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濟寧·媒觀|河湖共濟美麗濕地,文化名城彰顯魅力

齊魯壹點 發佈 2022-12-07T04:25:14.806907+00:00

大河觀瀾,文脈浩瀚。當「西來決崑崙」的悠遠黃河與「千里賴通波」的京杭大運河在梁山不期而遇,山東省濟寧市這座運河之都便在清水俊逸的交匯中實現了生態與文化的繁榮。濟寧市是沉浸在詩意儒風裡的孔孟之鄉,是被一地碧波「偏愛」的水韻聖城。15.24萬公頃濕地面積、77.

大河觀瀾,文脈浩瀚。當「西來決崑崙」的悠遠黃河與「千里賴通波」的京杭大運河在梁山不期而遇,山東省濟寧市這座運河之都便在清水俊逸的交匯中實現了生態與文化的繁榮。

濟寧市是沉浸在詩意儒風裡的孔孟之鄉,是被一地碧波「偏愛」的水韻聖城。15.24萬公頃濕地面積、77.38%濕地保護率、1處國際重要濕地、24處國家級省級濕地公園……依託獨特的濕地自然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生態文化內涵,濟寧新晉成為「國際濕地城市」。

獲得殊榮的背後,是濟寧市對城市綠色發展之路的深刻理解,也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積極探索。如今在濟寧,發揚厚重的文化涵養與保護濕地自然生態更加緊密結合。

治污增綠

守護運河濕地

大運河「縱貫南北、奔流不息」,南四湖「煙波浩渺、水光瀲灩」……如今的濟寧市濕地類型多樣,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交織成網,動植物資源豐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完善。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南四湖地處魯蘇兩省交界處,是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和南陽湖四個相連湖泊的總稱。這裡作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自古便是大運河「千里賴通波」的航運要道,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的調蓄湖泊和輸水通道。

比起如今水清岸綠的生態景象,十幾年前,南四湖周邊重污染企業林立,入湖河水水質超標,湖區魚類、鳥類和水生植物種類大幅減少。4000多個排污點,使得南四湖在短短几年間就變成了「醬油湖」。

為守護一湖碧水,濟寧市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關停搬遷微山縣近30家煤炭、焦化等規模以上企業,推動漁民退漁還湖、進行入湖口生態修復、區域聯防聯控等綜合整治,濕地生態得到顯著改善。

鳥兒的回歸,是濟寧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最好見證。震旦鴉雀,素有「鳥中大熊貓」之稱,是中國特有物種;青頭潛鴨是極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僅存1500隻左右,在南四湖記錄到的越冬種群就達130隻。

據了解,濟寧市以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為機遇,堅持「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採取濕地植被重建、生態補水、退池還湖等濕地生態修複方式,逐步改善濕地生態環境。自2018年至今,共修復濕地近1.5萬公頃,建設全國採煤塌陷地生態治理修復示範樣本;創建濕地鄉鎮32個、濕地村居56個、小微濕地124個,重點打造精品小微濕地10處,將濕地保護與人居環境改善有機結合,發揮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使得全市濕地面積保持穩定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濟寧市近年來先後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稱號,享有「河湖共濟的生態綠城,魅力彰顯的文化名城」的美譽。

如今,一幅「城映水中、水繞城走、河湖掩映」的城市與濕地交融共生的生態畫卷在濟寧徐徐展開。

以綠為底

實現濕地生金

冬日暖陽里,走進濟寧鄒城市太平國家濕地公園,碧波蕩漾、蘆葦婆娑,風也溫柔、雲亦悠悠。然而,這裡數年前曾是污水橫流、雜草叢生的採煤沉陷區。

近年來,濟寧市通過劃方整平、挖深墊淺、生態治理、產業利用、充填平整、預治理六種治理模式,對常年積水重度煤炭塌陷新生濕地進行圍濕造岸、植樹種草,種植養殖等綜合治理,累計治理採煤塌陷地超3萬公頃。

同時,濟寧市依託治理後形成的獨特濕地自然生態系統,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宜游則游,發展高端苗木花卉等種植業、靶向珍珠養殖等漁業、農業觀光和生態文化旅遊等生態產業,推動生態窪地變身產業高地。這一採煤塌陷地新生濕地建設做法被自然資源部作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

濟寧市已成功走出了「產業結構變輕、發展模式變綠、經濟質量變優」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這裡,濕地促進經濟在保護中發展,群眾在保護中受益。

在鄒城採煤塌陷地河蚌養殖基地,兗礦清湖生態科技(山東)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費林江介紹,河蚌無冬眠,是一種水體濾食性環保動物,常溫下每隻3齡河蚌一天能濾水40到50升。以10萬隻河蚌為例,其濾水能力每小時約處理200立方水體。企業現有27個塌陷坑塘、800畝水面,養殖珍珠河蚌約100萬隻,每年採收1/3,採收珍珠大約1200公斤,年產值約1000萬元。

在微山湖西畔的魚台縣清河鎮,鎮黨委宣傳委員宋程程介紹,清河鎮採取「企業+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種植喜水抗澇的杞柳,引導農民從事杞柳加工,變身民間「手藝人」,將一根根杞柳條編成柳簾、柳籬笆、柳屋、柳亭等園藝品和工藝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今年前10個月,全鎮6家杞柳加工規上企業實現產值近2.1億元,杞柳加工帶動全鎮及周邊2萬餘人實現就業。

濟寧市太白湖新區石橋鎮黨委書記張小磊告訴記者,石橋鎮採用「生態+產業」模式,積極推進塌陷地治理與規模化生產、集約化運營的現代高效農業深度融合,打造以三強乳業為核心的農牧生態科技園,重點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的現代都市農業區,帶動周邊村9000畝土地的產業結構調整,5000戶村民發展設施農業、特色養殖等產業,實現直接經濟效益6800萬元,周邊村集體收入年增加110餘萬元,拉動就業600餘人次。

凝聚合力

共建生態文明

從源遠流長的儒家思想到運河滋潤的人文傳奇,從精美別致的自然山水到清新淳樸的風土人情,在2000多年的歲月里,厚重的歷史文化默默地滋養著濟寧這方土地。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儒家文化綿延千年,杏壇春風至今依然吹拂著現代人的精神世界;「遙想詩仙李太白,古南池畔起高台」豪飲醉臥河畔、賦詩作對賞景,引發無數文人墨客懷古追思;「大河向東流,星星參北斗」忠義之歌、豪俠之情,感染無數人造訪水泊梁山……

以水做魂、文化做根,造就了濟寧這座因水而立、因水而名、因水而興、因水而美的濕地城市,並已成為水與文明和諧共生的典範。

在這裡,濕地保障城市在綠中生長,人民在綠中呼吸。

濟寧市三條藍色生態廊道京杭大運河、古運河、洸府河穿城而過,給濟寧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城市水岸肌理,讓濟寧這座文化名城發展格局更舒朗,也有了更多呼吸空間。家住洸府河附近的市民李從偉是洸府河兒童公園的常客,「這裡有高標準的籃球場,還有各種兒童遊樂設施。平時孩子在那邊滑滑梯,我在這裡打籃球,還可以觀賞濟寧的河景,美不勝收。」他說。

同時,濟寧市蓼河濕地、翠湖濕地、南池公園等環繞古城,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綠洲」,市民遊客在這裡遊園、賞景、划船、健身,心曠神怡。環繞濟寧中心城區,一條條綠水相融、功能複合的「生態綠肺」像翡翠項鍊點綴城市,「出則田園,入則都市」的生態夢想在濟寧成為現實。

在這裡,濕地保護與文化有機融合,「荷花節」「放魚節」「龍蝦節」等濕地文化活動,豐富和發展著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濟寧市定期組織開展「世界濕地日」「野生動物保護日」「愛鳥周」和「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濕地宣傳活動;全市每年累計開展各類活動100餘場次,發放宣傳資料12萬餘份,年關注和參與人數近20萬人次,全社會認識濕地、保護濕地的生態文明意識不斷增強,人人參與濕地保護、共建共享綠水青山的氛圍空前活躍。

濕韻濟寧,水豐邦寧。黃淮河的流淌,大運河的連通將璀璨的華夏文明在濟寧匯聚傳播,「國際濕地城市」榮譽稱號為濟寧這一歷史文化名城賦予了生態文明新的時代光芒。濟寧因濕地而天空更蔚藍、大地更蒼翠、河湖更清澈、空氣更清新、百姓更幸福!

(中國城市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