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武里王朝是怎麼滅亡的?鄭信又是怎麼死的

史論 發佈 2022-12-06T09:21:05.611585+00:00

吞武里王朝僅僅存在了15年就被曼谷王朝所替代,其中也包含了很多歷史的必然原因,而它的國王鄭信也在新的混亂中落得個身亡的下場。

吞武里王朝僅僅存在了15年就被曼谷王朝所替代,其中也包含了很多歷史的必然原因,而它的國王鄭信也在新的混亂中落得個身亡的下場。

造成吞武里王朝滅亡以及鄭信死亡,主要為矛盾轉移、經濟混亂、外交問題以及宗教問題失敗。

矛盾轉移

1782年,暹羅故都阿瑜陀耶城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民眾騷亂事件。

究其原因,是因為此前1767年緬甸圍攻阿瑜陀耶城時城內的不少居民都將自家的財寶埋葬到了地下,可由於戰火的洗禮,不少居民還是沒能等到重新返回的那一天。

根據統計,2000多名王室成員及大臣淪為階下囚、30000多名工匠、藝人和平民被擄到緬甸,而這些人,在緬甸停留了至少15年之久,後來的歲月。

按照不完全統計,這些人至少給緬甸帶去了相當於50000勞動力的產能輸出。

待到阿瑜陀耶城重新被泰國軍隊奪回後,「挖寶藏」就成為了一個比較掙錢的職業。

結果,有一個官員竟然以行賄的方式獲得了「挖寶」的壟斷權,此外他還仗著自己有錢有勢四處橫行霸道,而剛剛光復後的阿瑜陀耶城還有很多百姓沒有生活來源,時間一長,他們便開始了造反之路。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造反派」加入到隊伍中,最終直接威脅到了吞武里王朝。

很顯然,此時泰國國內的矛盾已經發生了重大轉移。

對於鄭信而言,若是得民心便能打敗緬甸軍隊建立起吞武里王朝,而若是失去了民心,那麼王朝也極有可能被顛覆,不過估計鄭信也沒有想到,他的王朝僅僅只存在了15年時間。

在吞武里王朝初期,緬甸軍隊入侵時民族矛盾是暹羅社會的主要矛盾,鄭信能夠走上高位,也與他領導人民抗擊緬甸入侵有關。

緬甸不斷吃虧後,民族矛盾成為了次要矛盾,反而是暹羅國內的階級矛盾上升為了主要矛盾。

鄭信起初也沒有很快發現這個問題,他沒有調整緊張的階級關係,而是延續著前朝的「薩克迪納」制度:國王名義上擁有著全國的土地,下面的官吏和民眾按照不同的身份和等級從國王處得到數量不等的土地。

可國王鄭信在延續這套制度的時候又沒有過多精力去嚴格管控下方的地方官吏,導致這些官吏在地方上擁有很大的勢力,也使得貧富差距嚴重變大,出現了很嚴重的階級矛盾,這後來也成為了吞武里王朝覆滅的一個導火索。

此外,吞武里王朝的兵役法要求18歲到60歲的男性公民隨時都要被招入伍,可農村土地荒蕪的情況始終沒有得到解決,連年的自然災害更是使得糧食大量減產,軍功貴族為了掠奪更多的財富更是一味地去發動對外戰爭,這也極大程度上動搖了暹羅以農為本的經濟基礎,更是激化了統治階級同普通民眾的矛盾。

1782年的騷亂中,鄭信命令披耶訕率領禁衛部隊去阿瑜陀耶城平叛,可披耶訕來了之後卻被造反派首領說服倒戈,之後便會同造反派轉過頭來進攻吞武里。

那會鄭信的主力部隊還在外部作戰,根本沒有辦法回來,京城原有的衛戍部隊也被外國僱傭兵給帶走了。

經過了一夜的戰鬥,王宮衛隊漸漸支撐不住了,鄭信只好派出人同造反派談判,並接受了披耶訕的提議:退位,剃度。

披耶訕的目的達成了之後,他命人將鄭信給嚴密看管了起來,自己反而大搖大擺進了皇宮,開始成為「統治者」。

不過,正在柬埔寨的昭披耶卻克里聽說暹羅已經發生了變故,立即和安南統帥達成和平協議並返回了暹羅。

昭披耶卻里克可沒有披耶訕那麼心軟,他回來後第一時間就將鄭信處死了,同時被殺的還有王子昭永、王孫格龍坤拉普擺等人。

隨後,昭披耶卻里克就舉行了加冕禮,號稱拉瑪一世,首都也被遷往了曼谷,從此拉開了曼谷王朝的新時代。

經濟混亂

任何一個王朝想要持續發展下去,經濟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連年不斷的戰爭對於暹羅的經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吞武里王朝建立初期,暹羅也面臨著一片凋零的景象。

那會,主要是緬甸軍隊的入侵,導致了很多民眾「遁入」山林之中,還有大量民眾死在了戰火中或者被緬甸俘虜而去,這也造成了暹羅的勞動力數量急劇下降。

同一時間,瘟疫四散和匪盜猖獗的情況也出現在了暹羅的土地上,即使是僥倖活下來的人也看著面黃肌瘦,都不要說經濟了,對於很多普通百姓來說,連活著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些問題鄭信也自然是看在眼裡的,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還從外國商人處以高於平時12倍的價格進口糧食。

而為了能讓那些山林中的百姓出來,鄭信更是給他們發放糧食和衣服,目的也是為了讓經濟社會恢復正常運轉。

按照暹羅當時「薩克迪納」的制度,暹羅國內絕大多數人口都屬於「派」和奴隸,他們也是沒有人身自由的,通常會和土地緊緊捆綁在一起。

鄭信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在艱難環境下暫時緩和這一關係,他將「派」服役的時間從原本的6個月減少為4個月,並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在自己的土地上勞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發展。

然而,吞武里時期的經濟問題原因根本上還是長時間的戰爭導致的,只要這個問題不能解決,那麼經濟問題就一直存在著。

為了戰爭的需要,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被應召入伍,可吞武里王朝時期還發生過地震和旱災,這些共同又導致了暹羅經濟基礎變得更加薄弱。

而從吞武里王朝的性質來看,鄭信本人所代表的主要是商人和中小封建主的利益,所以想要完全解決經濟問題也是不可能的。

外交問題

暹羅周圍有不少鄰國,主要和吞武里王朝有聯繫的是中國、緬甸、柬埔寨和寮國。

國王鄭信在建立起吞武里王朝後主要還是想要解決和清朝之間的關係,並想利用起「冊封」的方式獲得清朝的支持,從而加大其在中南半島的話語權。

然而,從吞武里王朝僅僅只有15年的歷史來看,吞武里王朝和中國的關係也實在是太過漫長了。

後來清朝皇帝已經表明了同意冊封,可暹羅內部的問題也一直在激化著,導致鄭信始終沒有等來被冊封的那一天,吞武里王朝也早早收場。

可在鄭信的努力下,清政府也漸漸看清楚了東南亞的形勢,這對後來曼谷王朝和清朝建立良好關係還打下了基礎。

除了清朝之外,吞武里王朝和緬甸、柬埔寨等國一直都處於戰爭狀態當中。

1780年,柬埔寨發生了內亂,僧王被人刺殺,副王繼位,親安南的勢力認為此事應該是親暹羅的勢力所為,因此也發動了叛亂,將柬埔寨王推到水裡面給淹死了。

隨後,安南王認為有機可乘,立即出兵干預柬埔寨政局,企圖全面控制柬埔寨。

1782年,鄭信出兵20萬以昭披耶卻克為統帥出兵柬埔寨,和安南共同爭奪柬埔寨。

到了王朝的最後關頭,鄭信的主力部隊都遠在柬埔寨而無法快速回國救援,這也導致鄭信被處死。

當然,接連不斷的戰爭也加重了暹羅的國家負擔,這種負擔又演化為各種矛盾。

宗教問題失敗

宗教問題在暹羅早已成為一種傳統,不是輕而易舉就能被改變的。

自從素可泰王國開始,佛教一直被歷代國王所傳承了下去,經過幾百年時間的廣為傳播,佛教已在暹羅遍地開花,甚至幾乎每個村莊都存在寺院,那裡也是一個地方的文化中心。

在如今,泰國有超過90%的民眾信奉佛教,在這些人心中,佛是最至高無上的。

在泰國的寺院更是超過了40000座,但這並不表示這些僧人就真的六根清淨了。

從2022年泰國展開的掃除寺廟腐敗行動來看,單單2月18日,就繳納了3張地契、共價值2100萬泰銖,還有3瓶酒,以及1個保險套和1把手槍。

更有所謂的大師在政府財政撥款2.3億的情況下,貪污了1.2億挪為私用。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佛教更是精神支柱,人們都會把捐款修建寺院當成一件善事來做,寺院也一直遍布泰國各地。

可吞武里王朝建立的過程中,暹羅正好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當時的封建割據勢力之一便是暹羅北部的僧侶集團。

這批僧侶集團屬於無惡不作的類型,因此在面對鄭信圍攻時,他們立即逃到了柬埔寨去。

後來鄭信在巡視北方的過程中,就提出了要「整頓佛門」,清洗不法僧侶。

可鄭信的具體措施卻讓人很難理解:他採用的是印度婆羅門教用潛水、跳火堆的方式來檢驗僧侶是否純潔。

這就導致了一些沒有學習過相關技能的無辜僧侶受到了懲罰,而那些真正的不法僧侶中還有不少學習過這些技能,因此他們也僥倖過關。

很多僧侶後來到了吞武里之後,鄭信自稱是「佛祖轉世」,要求他們行跪拜禮,有500名僧侶拒絕了,於是鄭信將他們全部殺害。

鄭信的舉措顛覆了暹羅的傳統,他造成了皇權高於神權的局面。

這些做法顯然是暹羅佛教無法接受的,佛教徒開始抵制鄭信,這也造成了鄭信根基無法穩固。

因為暹羅一直是個佛教國,各個時期的國王都明白一個基本道理:若是在這裡使得宗教政策失敗,那麼在佛教徒反感的情況下,喪失民心勢必會導致叛亂的發生。

叛亂使得吞武里王朝滅亡,也使得鄭信身亡。

曼谷王朝一世王后來給清廷呈送了一份國書,表明了鄭信是「因病身故」,清政府雖說有懷疑,可暹羅方面還是含糊其辭混了過去,一世王對於清朝自稱「鄭華」,這也是因為他明白鄭信和清朝的溝通情況。

事實也證明了,這個方法非常奏效,暹羅和清政府的相互往來就這樣一直延續到鴉片戰爭之後。

參考

吞武里王朝滅亡 姚婕編著. 泰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