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立陶宛突然對華服軟,是大勢所趨,還是形勢所逼

國防時報排頭兵 發佈 2022-12-04T14:39:20.405815+00:00

曾經多次對華大放厥詞的立陶宛經濟部長,近日突然在接受採訪時,改口表示:想要完全排除中國是不可能的。這樣的轉變,到底是大勢所趨,改口服軟,還是形勢所逼,下次還敢?

曾經多次對華大放厥詞的立陶宛經濟部長,近日突然在接受採訪時,改口表示:想要完全排除中國是不可能的。在多次干涉台灣問題,挑釁中國大陸後,立陶宛希望恢復對華貿易。

這樣的轉變,到底是大勢所趨,改口服軟,還是形勢所逼,下次還敢?

立陶宛的一再轉變

立陶宛,波羅的海國家,歐盟成員國,離中國遠,國家體量小,自認與中國貿易影響有限,為了給美國送投名狀,勇當「反華急先鋒」:立陶宛惡意挑釁,故意退出中國中東歐「17+1」,不顧中方嚴正抗議和反覆交涉,故意在台灣地區設立所謂「代表處」,中方召回大使,兩國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

實際上,2018年時任立陶宛總統格里包斯凱特訪華時,還稱中國為「戰略夥伴」,但在瑙塞達上台後,親美勢力膨脹,立陶宛憑藉不斷地作死惡化對華關係,使得兩國之間緊張關係加劇,中企離開立陶宛,也不再從立陶宛購買奶酪、糧食、木材等產品。

對此,當時一些西方經濟專家表示,立陶宛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量不大,加大台灣市場互動,立陶宛是賺了。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甚至表示:中方的反應是暫時的,兩國關係還是會一點點正常化。

但立陶宛企業很快發現了情況不妙,全球產業鏈下並非單獨的貿易關係,離開中國市場對立陶宛企業來說簡直是重大打擊。在一波波數據虧損打擊後,瑙塞達公開認錯,允許台北代表處以「台灣」為名是錯誤,他本人沒就此事「得到充分協調」。

不過這次認錯,也只是立陶宛政府內部的互相推諉甩鍋,這些政客們並沒有認識到自己錯在何處。

直到現在,立陶宛經濟部長阿爾莫奈特終於承認了,無法與中國脫鉤。

形勢所逼也是大勢所趨

實際上,疫情衝擊下的經濟,再加上俄烏衝突爆發的背景,整個歐盟的經濟狀況都不太理想,那麼與中國交惡,與俄交惡的立陶宛情況則更為糟糕,中歐班列不再經停維爾紐斯,失去中國這一龐大市場,經濟不斷下滑的立陶宛成為了歐洲通脹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可以理解為什麼立陶宛動了重新與中國恢復關係的心思。

對於立陶宛來說,德國總理朔爾茨、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的訪華之行或許很有借鑑意義。在歐洲陷入能源緊缺、經濟下滑萎縮的情況下,一個穩定的、巨大市場將有助於歐洲恢復經濟。這是經濟方面的原因。

目前立陶宛國內的通脹率高達24%,幾乎與戰火中的烏克蘭不相上下,自然引發了民眾對執政黨的不滿,有超七成的民眾要求改選政府。而原本在立陶宛背後撐腰的美國,現在都表示不能與中國脫鉤,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公開表示,「中美兩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不應該互相孤立」。美國都倒向了,立陶宛找不到還要堅持的理由,沒有美國的撐腰,立陶宛的挑釁毫無意義。這是政治方面的原因。

足夠多的損失和美國的「拋棄盟友」行為,立陶宛現在大概想明白一些了。(晉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