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焦慮:信念的缺失

治癒系小胖哥 發佈 2022-12-04T07:45:08.051703+00:00

《信念的確定》和《怎樣使我們的觀念清晰》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皮爾士寫的兩篇論文。 他認為哲學的使命就是確定信念。人們在經濟快速發展、各種思潮各種觀念混雜混亂的情況下,是很容易成為懷疑論者的。人們的情緒也是以渴望、憂鬱、焦慮、躁動為主。

《信念的確定》和《怎樣使我們的觀念清晰》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皮爾士寫的兩篇論文。 他認為哲學的使命就是確定信念。


人們在經濟快速發展、各種思潮各種觀念混雜混亂的情況下,是很容易成為懷疑論者的。人們的情緒也是以渴望、憂鬱、焦慮、躁動為主。如果長時間積累這種情緒,焦慮,就成了一個人的心理特徵。


有人提出過一個問題:為什麼越是普通的人們,成為了懷疑者?他們什麼也不相信,反對一切,嘲笑一切?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這樣的人:他忙忙碌碌卻又沒有目標,他遇事就驚慌失措,他拒絕接受一切卻沒有自我主張,他不懟人不開口卻又說不出所以然來,他遇點事就不思茶飯睡不著,他與人交流時把「不」「不對不對」「不是的」當口頭禪,他在別人只說一句話就打斷對方說「不要說了我懂了」,如此等等現象。


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就是人的信念的缺失,這時人就要去追求一些確定性的東西,追求能讓人產生情緒穩定的東西,建立起自己心中確信的觀念,就是信念。


皮爾士認為信念有三個特徵:一是它是我們可以意識到的某種東西;二是它平息各種懷疑引起的焦慮;三是它會使我們建立起一種行為習慣。我們現在有的人修佛,有的人聽音樂,有的人讀書,有的人親近自然,有的人學習各種生活技能,這些行為也是人們在追求一種讓自己穩定下來的信念。


那麼,如何確定自己的信念呢?皮爾士分析了人們信念確定的四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固執的方法。這部分人,拒絕接受世界的變化,對新的事物和理論一律持否定的態度,拒絕別人的建議和意見,頑固地堅守自己的理念,也就是我們時常說的:油鹽不進。


第二種方法:權威的方法。比如我們中國傳統的家長模式,靠權威形成信念。爺爺說的爸爸說的等等就是不變的真理。凡事都要服從權威。眼下的諸如大咖現象、網紅現象、帶貨熱現象,各種網絡平台所極力營造的所謂流量經濟。這些表面看是經濟行為,是經濟利益使然,而本質卻是利用人們的信念缺失而謀利。


第三種方法:先驗的方法。有部分人通過演繹和推導的方式確定自己的信念。比如,張三出現債務危機,他既不是沒有信念地成為熱鍋上的螞蟻不知所措慌亂不堪,也不是固執地偏執於愛咋地咋地,而是把自己的情況和自己的意願進行一下梳理,同時對法律有關債務問題的處理的各種規定加以掌握,心中便會對自己的債務處理有個信念:債務就是個債務問題,有許多種解決辦法。這樣他就不會焦慮。舉個例子,羅永浩先生,幾經挫折,依然沒有變成抑鬱症患者,這來於他的信念。


第四種方法:科學的方法。這是不太容易做到的。排除一切主觀性的偏見、摒棄盲目的權威崇拜,從客觀經驗事實出發,從科學的觀察和實踐出發,還事物以本來面目,接受客觀實在的事物,除掉「懷疑」,從而確定信念。皮爾士認為這種方法是最實用的。羅永浩先生大概就是這種人吧。


學習的目的是什麼?這應該是不少人的困惑。答案不一,難說對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學習能讓人更好地確立自己的信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