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粹」的追求: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識

史論 發佈 2022-12-05T13:37:30.917820+00:00

在江戶時代,由於德川幕府為了鞏固政權而創立的「參覲交代制」,就是幕府規定各藩地的大名必須在江戶設立官邸,原則上大名的妻子要長期居住在江戶,大名自己每年都必須帶著一隊人馬,從藩國前往江戶參見幕府將軍。

「粹」的本義是「極端純淨的米」或者「沒有絲毫雜質的米」。

到了江戶時代的日本,「粹」成為以遊里(妓館區,花街柳巷)為舞台的一種審美意識概念。

在江戶時代,由於德川幕府為了鞏固政權而創立的「參覲交代制」,就是幕府規定各藩地的大名必須在江戶設立官邸,原則上大名的妻子要長期居住在江戶,大名自己每年都必須帶著一隊人馬,從藩國前往江戶參見幕府將軍。

並且還要在江戶駐留一段時間。

這個「參覲交代制」除了具有控制人質的意義之外,還能逼迫各藩國大名在長途旅行中,花費大量的錢財從而削弱藩國,這樣就沒有餘力進行叛亂。

但是,「參覲交代制」不僅可以使得德川幕府的政權更加穩固,同時還帶動了全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與融合。

1、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導致遊里的興盛,產生了對「粹」的追求

在經歷了長期的戰亂以後的日本,難得出現和平時代。

為了鞏固政權,德川幕府開創了「參覲交代制」。

一個方面要求各藩國大名每年都必須自費出行到江戶向幕府述職,借參覲交代為由,來削弱各藩國大名的財政實力,並且增加自己的財政實力。

另一個方面在因為在實行參覲交代的時候,勢必會導致大量的人口流動,這些人還多數是消費水平比較高的武士階級,這樣就可以很大程度地刺激了江戶地區的商業水平的發展,提高了江戶的生活水平。

還有最後一個方面是減少了各藩國大名的時間。

因為日本屬於山多地少的地理環境,交通往來是十分不方便的。

再加上參覲交代規定了大名在江戶的時間,所以大名必須要提前行動前往江戶進行參覲交代。

對於那些距離江戶遙遠的藩地大名,一年當中幾乎是三分之一的時間往回江戶的路上,另外三分之一的時間住在江戶,剩下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自己的藩地內。

而對於那些距離江戶比較近的藩地大名,幕府為了儘可能地減少他們在自己領地的時間,也做出了相應的政策調整——增加定府時間。

這樣,由於藩地大名在政策的制定下,由於不在自己的領地內,只能把藩地政權交給家臣團來進行處理。

長期下來,很多藩地大名的政權就會被家臣們架空,更加成不了威脅幕府政權的存在。

而參覲交代作為政策出色地完成了建立的目的任務的同時,還帶動了江戶的生活水平增長。

在江戶時代初期,江戶的生活水平大概只有天皇所在的京都的一半。

但是隨著參覲交代的發展,江戶的生活水平一下子就提高了不少。

再加上經濟的穩定,必須帶動文化的發展。

在那個時候,由於男女比例嚴重失衡,比例大概是67:31,也就是說男性比女性足足多出兩倍!

要知道,在全盛的江戶時代,江戶城的人口有300多萬,按照這個比例推算,那麼當時的男性有200多萬人,而女性卻只有100多萬人。

為了緩解男性的生活壓力,漸漸地出現了遊里文化。

而這種文化在解決男性生活壓力的同時,也衍生出新的審美追求。

在江戶時代,由於德川幕府推崇森嚴的封建階級統治,所以很多男人在階級的壓迫下,幾乎是一生未娶就已經去世了。

儘管男人們沒有辦法娶妻,但是要解決的生理問題依然存在。

所以遊里文化在這些無法娶妻的男性群體當中,尤為受歡迎。

「粹」的審美意識的踐行者——江戶子

在經濟水平得到逐步提升以後,為了追求極致,「粹」的審美意識開始出現。

再加上遊里文化的發展,不少人會為了博取美人一笑而一擲千金。

其中最典型的形象代表就是江戶子。

他們出手大方、不拘細節、又固執又易怒,雖然喜歡玩文字遊戲,但又不善於為自己辯論,十分富有人情味、以及多愁善感。

只要是江戶子認定的,就一定是像純淨的米一樣令他們著迷。

在那個時候,一碗蕎麥麵的價格大概是300文,而一個江戶子可以為了一個遊女付出10倍以上的金錢,就為了博取她的一個笑容。

這種接近於變態的執著,也是江戶子對「粹」的一種追求和踐行。

同時,「粹」在日語當讀作「iki」,與「意氣」的發音相同,代表了一種豪邁的美。

而江戶子作為「粹」的踐行者,不僅追求外在的美,還包括了活力與魅力並舉,喜好新奇而又注重品位的氣質美。

江戶子作為武士階級從戰爭時期過渡到和平時代的一個新的身份,在他們追求「粹」的同時,不難發現傲氣的殘留。

在江戶時代,很多武士定居在江戶,從而成為了江戶子。

而他們雖然卸下佩刀,但是心中的傲氣卻依舊不散。

武士的心中藏著的是「沒飯吃也要裝著剔牙」的傲氣,而江戶子則是以「身邊不留隔夜錢」作為自己豪放狂傲的表現。

有了這些江戶子的固執和推動,江戶時期的「粹」的審美意識又進一步被加強了。

因為在和平的江戶時代,武士階層是德川幕府重點「關照」的對象,不僅想盡辦法讓他們甘願被「圈養」在江戶,還要為了拿走他們的特權而強化教育。

因此,江戶子的出現,可以說是武士階層在幕府的壓制下,不得已而做出的退讓。

但是江戶子的本質依然是武士,他們嚮往自由自在的心,承載著潛藏在江戶這座城市裡的欲望和熱情。

雖然幕府為了統一政權,對秩序和法度都有著十分強硬的統治手段,但是卻更加促進了「上有國策,下有政策」的江戶子的叛逆之心,為了追求他們心中的「粹」,不斷地挑戰幕府的底線。

比如說幕府為了突出大名的身份地位,對底層百姓的服裝和顏色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和禁止。

而江戶子雖然不敢明面反抗,但是卻想出了新的辦法來表現自己心中的叛逆。

不僅創造出新的顏色,還光明正大的踩邊界,把「滑頭」表現得淋漓盡致。

由此可見,敢於挑戰幕府的江戶子,產生了「粹」的新的獨特意義——叛逆。

3、「粹」不僅是一種人文精神,更是一種行為準則

在江戶時代,「粹」是開始於生活在底層的町人群體當中的。

因為江戶時代的建築基本上都是以木頭為主,而江戶時代卻經常出現火災,所以人們的生活保障很低,不管是有錢人,還是窮人,只要大火一燒,全都化成灰燼。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人們催生出一種對金錢特別豁達的想法,認為與其讓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的火災燒掉,不如趁早花掉。

據說,在江戶時代,平均每3年就會發生一次火災,每5年就會出現一次重大火災。

曾經輝煌的江戶城也遭受過火災的威脅,一場無情的大災甚至燒掉了其2/3的建築,讓江戶城幾乎成為無法居住的廢墟。

於是江戶町人對金錢利益的觀念,更傾向於淡泊而非附庸,而金錢對於他們而言,與其說是金錢,其實只是一件「物品」而已。

這種達觀的態度,是江戶人追求「粹」的另一種審美意識。

再加上隨著「灑落本」、「人情本」這一類型的小說的興起與流行,使得江戶町人對於「粹」的審美變得更加趨向於「義理」。

長期生活在長屋的江戶町人,就像一個共同生活的大家庭,為了生活,很多時候都是需要互相幫助與扶持才可以的。

尤其是在受到天災人禍的時候,奉行「君貴民賤」的幕府首先顧全的永遠是自己,而從來不會去管町人們的死活。

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統治管理下,江戶町人早已學會了「保全自己」。

所以即使德川幕府對他們「見死不救」,他們依然可以勉強地生活下去。

再加上對「粹」的追求不僅是一種人文精神,還表現在於他們的行為準則上。

也就是說,江戶的町人雖然生活不易,卻很擅長享樂。

再加上有了灑落本和人情本這一類遊里文學作品的流行,江戶町人更是把對「粹」的追求投放到了遊里文化當中,讓這種獨特的審美意識成為生活的樂趣。

當然,「粹」作為一種審美意識,在不同的環境下自然會有不同的表達。

在江戶時代的「粹」也一樣,或許一開始只是作為一種單純的對「純淨事物」的嚮往,慢慢地隨著時代的改變,以為人們的立場變得有所不同。

但是,不管如何,「粹」作為一種意識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觀念的同時,也作為一種行為準則,表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再加上,「粹」不僅是一種人文審美意識,還是一種對生活的執念與表現。

如果說「粹」的本義是指「純淨的米」,那麼在江戶時代,「粹」應該就是人們在複雜的生活條件和環境之下,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

參考文獻:

徐金鳳,江戶時代「粹」的審美意識形成的社會背景[J],日本問題研究,2016年,30(5): 32-4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