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經典變通識課,復旦學者為讀者打開通往思想寶庫之門

文匯網 發佈 2022-12-04T20:36:28.329429+00:00

日前,「世界思想寶庫鑰匙叢書」系列講座首場在上海圖書館東館閱劇場舉辦,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於海教授主講,聚焦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代表作《文化的解釋》的經典文化理論、相關解釋案例及具體文本解析等展開論述。

「這套叢書為讀者近距離接觸世界思想史巨著及其中深刻洞見提供了平台,並傳遞了一種具有啟發性的批判性思維模式。大家不妨走出閱讀的『舒適區』,直面生活的挑戰,發掘自身潛能,在今天的數字時代保持深度閱讀的熱忱,去感受書籍滌盪心靈的力量。」日前,「世界思想寶庫鑰匙叢書」系列講座首場在上海圖書館東館閱劇場舉辦,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於海教授主講,聚焦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代表作《文化的解釋》的經典文化理論、相關解釋案例及具體文本解析等展開論述。

首講主題為「人是活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讀格爾茲《文化的解釋》」,由上海圖書館講座中心、復旦通識教育中心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共同創辦,上海圖書館B站、外教社WExpress視頻號和復旦通識抖音同步直播,吸引了8萬餘人次收看。

上海圖書館黨委副書記楊詠梅副書記指出,上海圖書館致力於打造「有溫度、有氣質」的現代化文化場所,希望通過舉辦通識教育講座,讓讀者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了解世界人文社科經典著作,培養興趣,汲取知識,收穫專業學習和思維方法上的進步。

在「文化的理論」部分,於海對格爾茨和《文化的解釋》做出了批判性評價。在他看來,格爾茨對「文化」的定義,強調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並指出這一概念與馬克思·韋伯對「社會學」的定義在學理邏輯上的承繼關係。此外,通過列舉吉爾伯特·賴爾「深描」概念,引出格爾茨對文化研究對象的說明,即符號行為背後的文化意義建構。於海分別列舉峇里島「鬥雞」、威廉·富特·懷特「街角幫」研究以及保羅·威利斯文化研究等經典案例,指出必須將主觀意義的解釋和客觀結構的作用機制結合起來分析,以獲得對自我導向行為之結果的平衡判斷。

「文本的解析」部分,於海介紹傑弗里·亞歷山大「強文化範式」三個特徵,還援引了漢娜·阿倫特和菲利普·津巴多相關理論,表明「平庸之惡」普遍性和社會情境對「人性之惡」的煽動力量,呈現了經典的跨學科研究範式。

「希望通過實現通識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的有效銜接,以及通識教育在社會層面的廣泛延伸,來培養一種學習的『信仰』。」復旦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任軍鋒強調,通識教育是大學自我改革和提升的引擎,其中「核心課程」建設對專業教育在培養方法、目標上的提升具有引領作用。

據了解,「世界思想寶庫鑰匙叢書」對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思想著作進行解析,幫助讀者以新視角看待觀點和影響。叢書涵蓋11個學科門類,首批推出94種,其解析著作囊括了哲學領域伊曼努爾·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心理學領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經濟學領域亞當·斯密《國富論》等。叢書歷史跨度非常廣,既解析了近年暢銷書《偏見的本質》《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也有古希臘時代思想經典《理想國》《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國古代軍事家孫武《孫子兵法》也占有一席之地。

該叢書對於世界思想史巨著的解析並非一味迎合,而是極具批判性思維。叢書編委會遵循了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開發的批判性思維「PACIER」模式,全面培養6種批判性思維技巧——分析、評估、闡釋、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理性化思維。「當今外語人才不僅要具備出色語言能力,還應提高綜合文化素養,擔負起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孫玉談到,上外教社策劃出版「世界思想寶庫鑰匙叢書」恰恰契合這一培養目標,希望通過系列通識講座,集各領域學者專家之力,為讀者帶來百家爭鳴的閱讀盛宴。

作者:許暘

圖片來源:出版方

編輯:衛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