名利場上的「陪酒女郎」

隨後電影市場從「煤老闆時代」進入「流量時代」。

編劇汪海林就感嘆,懷念以前的「煤老闆」,他們只對女演員有要求,不干預創作

網際網路電影公司興起後,他們不僅投資電影,還干預創作,將所謂的大數據思維,植入了電影中。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底下的明星,就不再精進演技,而忙著走紅毯,上熱搜,曝八卦,刷存在感

最後靠著「虛假流量」獲得了資源,看似精準定位,其實已經和藝術的創作初衷,背道而馳了。

電視劇也緊跟電影的腳步,進入了「群魔亂舞」時代。

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代表人物:抄襲、融梗、炒作、流水線生產,收視卻節節高升。

「歸國四子」,是這場亂象中的典型代表。

他們回國後,在大量粉絲的簇擁下,出演影視劇,在綜藝里當導師,周星馳、徐克、成龍等一眾大佬,都要為他們站台。

而在畸形市場,培養下的觀眾,也出現了審美偏狹,馮小剛對此有過一番評價:

「中國電影現在這麼讓觀眾想吐槽,和大批的垃圾觀眾有關係。你如果不去給它捧場,它就沒有生存空間,製片人也不會去製作這些垃圾電影。」

02、

「風向變化」發生在2017年8月。

電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映,前三天斬獲了3億多票房,隨後遇到了強大的對手——《戰狼2》,第四天後票房斷崖式下滑,最終只能以5.35億的票房「慘澹收場」。

而《戰狼2》從它身上碾過,創造了國產片的票房紀錄,這也標誌著中國電影「撥亂反正」的開始。

之後流量明星主演的電影紛紛撲街,《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這樣的電影大賣,讓國產片在人文和工業兩開花,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開啟了。

而電視劇領域,則出現相應的滯後期。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電影是線下的,需要大家用腳投票,藏在鍵盤背後的水軍,無處遁形。

而電視劇,特別是網劇,是線上的,粉絲和水軍是可以反覆刷的,數字做得也就比較好看。

當電影領域抬高門檻後,流量明星們不約而同擠進了電視劇賽道里,一時間天價片酬,層出不窮。

2018年8月,一紙限薪令,讓畸形市場短暫冷卻,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很快,一些別有用心的明星,就搞出了新花樣。

要麼簽署「陰陽合同」瞞天過海,要麼在一部劇里身兼數職領幾份兒錢,做到「一劇多吃」,要麼把七大姑八大姨安排進劇組代領報酬,這叫做「不把雞蛋,放進一個籃子裡」

總之,「限薪令」下,一些明星非但沒有因震懾,而自我約束,反而想著鑽空子,催生出了一個個「日薪208萬」。

隨著這些明星的醜聞曝光後,大家義憤填膺,在宣洩情緒的同時,電視劇市場也悄然完成了自我淨化。

03、

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正午陽光了。

2015年,在一眾「於正劇」的包圍中,正午陽光的《琅琊榜》殺出重圍,在「天下苦瑪麗蘇劇久矣」的背景下,這部劇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該劇豆瓣9.4分,很多人就是在報復性地打高分,豆瓣評論中點讚最高的一條,即說明了當時的公眾心態。

正午陽光這些年逐漸發力,拍攝了《大江大河》《山海情》《都挺好》《偽裝者》等一大批精品電視劇,帶領整個行業進步的同時,也大大提升了觀眾的藝術審美,那句「正午出品,必屬精品」,就是對它最好的褒獎。

懷瑾握瑜,風禾盡起。

我們看到黃曉明、袁泉、靳東、胡歌這樣本來就帶有光環的演員,在正午陽光的劇里「進修」之後,都沉澱出了一種內斂沉穩的氣質;

我們看到而郭京飛、熱依扎這些遺珠則在正午陽光的劇里大放異彩。

我們看到張嘉益、尤勇智等一批老戲骨從紅花變成綠葉後,又開啟了演藝新篇章。

不啻微芒,造炬成陽。

在正午陽光身旁,也出現了一個個奮鬥的身影,他們為國產劇的振興,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譬如2017年《人民的名義》的爆火,引起了反腐掃黑劇的爆火。

這些年出的《破冰行動》《掃黑行動》《罰罪》《冰雨火》雖然褒貶不一,但都在水準之上;

譬如2020年的《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爆火。

一方面讓「懸疑劇」遍地開花,一方面短小精悍的體量,也衝擊了一大批「注水劇」。

愛奇藝推出的「迷霧劇場」,芒果台推出的「季風劇場」主打的都是「輕體量、快節奏」。

譬如近兩年的《覺醒年代》《功勳》《跨過鴨綠江》等劇,打開了「主旋律電視劇」的新方式。

紮實的劇本,生活化的表演,潤物細無聲的價值輸出,撕掉了「光偉正」和「假大空」的標籤。

譬如《平凡的世界》《裝台》《人世間》等一系列「茅盾文學獎」改編的電視劇。

用強大「文本硬核」輸出,對習慣了「速食」的觀眾,進行了一個「文化強攻」,也極大地提升了,觀眾的審美趣味

整體而言,這兩年的電視劇市場欣欣向榮,勢頭又反超了電影行業。

04、

而電影行業,在2019年達到巔峰後,受疫情影響迎來了「行業寒冬」。

用數字即可說明問題。

2019年全年票房是642億,今年目前的數字是283億

2019年引進的外國電影是136部,今年只有38部,其中只有3部與國外同步上映,有23部,都是已經上映多年的老電影,其中一部是2018年的,一部是2019年的。

今年國慶檔的票房,甚至跌回到了2014年。

對於觀眾來說,自身的「體感」更能說明問題。

很多人都好久沒去電影院了。

一是疫情封控,電影院關門;

二是電影票價在近兩年暴漲,動輒大幾十元,超出了大家的心理預期;

三是實在沒有好的電影。

於是「看電影」已經被很多年輕人,從社交清單中划去了,今年要不是《獨行月球》上映,全國幾百上千家影院又要倒閉了。

此消彼長,大家都不去看電影了,自然就宅在家裡追劇,這無疑又給電視劇市場,分流了一大批觀眾,電視劇演員的咖位,也就水漲船高了。

張藝謀曾在20年前勸說章子怡不要去演電視劇,這兩年他也鬆了口,不僅建議劉浩存演電視劇,甚至自己也開始謀劃電視劇《主角》的拍攝。

而馮小剛搶先一步拍攝了網劇《北轍南轅》,結果口碑奇差

看來電影對電視劇的「鄙視鏈」,在今天的語境裡已經不存在了。

05、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陳道明發話了。

身為電影家協會主席,陳道明可以說深刻地認識到中國電影所處的困境。

如何破局?

他提出了一個概念:「中國式電影」。

在皮哥看來,這個概念可以理解成以下3個方面。

其一是「中國式的演員」。

這似乎是個廢話,但其實是個很微妙的概念。

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內,內地自己的演員,有一些在身份認同上,存在障礙。

他們沒有自己的個性,寧可跑去好萊塢蹭紅毯演配角,也不願意待在自己國家。

然後財富自由後,立刻潤出國拿外國國籍,接著搖身一變以國際友人的身份回國,一邊享受外國人的優惠條件,一邊擺出高姿態進行「技術扶貧」。

這樣的「香蕉人」比比皆是,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怪象。

很多演員寂寂無名,但是「出口轉內銷」後立馬高大上起來,這種例子,在偶像圈子裡比較多;

很多潤出去的人一邊對國籍諱莫如深,一邊卻大談愛國。

很多美國籍的演員,在戰爭劇里打美國鬼子,為了錢可以自己打自己。

「中國式演員」似乎成了一個工具和擺設,需要賺錢時,它是護身符;賺完錢要去享受了,它就被棄之如敝履。

但是這兩年「風向」變了,演員的國籍問題,不能再模糊處理,「中國演員」這個身份得到了強化,用陳道明的話說,我們要有自己的個性和文化自信。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些騎牆派被扒了底褲,有的演員選擇從美國籍轉回了中國籍,《夢華錄》裡劉亦菲國籍被特別標註。

我們的演員,如果連自我身份都不認同,如何拍出感動老百姓的故事。

其二是「中國式的故事」。

在2019年國產片發展高峰時,其實產生了兩種風潮。

一種是大家對好萊塢電影爭相追逐,其中對漫威電影尤甚。

這些爆米花的電影的質量良莠不齊,但是很多人卻看得淚流滿面,直呼這就是我們的青春。

久而久之,大家更相信「美國故事」,不再相信「中國故事」。

於是當《戰狼2》裡中國人以一敵十,《流浪地球》中國人拯救地球時,很多人不自覺地質疑,中國人怎麼可能刀槍不入?

可是如果把主角換成美國人,似乎一切又合理了,這就是文化滲透的可怕。

第二種風潮是,這幾年「翻拍片」成風。

很多美日韓電影,直接被我們拿來翻拍,實誠的還會告訴觀眾買了版權,雞賊的則直接選擇沉默。

很多人看完電影後,被這類「中國故事」深深打動,可是很長時間後才意識到它們只是「外國核,中國殼兒」,這對於觀眾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拍好「中國故事」,就意味著要讓創作者,不能待在家裡一味模仿照搬和臆想。

而應該紮根我們的文化土壤,體驗各地的風土人情,寫出真正屬於中國的故事。

不求多麼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至少要讓觀眾相信,這就是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其三,就是「中國式的情感」。

這些年,影視劇里出現了大量狗血劇情。

職場劇里都是「霸道總裁愛上我」,抗戰劇里都是手撕鬼子和褲襠藏雷,言情劇里玩起了爺孫戀,古裝劇里到處賣腐

亂象背後的原因,就是創作者只想著吸睛走捷徑,沒有把握好「中國式的情感」

中國人在表達情感時,講究含蓄內斂和層層遞進,講究一個「慢工出細活」,但是快節奏的創作環境下,怎麼迅速出活兒?

只能耍寶、使相、掉凳兒和上猛料,以「擠眉弄眼」替代「眉目傳情」,以「強行製造衝突」來替代「娓娓道來」,以「奇」來遮蓋「假」。

用做飯進行類比。

高明的廚師在做飯時用的佐料不多,旨在還原食材本來的味道。

而拙劣的廚子因為沒有自信,只能把各種調料都倒進去,用重鹽重油重糖,來刺激你的味蕾,順便遮蓋食材的不新鮮。

最後做出來的飯很饞人,但卻對健康無益。

陳道明強調「用我們獨特的文化、語言、方式、思維來描述中國式的情感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要讓創作者不要再猛火亂燉。

而是放慢節奏,往深里挖,尋找到真正新鮮的食材,用文火慢燉的方式為大家烹製出可口的菜餚。

流量明星、香蕉人演員、爛片泛濫的時代已過去,總之,如今影視娛樂演藝圈的天變了。

陳道明的發言標誌著影視圈,特別是電影圈的風向要變了。

這股風颳向何方,我們拭目以待。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