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歐洲戰國時代:絕對主義國家的形成

米勒爾的貓 發佈 2022-12-07T02:34:33.919752+00:00

這不僅僅是由於像法國、英國和西班牙這樣一些從混亂年代中湧現出來的絕對主義國家都是戰爭的產物,而從事戰爭也已經成為這些國家上上下下的職業。

中世紀末期絕對主義國家的形成,就意味著戰國時代的來臨。這不僅僅是由於像法國、英國和西班牙這樣一些從混亂年代中湧現出來的絕對主義國家都是戰爭的產物,而從事戰爭也已經成為這些國家上上下下的職業。

事實上,「羅馬一日耳曼世界」形成與分裂的歷史本身更有說服力,更能在深層次上揭示這一局面在絕對主義國家產生以後形成的必然性。它是一個整體社會潮潰以後擺脫不了的命運。

那些在形成整體過程中已經固化的關係紐帶和觀念,在逐步分裂成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國家的過程中,就會成為新體系的痛與恨,就是理不清的利益糾葛與麻煩,就是引發戰爭的火藥和導火線。

具體而言,就是那些由法統、姻緣、繼承等數不清的原因構成的歷史糾結。同時,絕對主義國家王朝的家族私人性質,以及這些私人王朝僅僅依據騎士般的好惡而決定戰與和的不理性行為習慣,是這個時代始終保持戰火熊熊的乾柴。

在15世紀末已經充分展開的王國之間的政治發展不平衡現象的作用下,這些火種與乾柴把歐洲燃燒了五 個世紀,形成一個漫長的時代。

為這個時代的展開火上澆油的,是那些新近形成的世俗政治理論和貴族武士的職業需求。它們製造了這個時代的戰鬥氣氛。

十五世紀以後 的年代既是一個充滿了未知數的時代,也是一一個騎士精神充分發酵,激發人們戰鬥欲望的時代。那時,人們僅僅把戰爭看作是「一種神聖的裁判,是裁決性決鬥的廷長。 即,由兩軍對壘代簪丙士廝殺來決定孰是孰非。」這就是「羅馬一日耳曼世界」 分裂後所形成的戰國時代。

政治發展不平衡引發的擴張欲望自十三世紀王朝國家漸漸登上歐洲的歷史舞台以後,王權的強大程度就在歐洲的政治鬥爭中展現了它的決定性作用。

因為,這標誌著一個社會的組織程度及其水平。在近代國家還沒有形成的時代里,社會組織程度是實力差別的主要根源。

不難發現,神聖羅馬帝國和英、法兩個王國的興衰,首先都是王權發展的結果。這一點特別突出地體現在布汶戰役的過程與結局中。

卡佩王朝以一國之力面對整個西方的聯軍,卻能以少勝多。起關鍵作用的就是法蘭西王權的組織實力。

而此後展開的英法百年戰爭恰好是在兩個王權最發達的王朝之間展開的,這決不是一種偶然。

它是政治發展不平衡引發了英王野心的結果。而法國最終贏得了戰爭,則是戰爭加強了法蘭西王權的結果。在法蘭西王權發展的道路上,百年戰爭是:個決定性的階段。

王室的常備軍、稅收體系,以及中央集權的體制,都是在這場戰爭中鑄就的。然而,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在這場戰爭中,國王成了法蘭西民族的象徵, 而王權則因此得到了社會最廣泛的承認。

這一點通過一個小女孩一聖女貞德, 所能發揮的奇蹟般的作用體現得淋漓盡致。毫無疑問,這是法國王權在發展道路上獲得的最深刻、最有意義的收穫。

自此,法國的王權建設走上了快車道。在此後路易十、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的治理下,法國擁有了近代國家的基本構架。

《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就此評價說:「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都沒有很大的治國才能,在他們的朝廷中巧取豪奪的權貴很多,政治家卻很少。

縱然如此,在他們的統治時期顯然實行了一些改革,採取了一些措施。綜合起來,預示了一個新制度的出現。」

相比之下,英國的王權在百年戰爭中受到了進一步的抑制,而下議院的權力則在增長。因為,「下議院掌握了為皇室栓錢袋的繩子」,「國王必須首先同意他們在其他事情上的請願,才能獲得財政上的支持。」在法國,類似的發展趨勢被激烈的政治(階級)鬥爭扼殺了。

首先,1358年爆發的扎克雷農民起義就給查理五世提供了充足的藉口,廢除了一年前頒發的召開三級會議的大法令,使那些激進的人們試圖利用百年戰爭的機會推進議會體制的改革努力成為縣花一現。

神聖羅馬帝國的情形與上述兩國完全不同。如果說上述兩國的社會組織程度,伴隨著王權體制的成熟和教會的國家化日益得到提高,那麼神聖羅馬帝國在所有方而都在走向衰敗。

首先,白1250年以後,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就維持著一種鬆散的和平狀態,皇位並不搶手。因為諸侯們在自己的領地內都有皇帝的感覺,帝國的統一性已經名存實亡了。同時,帝國的法統依然存在,因此內部的爭奪是相當有節制的。

也就是說,當英、法兩國陷在內部衝突與外部衝突不能自拔的時候,德意志帝國卻處於--種崩潰後的散漫和平與嘴息中。然而,權力是在激烈的鬥爭中形成和發展的。英、法兩國王權發展的經驗證明了這一點。

這種散漫的和平狀態則不利於帝國皇權的增強,而對諸侯和城市的發展十分有利。正是這種散漫的和平狀態消磨了德意志帝國的皇權。十五世紀末, 當法、英、西的王權已經充分發展起來的時候,神聖羅馬帝國卻越來越像一盤散沙了。

馬基雅維利說:「對於德意志的力量無人能表示懷疑,因為它富庶,而且人口眾多,武器充足...但卻不能加以使用。」而對著法國、西班牙和奧斯曼帝國威脅,皇室與選帝侯都意識到了加強帝國中央集權的必要性。

但是,在如何增強帝國的中央集權問題 上,諸侯與皇室的意見難以統- -. 皇室的意見是,通過增強皇帝掌握財權與軍權的能力來加強中央集權。這是法國王權發展的方向。但選帝侯們則認為,應該通過增強諸侯和帝國議會權力的途徑來加強中央集權。

德意志的問題是,雙方勢均力敵,誰也戰勝不了誰。結果所有的改革努力都不成功。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看到了這個機會,頻頻出手,意在攫取歐洲的霸權。爭霸鬥爭的性質十五世紀後半期逐步拉開序幕的歐洲爭霸鬥爭,是此後五百年歐洲政治角逐不變的主題、主要內容和基本線索。

從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角度出發, 這是一個社會在更高的層次上追求統- -的過程。十九世紀以前,這個進程主要表現為大國的爭霸鬥爭。十九世紀以後,隨著工業革命為人們提供了無所不能的手段,這個過程表現為通過傳統的武力征服來推進統一的浪湖。

1445 年以後,難以如願的歐洲人另闢蹊徑,形成了通過合作與協商推進統進程的潮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這場曠日持久的鬥爭表現為不同的形式,形成不同的階段,但主角與基本內容始終不變,即法蘭西與德意志爭霸,而其他力量與兩者中的一方聯合,反對霸權的產生。

在這場鬥爭的開初(第一階段1477年-1648年),歐洲人集中反對的是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 重新復燃的統治歐洲的夢想。而法蘭西社會也第一次登上了領導歐洲與德意志帝國對抗的歷史舞台。

毫無疑問,法蘭西社會從1066開始展開的與英倫三島的分分合合的鬥爭,既促進了國家與民族的形成,也促進了法蘭西王權的建設,取得了領先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法蘭西在這場持續了差不多四百年的鬥爭中明確了利益方向,甩掉了歷史包袱,把在歐洲大陸與德意志爭奪霸權確立為不變的奮鬥主題。

正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神聖羅馬帝國統治歐洲的夢想與法蘭西王國的爭霸野心迎頭相撞,拉開了歐洲的戰國時代的序幕。

第一階段爭霸路線神聖羅馬帝國坐扣歷史積澱和德意志地曠人多、資源豐富之利,從一開始就有明確的爭霸路線。那就是加強中央集權,並通過聯姻包圍、遏制法國。

法蘭西的優勢在於中央集權體制建設取得的成績。在常備軍建設、稅收體制和行政體系建設方面,法蘭西王國都具有優勢。特別是路易十一制伏了貴族的反抗,使法蘭西王權顯得空前強大。同時,法蘭西還了結了與英國的歷史糾葛,內憂外患盡除。

王室的擴張野心開始膨脹。不過,在開初的時候,法國的爭霸路線並不明確,完全是 就事論事和王室隨心所欲的結果。1477 年,勃艮地大公大膽查理的去世,女兒瑪麗繼 承主位。這引起了法蘭西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場聯姻角逐戰。

瑪麗為擺脫法國控制寧願嫁給馬克西米連,使神聖羅馬帝國不僅獲得了一個從東北方向虎視法蘭西的根據地,而且也擁有了干預義大利事務和進入義大利北部的橋頭堡。那時,義大利在歐洲事務中依然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所有有稱霸野心的人都想涉足的地方。

因此,路易十一不甘示弱。聯姻不成,就出兵占領了勃艮地。這是法國的特長,也是以後法王爭霸 時常刃的手段。1494 年,陶醉在騎士氣概狂熱中的法王查理八世似乎有了一個戰略考慮;他企圖恢復安茹大公在兩西西里王國的權力。幻想征服耶路撅冷,實現十字軍東征和在君士坦丁堡恢復基督教的帝國。

這個戰略計劃不僅耗費了法蘭西王國多年積蓄的力量和在領土上取得的成果,還營造了一個反法同盟。其中的哈布斯堡家族與西班牙王室的聯姻,是這個同盟中對法蘭西的戰略地位威脅最大的。實際上,它構成 了對法蘭西生存真正的威脅。

1495 年,西班牙王室繼承人胡安娜與馬克西米連的兒子 菲力普結婚,是哈布斯堡王朝圍堵法蘭西戰略的一個重大勝利。一方面, 西班牙是一個正在興起的大國,殖民地財富源源不斷,軍事力量雄厚。這使得哈布斯堡王朝在相當程度上捍脫了對德查傑諸侯的依勢。

另一方面,西班牙從側背對法蘭西形成的成脅,況下,法蘭西最終(1635年)走上了戰場。不過,在戰爭開初的幾年,法軍處於劣勢, 1639年巴黎差點淪陷。然而,1640 年葡萄牙的獨立構成了戰爭的一個轉折點。

1643 年5月,大孔代指揮的法軍在羅克魯瓦擊敗了西班牙陸軍。這場戰爭終結了西班牙在歷史上的陸上優勢,標誌著法國地面霜權的到來。戰爭至此,勝負己定。

但黎塞留之流不想媾和,他更想看到哈布斯堡王朝徹底垮台,然而事與願違。漫長的戰爭、王室的揮霍、官員的腐敗,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已經使法國人民民不聊生了。1648年5月, 巴黎爆發了起義,40 萬人參加,王室逃離巴黎。

很顯然,戰爭已經無法進行下去了。1648年11月9日,參戰各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是在哈布斯堡王朝已經陷入困局的情況下簽訂的,因此條約有利於法國是不可避免的。不過,呤布斯堡王朝並沒有被徹底擊潰。

這一基本形勢在條約中也有反映。條約的一個部分涉及到歐洲領土的微小變更。即法方以支付三百萬利弗爾為代價,獲得了阿爾薩斯的一部分,麥茨、圖爾和凡爾登的全部,瑞典得到 了布蘭登堡的北部諸省和波羅的海沿岸的一些地區。

瑞士和北部義大利也有較小的變動。總體而言歐洲保持原狀未變。

變化的重點是神聖羅馬帝國。條約確定了新教改革以來已經形成的變化,同時規定:每一個德意志國家,每一個自由城市,都有權結盟或作戰,並實行完全獨立的政策。

這意味著,哈布斯堡王朝徹底失去了統一德意志的可能。

同時,作為簽訂條約的前提條件,哈布斯堡王朝必須放棄與西班牙的同盟。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簽訂表明,哈布斯堡土朝稱霸歐洲的戰略布局被徹底瓦 解,同時也失去了統一德意志的機會。 這顯然是法國的一一個戰略性勝利。不過,無論是奧地利,還是西班牙都未被徹底擊敗。

而法國自身已經千瘡百孔了。同時,英國和俄國正在崛起。因此,《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簽訂並不表明法蘭西霸業已成,只意味著出現了一個有利於法蘭西稱霸的局面。不過從此以後,法蘭西就成了全歐洲需要對付的目標,主要是英國人必須對付的目標。在這個意義上,歐洲的均勢格局已經隱然成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