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之間居住環境和生活成本的差距有多大?

熱點我見 發佈 2022-12-06T21:08:36.804980+00:00

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目前城鎮化建設已進入中後期,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的一個明顯變化就是,一線城市與其它二三城市的差距正在不斷加大,而且這一發展趨勢仍在快速向前發展。

城市是人們生活和居住的重要場所,而城市所處的地域和居住環境,是衡量其是否適宜居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目前城鎮化建設已進入中後期,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的一個明顯變化就是,一線城市與其它二三城市的差距正在不斷加大,而且這一發展趨勢仍在快速向前發展。

從世界各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歷程來看,在工業化中期,城市之間雖然有規模大小,行政功能上的差別,但沒有等級上的區別。可是,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入中後期,服務業成為主導產業,行業分工進一步細化,交通和信息化程度得到極大提高。

促使城市成為區域經濟、文化中心,其等級分化也會越來越明顯。原因在於,製造業所形成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會向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信息化程度高、人才集中的一些城市聚集。

目前,一線城市已經成為知識產業、科技創新、企業總部的集聚地,占據著產業鏈的高端,成為國家的中心城市。而二三四線城市則會隨著創新型產業、高附加值產業、知識型產業的流失,逐漸淪為製造業基地、勞動力再生產基地、大眾消費品市場。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二線城市開發商的產品策劃、方案設計、廣告營銷等業務,過去都能夠在本地完成,但現在已經越來越集中到一線城市去了。

根據全國第7次人口普查,截止2022年9月,中國戶籍城市化率已經達到64.7%。這一水平高於世界55%的平均水平,但低於南美洲80%的水平,低於歐洲的74%,離發達國家75%的平均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

當前中國城市化的突出問題是,城市之間發展差異巨大,馬太效應明顯。我國城市化呈現出東部地區城市群發達且集中,西部地區欠發達且分散,造成這種現象也有地理和氣候因素。如果城市化的進程如此繼續發展下去,就會呈現出馬太效應,一線城市越來越強大,二三四線城市越來越弱小,五六線城市會進一步萎縮,這種發展趨勢,不利於城市化的健康發展。按照這一趨勢發展下去,大量的勞動力和資源都集中在一二線大城市,空氣污染、交通堵塞、高昂的房價,城市各項公共服務不堪重負等諸多大城市固有問題就會日益凸顯出來,最終導致大城市病越來越嚴重。

一線城市屬於國家中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是指居於國家戰略要津、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代表國家形象的現代化大都市。它是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層級之上出現的新的塔尖,集中了中國和中國城市在空間、人口、資源和政策上的主要優勢。

實際上,經濟發展要實現「跟人走」,財政指標、用地指標也都要「跟人走」,轉移給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對於崛起的大城市,財政支出、公共服務、用地指標都要跟上,相應的,收縮型城市,相應的指標都要壓縮。

人口流動流走的不僅僅是人,人走了,下一代的出生率也被帶走了。因為人才是一切的基礎,沒有人,城市的發展基礎就沒有了,而且流走的都是年輕的勞動力人口,剩下的都是老齡人口,這就使得這些城市的養老問題會越來越突出。

城市分工和功能的分化推動城市人口素質、城市服務及設施水平的差異。城市等級分化隨著工業化進程分化為核心與邊緣、服務中心和生產基地、總部和車間,在此基礎上形成都市圈、城市群,各個城市需要在新的秩序中重新找到自己分工和定位。

筆者去過不少國內城市,僅憑肉眼就可看到城市間發展的差距,根據現狀判斷,目前,一線城市與其他城市有著大約5-10年的差距。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城市建設、公共服務、醫療教育水平、發達繁榮程度、人均GDP這些指標明顯高於其他城市。

二是居住環境良好,更接近現代化,集中了國內先進行業、文化藝術團體和各方面資源,對於個人來說,發展機會更多,相對公平;三是一線城市已經成為國內精英人才的集聚地,人口素質較高。

正因為居住在一線城市有著如此大的優越性,就導致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許多上海人住著1000萬元左右的房子,卻從事著收入不高,而且還較辛苦的工作。如果他們將上海的房子賣掉,選擇到其他城市生活,花個3-400萬,完全可以在當地買到一套相當不錯的房子。

剩下的600萬則可以用來創業,或不去投資直接放在銀行吃利息,就可以提前過上退休躺平的生活。然而,現實中的這部分上海人卻都選擇了繼續留在上海,他們並沒有產生那種「用地域差異去換幸福指數」的想法,寧可保持目前的生活現狀也不願離開上海這個」金窩「。

隨著中國城鎮化的不斷深化,中國城市的新格局正在逐漸形成。以珠三角、長三角兩大城市群為核心,帶動長江中下游,輻射西南成渝,覆蓋全國。可以預見這一格局仍將穩固並持續下去,在此基礎上,新的城市格局也決定了城市身價。

在這一發展趨勢和人口流向下,如前所述,假如上海人選擇賣掉其上海的房子去其他城市生活,可能10年後,他當初賣掉的房子已經升值了1倍,而他現在所居住的房子可能也已貶值了1倍。

按照目前城市分化的趨勢,這種情況完全有可能出現。因此,拋開其他方面不談,僅從資產保值增值角度看,這部分上海人的選擇也許是對的。

在新的城市格局下,受益最大的無疑是珠三角和長三角這兩個城市群,人口、產業、資本都會隨之湧入這兩大城市群。

深圳和上海是中國城市層級最頂端的兩顆明珠,將會更加凸顯出其巨大的吸引力。而位於它們周邊的中小城市,也將分享中心城市所帶來的輻射效應,從而推動整個城市群的經濟發展。

隨著城市之間、南北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人口流動也在加速,趨勢自然是「人往高處走,孔雀東南飛」。第7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人口增長排名第一是深圳,人口增加了713.6萬,增長率68.47%。

第二名廣州,人口增長率597.6萬,增長率為47.05%,珠三角其他城市佛山、珠海、東莞、惠州等城市也全都位列前50名之內,總之,大灣區成為最大贏家。長三角的上海、杭州、蘇州、寧波、南京也都在人口增長前50名城市之中。

事實上,在中國,除了存在城市居住環境的差距外,還有生活成本方面的巨大差距。而生活成本則集中體現在房價上。目前深圳房價全國最高,平均每平方米90049元,深圳1套房的價值,相當於上海的1.3套房,廣州的2套房,鄭州的6套房,銀川的11套房。

房價差距拉大對於人口流動有著重大影響,在目前情況下,不同城市的人群要遷移到其他城市買房定居,只能在平級會次級城市之間流動,三四城市想流動到一二線城市,首先就難以跨越高房價這道門檻。

由此可見,未來人口流動也可能形成區域性閉環,第一個閉環形成於東南沿海各個城市之間,這些城市普遍房價較高,相互差距不大。第二個閉環形成於中部和西南各個城市之間。第三閉環形成於東西部及偏遠地區,這些地區人口的流動,將會呈現出縣城向省會城市流動的趨勢。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口大量流入一二線城市和東部沿海地區,將會導致三四線城市出現人口空心化的趨勢,這並不利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只有努力縮小一線中心城市與其他城市之間的差距,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人口流動趨勢。

目前,要提升中國城市宜居條件,需要做好以下二項工作:

1、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要以建設國際一流宜居城市為發展目標,彌補當前交通擁堵、看病難、上學難、城市之間公共服務差距過大等城市短板。

2、以發展城市群、都市圈為手段,實現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群整體宜居環境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按照目前城市群都市圈的定義,為一小時經濟圈。因此,可以在此範圍內,通過中心城市的影響力,加快周邊衛星城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達到整體上提升城市群宜居條件。

在打造中心城市的同時,應充分發揮其示範作用,帶動都市圈的發展,提升這些城市的宜居水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