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探路》到《摘帽》再至《振興》,央財文化與傳媒學院如何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廣電視界 發佈 2022-12-04T20:48:23.556762+00:00

日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以《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三色」共融 把文章寫在田野里》為題,專題報導了中央財經大學在傳媒教育中深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以新聞學主流為「本色」,以辦好財經新聞為「特色」,以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底色」,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財經新聞專業人才。

文/王禹

日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三色」共融 把文章寫在田野里為題,專題報導了中央財經大學在傳媒教育中深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以新聞學主流為「本色」,以辦好財經新聞為「特色」,以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底色」,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財經新聞專業人才。



談起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在新聞與傳播專業大家庭中,並不十分顯眼,既沒有人大、復旦等學院的歷史悠久,亦沒有清華、北大等學府在學科建設上的突飛猛進。但是,在我看來,它確是最具特色的學院之一。


很多業界朋友會問,此話從何說起?


毋庸置疑,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僅是新聞實踐的重要原則,也是新聞專業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亦如此,通過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之價值論研究等6個方面的研究,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融入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幫助學生深度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聞實踐。



談及此,我們需要思考多年來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到底要培養怎樣的新聞人才?


一段時間以來,業界甚至在學界一直被數據所裹挾,往往忽視了新聞的屬性和初心。



正如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劉雙舟所言,「只有把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才能培養出能符合時代要求的傳媒人才。」


亦如此,新聞實踐成為了央財文化與傳媒學院新聞傳播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


就在2022年,由央財文化與傳媒學院教師和學生共著的「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三部曲」正式集結成冊。我想,如此的實踐行動,在當今的新聞傳播專業教育中,亦不多見。



六年時間,一名教師先後帶領二十餘名學生,連續五年遠赴貧困村實地調研,從湖南湘西、湘東到湖北鄂西,從《探路》到《摘帽》再至《振興》,我們在書中所看到的不僅僅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之宏闊,更是在細節描摹中感受到脫貧之難、振興之喜。



這個調研團隊的帶隊教師學院新聞系主任譚雲明,幾近退休的年齡,堅持帶領學生們走出象牙塔,走進火熱的現實生活,在調研中感悟新聞初心,在實踐中體味現實生活的苦與樂,在行路中探究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價值。



參與調研的同學中,有的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有的則來自遙遠的新疆,每個人的成長和生活環境不同,每個人對新聞價值的理解亦有不同,但是談到調研後的感悟時,幾乎異口同聲回答,這是一次難得的人生經歷。


學生梁江燕認為,從老師的言傳身教中學會了如何採訪、如何挖掘故事、如何做人,這是在課堂上很難學到的。而學生賴雯珺則認為,讓我了解了中國鄉村的脫貧、摘帽與振興之路,這是課本中無法身心感知的難忘之旅。



這也應和了劉雙舟的教育理念,在「象牙塔里」是培養不出真正的未來的記者的,因為不符合新聞教育規律。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正是有著如此的新聞教育理念,有著如此為之實踐的教授,才會培養出更富新聞理想的新聞工作者。



我們並不否認當前新聞教育所面臨的轉型壓力,包括大數據以及新媒體等基本技能,亦是當今大學生必備的技能。但是,作為新聞學子,首先需要鍛造的是新聞之理想和志向,這既是初心,亦是責任。


2022年,在教育部公布的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中,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的新聞學專業,首次申報便成功入選。與此同時,由文化與傳媒學院師生共同撰寫的調研報告100萬餘字、調研論文5篇,已由中國經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三部曲」——《探路:產業扶貧十八洞村思考》《摘帽:苗家貢米助力脫貧的路徑選擇》《振興:鄂西瓦倉生態農業調查》。



我們一直說,腳下有路,心中有光,這既是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對新聞學子們的勉勵。而央財文化與傳媒學院的教師和學子們,正是在泥水、汗水和淚水的澆灌下,呈現出未來新聞工作者最美的模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