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訥晚年談到姐姐李敏,贊口不絕:姐姐有本事,兩個孩子都有出息

紅色天空錄 發佈 2022-12-04T20:29:05.468163+00:00

李訥與李敏這兩個同父異母的姐妹,雖然小時候的成長環境不一樣,後來才生活在一起。姐妹之間難免有摩擦,但是,她們依舊是最親的人。

前言

李訥與李敏這兩個同父異母的姐妹,雖然小時候的成長環境不一樣,後來才生活在一起。

姐妹之間難免有摩擦,但是,她們依舊是最親的人。毛主席去世後,兩姐妹雖然身體都不太好,但依舊會時不時在一起嘮嘮嗑,相互關心。

毛主席巧妙處理兩個女兒的摩擦

李敏1936年出生在陝北,1940年被爸爸毛主席送到蘇聯陪伴母親賀子珍。一直到1947年,李敏才跟隨母親回國。

1949年,毛主席將李敏接到自己身邊,李敏見到了從未見過的妹妹李訥。

李敏曾在《我的父親毛澤東》一書中表達了自己對妹妹的羨慕之情。她說:

李訥是我們兄妹幾人中最幸福的一個,得到的父愛比我們幾個都多,她是在爸爸的膝下長大的,爸爸的言傳身教對她的影響會更大更深,她受到的教益也更多,我真的有些羨慕她。

與李敏相比,李訥的童年確實比較幸福。雖然在戰爭年代,李訥也吃過很多苦,小小年紀就跟著大人們一起吃黑豆,一起排隊打飯,四處奔波。

但是,與爸爸生活在一起的幸福相比,這些苦在李訥眼裡算不了什麼。

李訥還不怎麼會說話的時候,工作人員就將她推到毛主席的辦公室,讓她拉著爸爸一起去散步,好讓忙碌中的毛主席歇一歇。

後來,李訥稍長大一點後,會主動去叫爸爸散步去。

李訥的小手,拉著爸爸的大手。起初,她只能抓住爸爸一根手指頭,後來慢慢的,她可以抓住爸爸三根手指,一直到抓住爸爸整隻手。他們從延安、到西柏坡再到香山,留下無數溫馨的回憶。

回憶起與父親散步的時光,李訥說那是非常享受的。

李敏與李訥由於成長環境不同,倆人的性格也完全不同。相比李訥的安靜、話少,李敏則充滿活力,口齒伶俐。

對於這兩個女兒,毛主席一視同仁。他常常對李敏說:「你比妹妹大,要照顧妹妹。」

又常常對李訥說:「你是妹妹,妹妹要虛心接受姐姐的意見,你們要相互幫助。」

在毛主席的教導下,兩個女兒相處的比較愉快。此前,由李訥承擔的重任,也變成了兩姐妹共同承擔。

葉子龍讓李敏與李訥拉著毛主席去跳舞,他假裝嚴肅的對李敏、李訥她們說:

「主席如果不跳舞,就會越來越胖。肚子大,就走不動路了!你們要是真的關心主席,就要拿出實際行動來,讓他去跳舞,活動活動身體。8點鐘,就看你們的啦!」

在李敏、李訥她們的默契配合下,葉子龍達到了讓毛主席放鬆鍛鍊的目的。

當然,兩姐妹之間也會出現意見不統一的情況。

一次,李敏與李訥談到了蔣介石。李訥認為,蔣介石是壞人,不是中國人。李敏則認為,不管蔣介石有多壞,不管他做了什麼,他都是中國人,他流著中國人的血……

倆人各說各有理,都說服不了對方,便去找爸爸毛主席評理。

毛主席對兩個女兒說:「蔣介石是中國人。」

看著喜笑顏開的李敏,與稍顯失落的李訥,毛主席解釋道:

「蔣介石是很壞,但他還是中國人。現在外國人想要他,我還不給哩!」

不管姐妹倆發生了怎樣的摩擦,毛主席都不會去評論誰對誰錯,而是採用和稀泥的方法,讓兩姐妹相親相愛,互相幫助。

後來,李敏回憶起與父親、妹妹在一起的生活,感慨的說:

「我們雖然是同父異母,但都是爸爸的女兒,他愛誰都很深,都很真,對我們都給予厚望,都盡心盡力的培養,希望我們成才,一視同仁,從不偏袒誰。」

整個50年代,李敏與李訥都和父親毛主席住在中南海,姐妹倆關係一直都很融洽。

毛主席去世,姐妹倆互相關心

1976年,毛主席去世,舉國悲痛,李敏與李訥更是陷入無盡悲傷之中。父親的離世,對姐妹倆的打擊太大了,此後她們的身體都不太好。

後來,步入晚年時期,姐妹倆的身體都有好轉,常有機會見面,一起出席一些社會活動,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話題。

每逢父親的誕辰、忌日,她們常常會碰到一起。

由於李敏近年來身體情況比較差,行動不便,李訥便打電話慰問姐姐,方便的時候,她還會親自登門看望。

談到姐姐李敏,李訥對其贊口不絕,她說:「我姐姐有本事,有耐心,把兩個孩子都培養的很有出息!」

李敏與丈夫孔令華生了兩個孩子,一男一女,女孩叫孔東梅,男孩叫孔繼寧。

孔東梅出生後,李敏將女兒的照片帶給爸爸毛主席看。毛主席為外孫女起了「東梅」這個名字。

這個名字中,既包含了毛主席自己名字中的「東」字,又包含了毛主席一生都喜歡的梅。足以見得,毛主席對這個外孫女的喜愛之情。

孔東梅長得與毛主席很是相像,下巴也有一顆痣。

1996年孔東梅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後,進入了剛剛創辦的泰康人壽保險公司工作。

期間,孔東梅沉下心來,從端茶倒水打雜開始做起,幾乎各個部門都待過,每天從早上忙到晚上八九點才下班。

1999年,孔東梅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在國外的這段學習經歷,讓孔東梅對國家有了全新的認識。同時,也對外公毛主席有了不同的認識,真正意識到了外公的偉大之處。

2002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拿到碩士學位後,孔東梅馬上打包東西回國。剛回來,她就走訪了很多外公生前生活與戰鬥過的地方。

孔繼寧也很優秀,出身軍人世家的他,從小就夢想著當一名光榮的人民解放軍。

長大後,孔繼寧如願成為一名軍人。由於工作能力突出,孔繼寧先後被派往中國駐巴基斯坦使館和英國使館任武官助理。

後來,由於母親李敏身體不好需要照顧,孔繼寧轉業回京,將精力投入到紀念外公以及弘揚革命精神的事業中。

說到李敏的家庭生活情況時,李訥簡單又肯定的說:「他們生活的都挺好,我家現在也挺好的!」

與李敏相比,李訥的婚姻生活並不是很順利。

1970年,年過30的李訥還是孤身一人。在江西幹校期間,一位比李訥小几歲的男青年小徐走進了李訥的視線。

小徐當時是中央辦公廳內部招待所的一名服務員,只有高中文化。畢業於北京大學的李訥,並不在意這些。

由於小徐性格開朗,待人熱情,而李訥則沉靜、內向。小徐看李訥鬱鬱寡歡,便和李訥一起幹活,休息的時候和李訥一起打球、散步、聊天。很快,倆人就墜入愛河。

經過毛主席的同意,李訥與小徐在江西舉行了婚禮,組建家庭。

一年後,李訥生下一名男孩。

但是,這段婚姻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為他們的經歷、興趣、性格以及思想方面差距太大了。

李訥酷愛文史,對中外名著愛不釋手,而小徐生性好動,時間一長,倆人感情上的裂痕越來越深。

最終,他們辦理了離婚手續,李訥獨自帶著孩子回到北京生活。

婚姻的失敗以及父親的去世,都給李訥造成很大打擊,他的身體情況非常不好。

後來,李銀橋夫婦回到北京工作後,了解到了李訥的情況,對李訥非常同情。

他們覺得,李訥應該擺脫過去不幸婚姻的陰影,重新組建家庭,過正常人的生活。毛主席在的時候,對他們夫妻非常好,他們的結合,還得益於毛主席的關心。

因此,李銀橋夫婦覺得,現在毛主席女兒婚姻有困難,他們責無旁貸,應該出手相助。

於是,他們決定給李訥介紹對象。

一次,曾與李銀橋一起在中央警衛團工作過的老戰友王景清到北京出差,來李銀橋家裡做客。

期間,他們聊到了家庭生活。王景清告訴李銀橋,自己的愛人原來是一名軍醫,因為幾十年跟隨自己南調北移,離休了分不上一套房子,覺得男女不平等,執意與王景清離婚。

王景清多次勸說無果後,倆人分道揚鑣。

李銀橋夫婦對老戰友家庭的不幸表示理解的同時,突然發現王景清與李訥是非常合適的。

因為,王景清雖然比李訥大十來歲,但是為人忠厚老實,人品不錯,還有一副訓練有素的標準軍人形象。而且,年齡大一點,生活經驗更加豐富,能體諒人,會關心人。

在學識方面,雖然王景清原來的底子比較薄,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工作學習鍛鍊,已經有了質的提升。

家庭方面,王景清的子女都已經工作,獨立生活。

很快,李銀橋夫婦就將王景清介紹給了李訥認識。

王景清話不多,但他對李訥的關心都體現在行動上。他幫她修家具,幫她買菜,與她一起談天說地,倆人相處的非常愉快。

1984年,李訥與王景清結婚。

婚後,李訥與王景清互敬互愛,生活非常幸福。

李訥身體不好,王景清就包攬家裡大大小小的家務,買菜做飯也是王景清親力親為。

李訥常去醫院看病,王景清一大早就去排隊掛號。

而李訥也是打心眼裡愛丈夫。以前,李訥從來沒有做過針線活,但婚後,她開始學著為王景清做衣服、織毛衣。

一次,有人給了李訥兩張京劇戲票,李訥看的入了迷,王景清對京劇不感興趣,在一旁不斷打瞌睡。

李訥發現後,趕緊叫醒王景清,一起回家休息。

對於李訥的兒子王效芝,王景清愛屋及烏,非常疼愛照料的非常周到。

考慮到孩子還在長身體,王景清經常給孩子改善伙食,燉魚燒肉,水果蔬菜也從不間斷。孩子親熱的叫王景清「爸爸」。

在外人看來,王景清一點兒也不像繼父。

談起王景清,李訥一臉幸福。一次,李銀橋的妻子韓桂馨到李訥家裡做客,李訥留她一起吃飯,說老王做了涼粉與蕎面扒糕。

韓桂馨驚訝不已:「老王還會做這些呢?」李訥笑著說道:

「他什麼都會做,我和老王在一起生活可幸福了!」

在擁有一個貼心愛人的同時,李訥還有一個踏踏實實,努力上進的兒子。

王效芝初中畢業後,面對升學問題,李訥想讓兒子繼續讀高中,但王效芝有自己的想法,他想讀職業高中。

李訥沒有反對兒子的想法。王效芝表示自己想去北京旅遊外事服務學校上學。

李訥問兒子:「畢業之後當服務員,你不後悔吧?」

王效芝非常乾脆的回答道:「不後悔!」

最終,王效芝如願選擇了自己熱愛的專業。在校期間,王效芝品學兼優,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團員。

看到兒子拿回來的榮譽證書後,李訥叮囑道:

「這些只能說明過去,不能代表以後,作為一名學生,你不要圖虛名,要踏踏實實的,多學本領,將來做一個本本分分的普通勞動者,自食其力!」

畢業後,王效芝被分配到一家飯店工作,每天三班倒,沒有節假日,雖然很累,但王效芝從沒有遲到早退過。

在飯店工作一段時間後,王效芝意識到自己所學知識遠遠跟不上飛速發展的時代。為了將來更好的工作,他想要上大學,繼續讀書。

對此,李訥非常支持。

於是,王效芝進入民辦大學北京華僑大學讀書。

這所學校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教室租用的是豐臺一所中學的房子,學生們坐在木板上聽課,在膝蓋上記筆記。

對此,李訥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說:「苦是苦了點,但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如果他們珍惜機會,刻苦學習,將來照樣能成才,堪當大用。梅花香自苦寒來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後來,王效芝下海經商,創辦了自己的公司。雖然學歷不是很高,但他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他沒有讓母親李訥失望。

除了姐姐李敏,兩個嫂子對李訥也很關心。

一年夏天,李訥身體不好,大嫂劉思齊與二嫂邵華一起登門看望李訥。

姑嫂相見,問長問短,非常親熱,這讓李訥感到很大安慰。父親不在了,但一家人的親情沒有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