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文|暢遊興化「銀北門」

齊魯壹點 發佈 2022-12-04T08:29:01.553864+00:00

暢遊興化「銀北門」文|王智才有一年的春節大年初三,天色陰沉,北風蕭蕭。下午,父親要我陪他去興化「銀北門」轉轉。天氣陰冷,行人也稀少,但我們興致絲毫不減。一路上,兩邊的「槅扇」門,只是緊閉,好些早已破舊不堪,連對聯都懶得貼,顯然很久沒人住了。

暢遊興化「銀北門」

文|王智才

有一年的春節大年初三,天色陰沉,北風蕭蕭。下午,父親要我陪他去興化「銀北門」轉轉。

天氣陰冷,行人也稀少,但我們興致絲毫不減。一路上,兩邊的「槅扇」門,只是緊閉,好些早已破舊不堪,連對聯都懶得貼,顯然很久沒人住了。有些建築門楣上方是磚雕,門庭雖已破敗,但隱約有往昔的氣派;還有幾處牆上留有「興化市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父親對這裡的歷史、人物掌故較為了解一些,總是不厭其煩地娓娓道來。

「銀北門」又叫興化北城門外大街,顧名思義,這條大街地處城外,直通向興化城北門。每逢春節間,父親常到這一帶轉轉。這習慣已有多年。父親曾說,這裡留下他童年美好的回憶。據他回憶,小時候曾無數次隨他父親到這兒賣鴨蛋、鴨子、雞子,同時又往往買回好多的家什用物。對一些店鋪主人的姓名、性格、身世,甚至街巷裡弄的一些人物掌故等,他耳熟能詳。在他那富有感染力地描繪下,一些人的形象,在我幼小的心靈里栩栩如生。

過去鄉下有句俗語:三世修不到個城腳根。就是說,農村人想成為城裡人,哪怕僅寄居在城牆腳下,也幾不可能。許是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我小時候對興化城無限嚮往。其實,我們村莊離興化城也就十里左右。但那時上興化一般靠步行,去一趟也不容易。一旦得知父母明天要帶我上街(我們過去把上興化城叫「上街」),這夜興奮至極。黎明時分,在雞啼前就已醒來。匆匆吃了早餐,就跟父親「上街」了。

走過幾個村莊,就能看到遠處的興化城。煙囪、水塔、無線電塔、大樓,似乎在朝我招手。蜿蜒的興鹽公路如一條光帶。越走越近,喧囂聲似乎隱約可聞。這一切都會激起精神亢奮,繁華世界居然近在咫尺。

小時候,對興化城印象最深的,是那逶迤彎曲、如迷宮一般的、小青磚側鋪的「銀北門」街巷。一踏上青磚,就讓人切實感到已身置興化城裡了。街巷兩邊,店鋪幾乎挨家挨戶。安插在上下的木質軌槽里的一扇扇木板(即「槅扇」),算作店門。早上營業,將木板抽去;晚上打烊,再將木板依次插上。木板使用有些年頭了,某些部位顯得那麼光滑。這邊是無線電修理部,那邊是鐘錶修理店,再前面是一家布店。這些布店的結帳方式很特別。會計坐在一個高台上,前面有一些鐵絲,每根鐵絲都與各櫃檯連接,每一根鐵絲都穿著一個鐵夾,人們叫做「梭子」。若要給顧客找零錢,店員就將人民幣和發票夾在「梭子」上,「嗖」的一聲,「梭」向會計處。會計算完帳,將發票及應找的零錢夾在「梭子」上,「梭」向櫃檯處。至今回想,一切都歷歷在目。

俗話說:大人貪利,孩子貪嘴。小時候和大人上街一次,總免不了垂涎於各種吃食,眼睛總要溜向兩邊的吃食小攤。街巷兩邊常有炸麻團油條的,水果攤各色水果水靈靈的整齊地排放著,引人垂涎。而我最想逗留之處的是混沌店,因為那裡有我最愛吃的肉包子。老遠就能聽到「嗚嗚」聲響,那是鼓風機吹著火爐的聲音,火爐上的籠子正蒸著肉包。蒸汽騰騰,肉香四溢,讓人口舌生津。我望見裡面穿著白色護身衣的員工,端著熱騰騰的一籠籠的包子,曾立下宏偉志願,長大一定要做蒸包子的人。還有醬品店、散酒店、衣帽鞋襪店等等林立兩旁。更有小商販,推著板車沿街叫賣的吆喝聲,來回穿梭的自行車發出的鈴鐺聲。「叮鈴鈴,叮鈴鈴」一陣急促的鈴聲,提示你趕緊閃開。「銀北門」給人記憶是永遠是鮮活的、繁華的。

然而,不知從何時始,「銀北門」逐漸蕭條黯然下去。記得10多年前,這裡已不似往昔之繁華。行人稀少,很多店面已變為純粹的住宅,裡面也大多住著些老年人。昔日的喧騰已變得渺遠起來。是的,不遠處寬闊的大街,兩邊林立的高樓,大型集市、超市,早已將「銀北門」擠出了九霄雲外,淡出人們的視野。它猶如人的一生,經歷青壯年的血液賁張,而今已是遲暮之年,安詳寧靜,幽居一隅。它曾經的繁榮,也只能留在我們及父輩那一代人的記憶深處。現代有多少年輕人,願意踏上這塊青磚小巷,站在苔痕布滿的青石板上,作幽眇的追懷?是的,誰願意和一位滄桑的老人親近呢?

然而,「銀北門」的繁華盛世,並未從我們這一代的記憶中抹去。隨著歲月的流逝,反而愈加對它有懷念之意。說實話,它不止一次出現在我的夢境中,一切無比清晰地呈現兒時的模樣。每每醒來,唏噓不已,輾轉難眠。

我和父親沿著北大街繼續向南,迎面就是北水關新建的仿古式城樓了。我說,從前的城門是不是這樣子。父親笑著搖頭,首先是方位錯了,過去的城牆應為東西走向,城門朝北。現在這樣建造,可能是受建築場地所限。我這才注意到,如果東西方向建造,固然更能保持原貌,但將會遮蔽背面相當一部分住戶的陽光。我好奇地問,興化還有古城牆嗎?父親笑著沒說什麼,只是要我跟著他繼續向前。越過一條馬路,穿過一個小區,經過一道小巷。沿巷向前沒多遠,又拐向西十多米,忽見一堵青黑色的牆壁。父親說,這就是古城牆,據說為唐程咬金建。我心微微一動。走近它,南北約二三十米,高約五六米。每塊城磚約有普通磚塊的三四倍大。牆面斑駁,苔痕布滿。一些小草從磚縫中滋長,風吹來,蕭蕭瑟瑟。我用手觸摸它粗糙的牆面,感到時間瞬間凝固,歷史就在眼前,它正在向我傾訴千年悠韻。只可惜,我對它淺薄蒼白,竟無可共語。在這堵厚重的古牆前,我頓感人的渺小。

回來路上,我就想,父親是一個鄉下農民,何以對興化城如此熟知?除了他童年跟他的父母經常來做買賣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在回家的路上,父親不像來時的談興,沉默許多。走著走著,他突然口占一絕,具體內容我已忘了,大致是關於我們這次遊玩的經歷。我突然想到,父親雖是農民,但愛好文史。只上小學四年級的他,兩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上下集),早被他翻得邊角異常粗糙。《閱唐》《岳飛傳》等民間俗本,也被他翻得稜角磨損。我突然找到了答案。父親對興化城歷史如此的熟悉,尤其對「銀北門」如數家珍,無非是一看二聽所得。若沒有對歷史文學的興致,誰會留心於那些古宅舊樓,殘垣斷壁,感興於那些途說道聽呢?

我很幸運,有這樣一位愛好文史的父親。在他所謂的薰染下,我從小就保留一星半點的古文化愛好的因子,並能綿澤至今。此時在這個寒峭下午,古道深巷處,迎來了一對父子。他們時而漫談細說,有時駐足指點凝望。他們徘徊在這片古風悠悠的青磚黛瓦間,沉浸在歷史的韻味中,久久流連不去……

作者簡介:王智才,江蘇省興化市板橋初級中學。

投稿郵箱huanghaisanwen@163.com

壹點號膠東散文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