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道光為何成為吝嗇、摳門和平庸的代名詞?

文史不假 發佈 2022-12-04T19:40:14.635317+00:00

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到溥儀宣布退位終止,滿清帝國一共出現過12位帝王。他們分別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廟號「清太祖」,年號天命;

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到溥儀宣布退位終止,滿清帝國一共出現過12位帝王。他們分別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廟號「清太祖」,年號天命;愛新覺羅·皇太極,廟號「清太宗」,年號天聰和崇德;愛新覺羅·福臨,廟號「清世祖」,年號順治;愛新覺羅·玄燁,廟號「清聖祖」,年號康熙;愛新覺羅·胤稹,廟號「清世宗」,年號雍正;愛新覺羅·弘曆,廟號「清高宗」,年號乾隆;愛新覺羅·顬琰,廟號「清仁宗」,年號嘉慶;愛新覺羅·昱寧,廟號「清宣宗」,年號道光;愛新覺羅·奕聹,廟號「清文宗」,年號咸豐;愛新覺羅·載淳,廟號「清穆宗」,年號同治;愛新覺羅·載活,廟號「清德宗」,年號光緒;愛新覺羅·溥儀,廟號「清憲宗」,年號宣統。

在以上的「滿清十二帝」中間,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是第八位,而且是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史稱道光皇帝。既是皇嫡子,又是皇長子(雖是次子,但長子已亡),這個身份足夠拉風,也足夠尊貴,可他的履職表現卻一塌糊塗,還留下了史上最摳門皇帝的「雅號」。

問題來了,道光皇帝的「摳門軼事」的確不少,但他究竟是真摳門還是假摳門?本著實事求是和還原歷史的態度,文史不假帶您走近這位頗具爭議的滿清皇帝。

1820年9月2日,也就是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嘉慶帝在離京圍獵時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消息直到兩天後才向全天下公布。據《清史稿》記載:

仁宗崩於熱河避暑山莊,事出倉猝。

另據《清仁宗實錄》記載:

此次蹕圖,偶感暍暑。遘疾三日,漸至大漸。

由於嘉慶離開北京時身體康健,而《清史稿》和《清仁宗實錄》等史料記載又過於模糊不清。於是,很多人都認為他的死因存疑,甚至推測是死於雷擊。當時,人被雷擊中乃是大凶之兆,頗有遭到天懲的意味,因而各種正史的記載才會簡單略過。

嘉慶駕崩後,王公大臣們竟然沒有在「正大光明」的牌匾後面找到傳位遺詔,這也間接反映出他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非常自信。這下,作為嫡子和事實上長子的旻寧卻尷尬了,文武大臣們也著慌了。

關鍵時刻,嘉慶的皇后鈕祜祿氏鼎定乾坤,親自下了一道懿旨:

大行皇帝龍馭上賓,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見隨行在,自當上膺付託,撫馭黎元。但恐倉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就這樣,旻寧有驚無險地繼承了皇位,很快就開始著手整頓吏治,希望打造出新朝新氣象。當時,作為朝廷中樞的軍機處卻多由一些體弱多病和精力不濟的老臣們占據,像領軍機大臣托津已經66歲,而戴均元更是75歲高齡。於是,他以體恤老臣之名安頓這些人退出軍機處後回家養老,還要求群臣「切實言事」。據《清宣宗實錄》記載:

當今之弊,病玩二字,實堪憤恨,若不大加振作,焉有起色。

隨著道光皇帝推行廣開言路之政,很多朝臣和宗親都遭到了彈劾,原因也是五花八門。其中,尤其以豫親王裕興最甚,他儼然就是當時負面新聞最多的愛新覺羅氏,沒有之一。

裕興是開國功臣豫親王多鐸的後裔,最初並沒有資格獲得親王的爵位,直到兩個哥哥裕豐和裕瑞因為「天理教事件」而被問罪。於是,他在1814年承襲了豫親王的爵位,相當於是白撿了一個鐵帽子王。

或許,這個親王爵位來得太過輕鬆了,裕興絲毫都不懂的珍惜,竟然在嘉慶皇帝國喪期間不守禁慾禮。他在服喪期間不僅偷溜回家,而且還強姦了自己妻子的一個丫鬟,導致對方含恨自殺。

這種事情在清代並不算稀奇,完全可以大事化小,然後小事化了。不過,裕興竟然毫不在意,任由這個醜聞持續發酵,終於受到了群臣的彈劾。

作為新帝,道光正要樹立自己的權威和形象,於是下明旨對豫親王裕興嚴懲不貸。根據《清史稿》記載:

國家法令,王公與庶民共之。裕興不自愛惜,恣意干紀,且親喪未滿,國服未除,罪孰大焉!

看到道光皇帝如此震怒,皇親國戚和宗室貴胄們紛紛上疏求情,就連皇太后都跳了出來勸阻。其實,大家只是按照劇本演出而已,象徵性地「求個情」然後成全新帝整頓吏治的心願,然後「哭幾聲」送走豫親王裕興。

萬萬沒想到!完全沒有看懂劇本的道光皇帝竟然信以為真了,很快就收回了自己的嚴旨,絲毫都沒有「君無戲言」的氣魄。很快,他只下令削去了裕興的豫親王爵位,改由其弟裕全承襲。

道光皇帝將「整頓吏治」高高舉起,然後卻輕輕放下,實在無異於啪啪打臉。接下來,我們再聊一聊他的另一個「政績」,那就是「禁菸運動」。

面對日益猖獗的鴉片,道光制定了極其嚴格的禁菸條例,但各地的執行力度卻大打折扣,導致了煙毒泛濫成災。1839年,他終於下定決心派遣林則徐前往廣東,以欽差大臣的身份親自負責取締鴉片。

在兩廣總督鄧廷楨和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人積極配合下,林則徐以決絕的手段開始收繳鴉片。面對英國人的囂張氣焰和蠻橫無理,他不僅查封了東印度公司的所有鴉片,而且還將這些毒品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史稱「虎門銷煙」。

這次「虎門銷煙」,雖然極大地彰顯了滿清政權禁菸的決心,但也極大地損害了英國殖民者的利益。不過,他們對於神秘和遙遠的東方大國依然心存忌憚,下議院進行了激烈的爭執,就「開戰」和「貿易」連續辯論三天之久。

1840年4月7日,英國議會下院經過三天的辯論,最終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多數通過了內閣要求開戰的提議。於是,海軍少將喬治·義律作為駐華全權公使,率領一支包括16艘風帆戰列艦、4艘蒸汽兵船和28艘風帆輔助艦組成的艦隊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從而拉開了鴉片戰爭的序幕。

在禁菸期間,道光皇帝不停在嚴禁與馳禁之間左右搖擺;在戰爭期間,道光皇帝不停在主戰與主和之間反覆無常。於是,曾經豪情萬丈的他,竟然變得軟弱可欺,毫無底線地答應了割地賠款的賣國條約。

1842年8月底,道光任命愛新覺羅·耆英和愛新覺羅·伊里布作為談判代表,在南京下關的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了《南京條約》。這份喪權辱國的條約,一共包含了十三款內容,主要歸納如下:

一、開放廣州、上海、廈門、福州和寧波為通商口岸;

二、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三、賠款2100萬銀元,其中600萬為鴉片損失,1200萬為軍費損失,300萬為英商債務;

四、與英國政府重新協定關稅協定;

五、准許英國派駐領事;

六、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准許其家屬留華居住。

英國人沒想到看似強大的滿清帝國竟然如此好欺,連連悔恨之前「要少了」。於是,他們又得寸進尺,還提出了嚴懲禁菸官員的過分要求,尤其是針對林則徐。

對於這種絕對無理的要求,道光皇帝頓時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當年林則徐南下廣東禁菸是自己同意的,而且面對英軍的侵略時禦敵有功,實在不應該受到任何懲處;另一方面,英國人又死糾著不放,否則就拒絕退兵。

為了「解君父之憂」,軍機大臣穆彰阿適時登場了。他忝居高位卻別無長處,只知道一味去溜須拍馬,堅決要求懲處林則徐以承擔鴉片戰爭的罪責,道光皇帝果然借坡下驢了。

得知自己被革除官銜後發往新疆伊犁,林則徐簡直是欲哭無淚,臨行前憤然寫下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中,這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至今都令人心潮澎湃。

現在,很多人都願意前往新疆去旅遊,但在清朝時卻是不可想像的受難之地,與「寧古塔」的地位相當。林則徐來到新疆後,很快就調整好心態,以自己的方式詮釋了什麼叫作民族脊樑?

林則徐和新疆的各族人民都能和諧共處,不斷通過興修水利、發展教育和開墾農耕等方式恩澤一域。時至今日,他仍然被當地人所稱頌,立碑紀念這位「愛國愛疆」的英雄。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道光皇帝引以為傲的「整頓吏治」和「禁菸運動」都屬於虎頭蛇尾,完全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於是,他唯一能給後世留下的標籤就只剩下了「節約」,準確說應該是摳門。

喜歡清宮劇的朋友,一定都看過孫儷主演的《甄嬛傳》和吳謹言主演的《延禧攻略》,這是最具代表性的兩部。其中,除了精彩紛呈的宮斗情節外,筆者對於美輪美奐的衣著和服飾依然記憶猶新。不過,這些都斷不會出現在道光時期,因為他的後宮嬪妃們過得實在有些「悲催」。

道光皇帝即位後,很快就整頓了後宮的花銷用度,基本上讓嬪妃們告別了穿金戴銀的時代。而且,就連每日的飲食都非常簡單,除了青菜豆腐就是蘿蔔白菜,一個個都跟難民一樣面黃肌瘦。

為了起到表率作用,道光皇帝身體力行杜絕浪費,而且擔心御膳房的食物太貴而改吃燒餅。對,您沒有聽錯,我也沒有說錯,他居然安排太監出宮購買燒餅充飢,而且一次只買一天的量。據喻大華在《道光皇帝》中記載,他只有在皇后生日當天才格外開恩,同意嬪妃們破例吃一次帶肉星的打滷面。

除了在後宮省吃儉用外,道光皇帝在前朝也是「一視同仁」,就連軍費都是能省則省。當然,他有時也會「賜宴」,但只是口頭表示而已,基本上沒有真正落實過,搞得就好像榮譽頭銜一樣。

通過翻閱許多史料,筆者終於找到了道光皇帝僅有的一次真正賜宴。道光八年,伊犁將軍長齡率部平定了張格爾之亂並抓獲了匪首帶回京城獻俘,他在龍顏大悅之下決定來點兒實際的,將這些平叛功臣們留在宮中用膳。

在許多宮廷劇中,我們都看到過宮廷宴請的盛況,那可謂是氣勢恢宏的饕鬄盛宴。不過,道光僅有的一次真正賜宴卻非常特別,二十多個凱旋而歸的大男人,勉強擠在兩張桌子前,看著六個小菜偶爾動一下筷子。他們誰也不敢真吃,但誰也不敢不吃,只能面面相覷餓著肚子熬到了退席。

除了在飲食上異常摳門外,道光皇帝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堪稱是「節約標兵」。比如,他御桌上的筆墨紙硯都很普通,他室內的裝修也都很陳舊,甚至就連身上的龍袍都要「打補丁」。據《清史稿》記載:

極崇儉德,平常穿湖縐,褲腿膝上穿破一塊,不肯再做,命內務府補之。

龍袍又稱為「龍袞」,是皇帝的朝服和象徵,因為繡有龍形圖案而得名,通常都以明黃色為主。而且,只有使用特產的蠶絲和特殊的技藝,經畫匠、繡匠和金工等多道工序才能合力製成。

雖然異常珍貴,但歷朝歷代的龍袍都不會清洗,更不會縫補,只要穿髒了就會更換新的,畢竟是給皇帝本人穿的。但是,道光卻認為自己的龍袍不僅應該水洗,而且還應該縫補。

一次朝會後,道光帝留下軍機大臣曹振鱅議事,竟然看到對方的朝服縫有一塊補丁。於是,他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高興地詢問多錢補的,甚至還高度誇獎了這種節儉之風。

受此影響,滿清的朝堂上開始「以補丁為美」,再也不講究之前的官體。甚至於,許多見風使舵的官員還將自己的新官服故意做舊,甚至在補丁上面再打補丁,完全順應了道光皇帝的喜好。

讀到這裡,您可以大膽設想一下。諾大的乾清宮內,跪在下面的大臣們個個都是衣衫襤褸,完全不像道光皇帝在廷議國事,倒像是丐幫的洪七公在召集八袋弟子們開會,就差人人都端一個乞討碗了。

不過,如果說道光皇帝完全一毛不拔的話,好像也不完全是。最起碼,他在鴉片戰爭後的《南京條約》中就很大方,又是割地又是賠款。而且,他在修建陵墓方面也毫不吝嗇,非常捨得投入巨資,先後三次更改和重建。

清朝入關統治中原後,在明朝原有墓葬制度的基礎上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先後修建了清東陵和清西陵。其中,順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和乾隆的裕陵都葬於東陵,而雍正的泰陵和嘉慶的昌陵都葬於西陵。

道光皇帝在做皇子時便迎娶了鈕鈷祿氏作為自己的嫡福晉,但原配妻子紅顏薄命,在28歲時便亡故了,被安葬於王佐村。在他登基後,立即追封亡妻為孝穆皇后,準備自己百年之後與她合葬在一起。

在道光帝的堅持下,王佐村的孝穆後陵準備擴建規模,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卻遇到了麻煩。首先,在此基礎上修建帝陵必定需要大幅擴張占地面積,這需要遷移大量的百姓;其次,乾隆皇帝定下了「昭穆之制」,要求後代皇帝隔輩安葬於清東陵和清西陵。

由於嘉慶的昌陵位於清西陵內,道光帝只得無奈同意欽天監在清東陵內為自己選擇萬年吉壤。之後,他立即安排內務府趕快開挖,在這件事上顯得很有主意,也很有魄力。

在主體工程結束後,道光選定的萬年吉壤內竟然出現了地宮滲水現象。按理說,這種事在之前的皇陵修建中也曾出現過,只要斷絕水源並且重新加固即可,反正又不是著急「入住」。但是,向來都摳摳索索的他卻堅持廢棄此處,完全不管巨額的花銷。

  決定在清西陵修建帝陵後,道光開始著手選址籌建,始終秉持著「地臻全美」的原則。他是一個非常封建的皇帝,不在乎陵墓內部的華麗程度,只在於外部的風水運勢,最終修成了慕陵。

雖然慕陵的內部裝修相對簡樸一些,也節省了不必要的建築,但全部都使用了金絲楠木,可謂「低調的奢華」。而且,道光皇帝修建陵寢前後更換三處位置,每處都耗資巨大,總計白銀兩百四十多萬,超越了以奢靡享樂著稱的乾隆皇帝。

不可否認,道光從他老爹嘉慶手裡接過來的江山的確已經輝煌不在,但最起碼也算不上爛攤子。可是,作為堂堂的一國之君,他實在算不上稱職,該摳門的地方特別大方,該大方的地方卻特別摳門!

道光皇帝在位三十年,憑藉著「抓小放大」的荒唐之舉,給已經輝煌不在的滿清帝國雪上加霜。可以說,他非但沒能實現中興大清,反而連維持現狀都成為了一種奢望,極大地加速了覆滅的進程,遺憾地成為了吝嗇、摳門和平庸的代名詞。@文史不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