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日本人的世界意識是怎麼樣的?

史論 發佈 2022-12-05T13:31:17.283693+00:00

江戶時代除了有聞名世界的浮世繪和藝伎文化以外,還有很多值得人們關注和研究。比如說在江戶時代,雖然德川幕府主張鎖國,但是日本與世界的貿易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提起日本的輝煌歷史,不得不說到由德川幕府所統治的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除了有聞名世界的浮世繪和藝伎文化以外,還有很多值得人們關注和研究。

比如說在江戶時代,雖然德川幕府主張鎖國,但是日本與世界的貿易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首先,日本作為亞洲率先成功實現現代化的國家之一,主要原因是離不開江戶時代的。

在經歷了長達150多年的動盪後,日本在德川幕府的帶領下進行了穩定發展的江戶時代。

有了這260多年的長久和平時間,不僅讓元氣大傷的日本得到了足夠的時間去休養生息,還讓飽受戰爭摧殘的日本人得到了解放,被生活飢困壓抑多年的底層百姓,終於有機會和時間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再加上,江戶時代的日本以西方為鏡,逐漸產生的「新三觀」——新地理觀、新科學觀以及新文化觀,奠定了日本現代化的觀念基礎。

同時,在江戶時代得到穩定發展的小農封建經濟也為日本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1、「合宜」的世界意識概念

在江戶時代,日本正好處於封建社會最穩定的一個時期——小農經濟發展時期。

通過農耕,基本上可以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

再加上長久遭受戰爭和飢餓的摧殘,底層百姓對於生活的要求非常低下。

因此,人們對外貿易的欲望很低。

正處於新政時期的德川幕府,為了進一步鞏固幕府統一日本的地位,以「保護家國不再受到外國列強侵擾」為由,「順應民心」地採取了鎖國政策。

德川家康雖然提出鎖國政策,但與此同時,他卻並不是一個完全鎖國主義者。

德川家康作為質子一直生活在敵對大名的勢力之下,深知「知已知彼,百戰百勝」的道理。

於是,外國文化對於德川家康來說,雖然是敵對的,但是同時又是可以作為一面鏡子進行參考的。

在這樣的矛盾思想下,以德川家康為首的德川幕府,提出了集開放性、現代性和歷史性於一身的「合宜」的世界意識概念。

認為「合宜」的世界意識就是需要辨清和處理好普通性與特殊性、傳統與現代以及歷史價值的關係。

也就是說,要從觀念文化上去總結日本現代化事業的成功經驗以及失敗教訓。

這樣才能一邊阻止外來文化對本國文化的侵擾,一邊轉化外來文化,使其成為適應本土國情,從而發展成本土特色文化。

比如「武士道」,就是一個十分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文化融合產物。

武士道,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條指引武士成長的道路。

而武士道的起源就是中國儒學當中的「忠」。

通過誇大中國儒學主張的「忠」的含義,成為了和平時代失去方向的武士之道。

這種融合了日本國情而產生的新文化觀念,就是得益於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

因為只有在鎖國的前提下,人們不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在固有思維相對穩固的情況下,再適當的引入一些外來文化思想,不僅不會對本土文化造成混亂,反而會讓其成為本土文化進步的基石。

再加上起源於中國儒學的「忠」,本義是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自遵從自己禮數,雖長幼有序,但卻沒有絕對的順從。

但是德川幕府卻宣揚「忠」重於「孝」,重點強調臣民對天皇和將軍的絕對忠民和臣服。

德川幕府就是由這種「合宜」的世界意識概念,來一步步鞏固自己在日本政權的統治地位。

從「天下」轉向「世界」

另外,在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下,能接觸到外來文化的只有少數一部分有知識的人。

他們不僅有一定的知識基礎,還能自主判斷外來文化的好壞。

這樣,就不會因為外來文化的衝擊而讓他們失去原有的方向,反而他們卻會利用外來文化,再結合本土文化,創造出一種更加符合國情的新的文化。

比如說,江戶時代的日本,正好處於封建社會時代的高速發展期和穩定性,而世界卻處於資本貿易的快速發展期。

在這樣的對比之下,日本的經濟或許是比世界落後了不少,但是他們卻得到了「鎖國」的保護,不用擔心因為經濟落後而受到外國的侵略。

同時,因為德川幕府鎖國政策的「銅牆鐵壁」,外國列強也難以去攻破日本的國門。

因此,鎖國政策對於日本來說,大概就是利弊平衡了。

但是,德川幕府雖然主張鎖國,但是他們自己卻不封閉,對於該學的知識,他們一樣很用心地去學。

在江戶時代,日本的GDP普遍低下,還是以大米的產量為主。

但是在新田開發以後,不僅良田的總面積從200多萬畝,增長到了350多萬畝,人均GDP也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而且,在江湖時代,金銀銅錢都是流通的,貨幣的比值也基本遵循了1兩金子等於4000文銅錢等於50匁白銀的兌換方式。

比如說在地理知識上,日本受到中國的影響,基本上都認為只有一個「天下」的。

但是,在那個時候,外國船隻的出現,打破了日本人對地理觀的概念,開始向「世界」轉變。

再加上,日本在德川幕府以前,基本上都是多方勢力分權的,所以日本的統治者並沒有養成「天下唯我獨尊」的獨裁思想,反而更加容易接受「世界」的概念。

因此,在「世界觀」的衝擊下,日本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實際損害。

到了江戶時代的中期,達到了日本封建集權的巔峰。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升,底層民眾與地方大名等執權者的矛盾越發嚴重,是一個既講人情又不講人情、內鬥內行外斗外行的矛盾時代。

不僅因為新田政策的開發引起新的土地爭奪問題,還有因為開發新國而導致德川幕府財政虧損問題越發嚴重的問題,江戶時代沒有因為外來文化而帶來影響,卻反而先產生了嚴重的內部矛盾。

所以,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世界」和「天下」都一樣,對日本的內部問題來說,沒有一點影響。

日本的寺子屋教育

雖然在江戶時代,德川幕府主張的是鎖國政策,但是卻沒有阻斷與荷蘭的貿易。

在17世紀,荷蘭是當時世界上發展得最好的國家之一。

不僅有發達的船隻貿易制度,還有很高的教育和文化意識。

再加上,德川幕府非常討厭帶來天主教文化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國家,不僅大力實施了禁教行動,還提出了很多苛刻的貿易條件。

而荷蘭居然都一一答應了,還表示願意與日本進行貿易。

這一點讓德川幕府對荷蘭提高了不少好感。

而荷蘭不僅在與日本進行經濟生意的貿易,還同時給日本帶來了很多書。

這些書打開了日本江戶時代的教育問題,因為江戶時代的日本太和平了,人們不用擔心有戰亂,自然就有時間和心思去發展其他東西,比如說讀小說。

為了能看懂小說上的字,教育問題自然而然就暴露出來了。

據統計,到上個世紀60年代,世界上的成人的識字率勉強達到60%左右,到了80年代才勉強達到80%左右。

但是日本卻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後,識字率就達到99.8%。

日本之所以有這麼高的識字率,必須要提一提普通教育寺子屋教育。

因為寺子屋教育是從江戶時代開始出現的義務教育,在當時,就是象徵性的收一點錢,就可以進去學習。

而且寺子屋教育都是面向平民百姓的,就算是窮人家的孩子,也一樣可以接受寺子屋教育。

這種重視教育的觀念,不僅始於江戶時代,還一直延續到現在。

即使是二戰以後,日本戰敗了,還一直保留著。

所以在日本,無論是多麼偏僻的城鄉或者農村,在那裡,最好的建築、最廣闊的空間一定會是一所學校。

寺子屋教育雖然起源於鎖國的江戶時代,但是卻擁有著十分強烈的世界意識。

教育不僅是可以讓人讀懂字,還可以通過教育,來文治國家,從而達到長久和平的格局。

不得不說,德川幕府能創造出長達260年的和平盛世,離不開他們飽含「世界觀」的獨特觀念,使其能夠通過政治的手段來統治管理長期適應於武力爭奪領地的大名,而不讓他們有反抗的機會。

再加上先進的世界觀不僅可以更好地掌控日本的未來發展,還可以使得日本即使在鎖國這樣不利於發展的政策下,依然可以在世界列強分割的環境下保全自己。

其歷史意義是十分重要的。

還有,德川幕府對於世界的接受度也很高,雖然在治國上是主張鎖國,但是在政權上卻要主張開國,也就是要適當地引進外國文化和思想,來充盈自己狹諡的思想觀念,把「世界」融入到適合自己國家本土國情的文化當中,使其成為發揮出超出自身力量的新文化產物。

參考文獻:

五十嵐昌行,日本文化論教程[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