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23時08分,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
飛行乘組由航天員
費俊龍、鄧清明和張陸組成,
費俊龍擔任指令長。
在此次飛行任務中,
神舟十五號、神舟十四號
兩個乘組六名航天員
將首次在太空「交接班」。
此次任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棒,
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一棒。
作為「交接棒」的關鍵,
神舟十五號的三名航天員,
平均年齡達到53歲,
是我國目前為止均齡最大的乘組。
對此,
11月28日,
在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時,
指令長費俊龍表示,
「年齡雖然最大,
但是我們的飛行本領依然保持在青春狀態。」
不問年紀,向天而行
細數神舟家族的歷任航天員,
乘組平均年齡大多在40歲到45歲左右。
2003年10月15日發射的
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乘組
航天員楊利偉,
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
時年38歲。
2005年發射的「神舟六號」乘組
指令長費俊龍,時年40歲,
航天員聶海勝,時年41歲。
費俊龍成為第一個把筋斗翻到太空的中國人
2008年發射的「神舟七號」乘組
指令長翟志剛,與航天員劉伯明、景海鵬,
三人當年均為42歲。
2012年發射的「神舟九號」乘組
指令長景海鵬,與航天員劉旺、劉洋,
平均年齡為41歲。
2013年發射的「神舟十號」乘組
指令長聶海勝,與航天員張曉光、王亞平,
平均年齡為43歲。
2016年發射的「神舟十一號」乘組
指令長景海鵬與航天員陳冬,
平均年齡44歲。
2021年6月17日發射的「神舟十二號」乘組,
指令長聶海勝,時年57歲,
航天員劉伯明,時年55歲;
航天員湯洪波,時年46歲;
平均年齡近53歲。
2021年10月16日發射的「神舟十三號」乘組
指令長翟志剛,與航天員葉光富、王亞平,
平均年齡近46歲。
2022年6月5日發射的「神舟十四」號乘組
指令長陳冬和航天員劉洋,均為44歲;
航天員蔡旭哲,46歲;
平均年齡近45歲。
相比之下,
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的三名航天員中,
年級最大的是指令長費俊龍,
生於1965年,
今年57歲。
其次是鄧清明,
生於1966年,
今年56歲。
最年輕的是張陸,
生於1976年,
今年46歲。
專家介紹,
航天員的黃金服役期
應該是在45-55歲左右。
面對「平均年齡最大」的「神舟十五」號乘組,
專家表示,
此次任務複雜繁重,
需要有豐富經驗的高手帶隊。
同時,
國際上很多科學家將到軌道空間去做研究,
航天員整體年齡提高是必然趨勢。
為啥會出現「最老乘組」?
在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中,
航天員鄧清明和張陸都是首次飛行。
這樣的乘組安排,
一是因為選拔飛行乘組時,
有「新老搭配、以老帶新」的原則。
神舟十五號指令長費俊龍
曾在2005年擔任「神舟六號」乘組指令長,
17年來始終保持隨時備戰的狀態。
二是因為按照目前安排,
執行空間站任務的航天員
均為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員。
截至昨晚23時,
鄧清明和張陸
是現役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員中
「唯二」沒有「上天」的。
我國載人航天從1992年立項到現在,
一共完成了三次航天員選拔工作。
1998年1月5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
從1500多名優秀的飛行員中選拔出的
首批航天員共14名。
其中,
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
劉伯明、景海鵬、劉旺、張曉光,
這8位航天員在2003至2013年期間,
已陸續「上天」。
李慶龍、吳傑、陳全、趙傳東、潘占春,
這5位首批航天員,
在2014年停航停訓。
2010年5月,
第二批航天員入隊,共7名。
其中男性航天員有五位:
陳冬、蔡旭哲、葉光富、湯洪波、張陸,
女性兩位:
劉洋和王亞平。
第三批18名預備航天員正在訓練中,
第四批預備航天員正在選拔階段,
計劃選拔12至14名。
如今,
隨著鄧清明和張陸「壓軸」
中國航天員大隊現役航天員16人
悉數實現「飛天」夢。
上天要等多久?
對於航天員而言,
「等待」的時間,
遠比在太空執行任務的時間長。
首先,
成為航天員要經過層層選拔。
選拔標準高,
在入隊前就經歷了長期的訓練。
我國的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員中,
男性航天員多從戰鬥機飛行員中進行選拔,
女性航天員則從運輸機飛行員中進行選拔,
成為航天員時,
年齡基本是30多歲。
以第二批航天員為例,
7名航天員入隊時
年齡最大的35歲,
最小的30歲,
平均年齡32.4歲。
在成為預備航天員時,
要完成的學習和訓練內容極多。
國家航天局在官網中寫道:
「航天員訓練的時間較長,
職業航天員至少需要3.5~4年的時間,
載荷專家需要2.5年。
我國的14名航天員是1998年選拔出的,
經過了5年半訓練,
才有一名航天員進入太空。」
按照航天員訓練大綱,
第三批航天員需開展
八大類、近百項、400餘個科目的訓練 。
同時,
航天員能否「上天」還需要契機。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表示,
乘組的選定,
是根據每次飛行任務特點需求,
結合航天員隊伍選拔訓練實際情況,
按照「新老搭配」等選拔原則,
多方面進行統籌評價才最終確定的。
因此,
一等就是十年往上的航天員很多。
比如航天員劉旺等了14年,
張曉光等了15年。
即使是「老將」,
費俊龍也時隔17年終迎來第二次「上天」。
甚至,
第一批的5名航天員,
準備16年,
然而太空之行還未啟程,
便已退役。
這其中,
等了最久的是鄧清明,
24年10個月。
十年磨一劍,
一朝上太空,
太空人的征途,
是星辰大海。
來源:央視網綜合央視新聞、中國載人航天官方網站、中國科技網、北京時間、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北京日報、解放日報、中國青年報、國際在線,新華社、中國新聞網、科技日報、國家航天局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