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給張飛加了多少戲份,正史中的張飛武藝如何?哪個更厲害

河北小將說歷史 發佈 2022-12-07T02:28:00.290398+00:00

三國武將以呂布為最,呂布手中方天畫戟,坐下赤兔馬,虎牢關一戰威震天下。但就有這樣一位猛將,天生嫉惡如仇,膽大如斗,面對不可一世的呂布,居然破口大罵。

三國武將以呂布為最,呂布手中方天畫戟,坐下赤兔馬,虎牢關一戰威震天下。曹操對其也是大為驚嘆,認為呂布英勇無敵,非一人可勝。但就有這樣一位猛將,天生嫉惡如仇,膽大如斗,面對不可一世的呂布,居然破口大罵。一句「三姓家奴」直接氣得呂布火冒三丈,其實張飛說的並不錯,呂布自姓呂姓,然後與丁原結為父子,董卓入京時,又殺了丁原,認董卓為義父。呂布惱怒,與張飛大打出手,「五十回合」不分勝負,接下來便引出了著名的「三英戰呂布」。如果說關羽「溫酒斬華雄」是其揚名立萬之戰,那虎牢關前張飛怒罵呂布,與呂布之戰,更是讓人認識了燕人張翼德的厲害。

張飛自虎牢關一戰成名後,又隨劉備輾轉天下,雖然前期顛沛流離,兄弟三人分分合合,但張飛從無二心,一直輔助劉備當上漢中王,甚至稱帝開國,建立蜀國大業。

細看演義中的張飛,歷經大小戰役無數。但演義中卻比正史豐富許多,令人遐想。除去虎牢關之戰外,張飛在演義中還有哪些精彩打鬥場面呢?

1,小沛之戰,張飛大戰呂布「百餘回合」不分勝負。雖然此時的呂布被酒色所傷,歷經數年後武藝有所衰退,但從劉備恐張飛有失鳴金收兵來看,張飛武藝還是略有不及。

2,徐州之戰,張飛隨劉備截殺袁術,正遇大軍紀靈,張飛「斗無十合」大叫一聲,刺紀靈於馬下。

3,徐州之戰,曹操親率大軍來戰劉備,劉備與張飛夜襲曹營時中了埋伏,張飛正遇曹軍諸將攔截,左右衝突,最後突圍而走。此戰曹將張遼,李典,樂進,夏侯惇,夏侯淵,徐晃,于禁,許褚紛紛登場,都沒能攔住張飛,可見此時的張飛武藝以處於巔峰時期。

4,禳山之戰,曹操分兵偷襲劉備後方汝南,劉備急命關羽,張飛去救。此戰張飛奮力殺退夏侯淵,又遇樂進攔截,最終突圍而走。

5,葭萌關之戰,張飛大戰西涼猛將馬超「數百回合」不分勝負,兩人互不相讓,又夜戰二十餘合,暗箭銅錘都用上了,最後以平局收場。但從次日張飛再次請戰,可見張飛武藝絕不在馬超之下。

以上便是張飛在演義中的大部分戰績,可以說無論對戰呂布,還是馬超,或是面對曹軍諸將,張飛從未膽怯。反而是其餘諸將忌憚張飛之勇,不敢相欺。

那問題來了,以上戰績都是羅貫中給張飛附加的,正史中的張飛有何本事,被程昱郭嘉等人稱為「萬人敵」呢?

1,大鬧長坂橋

劉備早期事業十分不如意,總是處於顛沛流離的階段,好不容易在劉表手中謀的一席之地,在新野駐紮。可曹操平定北方後,馬上就下手荊州。劉備勢單力薄,只得望南而走。不想攜帶百姓,在長坂坡被曹軍趕上,劉備拋棄妻子,與諸葛亮,趙雲,張飛大敗而逃。

形勢危急,張飛拒守長板橋頭,以一己之力怒目曹軍諸將,一聲斷喝,嚇得夏侯傑肝膽俱裂,跌落馬下。正史中寫道: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與演義不同的是,此戰張飛並沒有讓軍士在身後揚起灰塵已做疑兵,而是獨自率領二十餘騎拒守橋頭。曹操見張飛兵少,恐有伏兵而退。可見正史中的張三爺膽識過人,威懾之強,完全不在演義之下。

2,義釋嚴顏

公元213年,劉備重要謀士龐統隕落雒城,張飛與諸葛亮,張飛等人奉命入川。張飛率軍抵達江州後,遇到了西川大將嚴顏阻攔。在演義中張飛是用計將嚴顏引出城來,將其生擒。而正史中的張飛卻顯得生猛很多,直接破城擒獲嚴顏。嚴顏不愧為川中名將,被俘之後寧死不屈,大叫:「蜀中只有斷頭將軍!」張飛被嚴顏的氣概所折服,將其釋放,並引為上賓。在嚴顏的幫助下,張飛秋毫無犯,兵不血刃與劉備合兵。

3,大敗張郃

漢中之戰前,張郃率軍攻打巴西,威脅漢中腹地,劉備命張飛在閬中抵禦張郃。兩軍對峙五十餘日,張郃最終被張飛引到瓦口關,由於道路狹窄,張飛兩面進軍。張郃前後就應不得,被張飛擊敗。張郃為了逃命,只得放棄戰馬攀山而逃,率領部下十餘人逃到南鄭。

而張郃敗張郃,黃忠斬夏侯淵,為劉備全面攻取漢中做下鋪墊。劉備稱王后,直接將張飛與關羽,諸葛亮,法正並列為第一功臣。

綜上來看,張飛並非一勇之夫,而是智勇雙全的將才,雖然羅老先生在演義中為張飛加戲不少,將張飛與劉備,關羽結為兄弟,誓同生死。但正史中的張飛卻更顯得淳樸,為了掩護劉備撤退,僅率二十餘騎怒目曹操大軍,更顯其膽識。入川之戰,張飛破關擒敵,又能義釋嚴顏,更顯其忠勇。巴西之戰,大敗張郃為劉備日後開疆拓土,進軍漢中成就霸業奠定基礎,更顯其謀略。

通過與演義對比,正史中的張飛雖然沒有豹頭環眼的相貌,以及與劉備的桃園之情,卻更多了一分勇謀兼備的勇略。相比醉酒丟徐州的張飛,正史中的張飛更顯穩重,甚至義釋嚴顏時被陳壽稱為「國士之風」。這也就難怪,沒有演義的加持而張飛就能入選古今名將之列。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三國志》《三國演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