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發跡史丨時刻遭遇滅國危機,與異族血戰上百年,殺出一條血路

煙郭說歷史 發佈 2022-12-08T07:47:47.153146+00:00

西周分封諸侯時,並沒有秦國,但後來不僅在春秋爭霸時有秦國的身影,而且還是秦國攻滅六國,完成天下一統。

西周分封諸侯時,並沒有秦國,但後來不僅在春秋爭霸時有秦國的身影,而且還是秦國攻滅六國,完成天下一統。

那麼,秦國究竟是怎麼出現的,他的發跡史是怎樣的呢?

本文將秦國的發跡史梳理出來,爭取讓大家看完便能瞭然於胸。

秦國的發跡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以商鞅變法為分界點。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地處西陲,常年與戎狄戰鬥,參與中原事務較少,被諸侯國視為蠻夷之邦,不受重視。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變得無比強大,參與中原事務越來越多,成為了列國口中的虎狼之國,各大諸侯國無不恐懼。

秦國又是怎麼出現在歷史上的呢?

按照秦國王室自己的說法,他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炎黃時代,黃帝的孫子顓頊大帝。

顓頊大帝死後,傳了很多代,直到堯、舜、禹時代,顓頊大帝的後人中有個叫女脩的女子,無意中吞下了一枚玄鳥蛋,然後就懷孕了。

女脩就這樣未婚先孕,生下一個叫「大業」的人,這個大業就是後來秦人的先祖。

大業生了一個兒子叫「大費」,大禹治水時,大費曾經輔佐大禹,後來舜帝任命他去負責管理山林鳥獸,這個大費還有個名字叫做「伯益」。

舜帝後來又賜給大費「贏」姓,從此以後,大費有了姓氏,贏姓也從此傳了下來。

但是多年以後,舜帝去世前將王位禪讓給了大禹,然而大禹後面起了私心,不願禪讓,把王位傳給了兒子夏啟。

夏啟建立夏朝時,伯益屬於反對派,和夏啟之間展開了鬥爭,最終敗亡。

這些事兒都是秦人自己說的,是不是真的,咱也不敢問,也無人可問,無可考證。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史記》

大費死後,他的後人曾經協助商湯滅夏,之後世代輔佐商朝君王有功,成為了商朝諸侯之一,負責鎮守西陲邊境,和西戎作戰。

在傳承了N代以後,一直到西周時代,秦人早已不是昔日的諸侯,甚至連封地都沒有了。

西周時期的秦國是怎麼個情況呢?

大約在公元前905年,此時西周屬於周孝王時代,當時在「犬丘」(甘肅天水)有個叫「非子」的人十分擅長養馬,因此周孝王專門讓他去管理牧馬場。

非子在馴養馬匹的過程中,工作做得十分到位,養出來的馬匹不僅精壯,而且大量繁殖,為周王室的軍隊提供了大量的戰馬。

周孝王認為非子養馬有功,所以賞給他一塊地皮,這塊地皮叫做「秦邑」,非子也因此叫秦嬴。

非子由此擁有了自己的封地,但他並不是諸侯,僅僅只是西周的附庸國。

所謂附庸國,在西周時代,它是周王室的附屬地,方圓不過五十里,地盤很小的。

在西周中後期,西部的戎人部族趁周王室衰落,頻繁舉兵進犯,秦國的地盤位於西周王畿的西邊,屬於西周的核心地盤,自然是首當其衝。

每當戎人來犯,秦國在地理位置上處於第一線,因此也被迫頻繁地與戎人血戰。

秦國虎狼之師的基因就是在這段時期內開始鍛造出來的。

到了周宣王時代,這位周宣王是西周歷史上的中興之主,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使得周王室一度重振往日雄風。

秦國的命運,也在這期間發生了劇變!

公元前822年,西戎舉兵進犯,秦國首當其衝,當時非子已經去世,是秦仲在位。

面對西戎軍隊的進攻,秦仲率領族人與敵軍展開血戰,但是一個方圓不過五十里的小邦怎麼打得過強大的西戎呢?

秦仲在血戰中由於寡不敵眾,戰死在沙場,整個秦邑被西戎攻占,秦邑宣告滅國。

但事情遠遠沒有結束!

秦仲有五個兒子,他們在這場戰亂中逃了出來,看著家園淪陷敵手,父親戰死,他們化悲痛為力量,發誓要找西戎報仇。

可是,整個秦邑都淪陷了,他們現在孤身一人而已,拿什麼去跟西戎打?

這時,秦仲的五個兒子一番商議後,認為秦邑是周王室的核心利益區,眼下只有前往國都鎬京,稟報天子,出動王師,才能復國。

於是,他們五人迅速趕到鎬京,一見到周宣王便伏地大哭,悲痛地訴說著西戎人的殘暴,以及父親戰死的悲壯事跡。

周宣王看著眼前的五個痛苦不已的年輕人,他們臉上散發出來的那種想要復仇的烈焰瞬間打動了周宣王。

於是,周宣王當即決定,從王師中抽調一支7000人的軍隊交給他們,並激勵他們帶著王師去掃平西戎,收復家園。

這五個年輕人拜謝天子後,便帶著王師,開啟了一段長達百年的復仇戰爭!

秦仲的五個兒子裡,最年長的一個繼承了秦仲的位置,他就是秦莊公。

當然,這個時候是不能稱呼他為秦莊公的,因為當時的秦國連諸侯都算不上,僅僅只是個封邑不過五十里的附庸國。

所以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歷史記載極少,他們本國也沒有像中原那樣設置史官,因此秦莊公連名字都沒有記載,而秦莊公之名也是秦國後人給上的尊號。

秦莊公帶著七千王師討伐西戎,不僅重建了家園,而且一舉擊潰西戎部落,立下赫赫戰功,因此周宣王將其封為西陲大夫。

同時周宣王還把以前大駱之族所居住的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賜給秦莊公。

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復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史記》

然而,殺父之仇並不是打贏一場戰爭就能化解的。

在此後的40多年裡,秦莊公用盡了自己的一生,去討伐西戎。

秦莊公為了能全力打擊西戎,將國事交給弟弟處理,他自己則是常年忙於帶兵進攻西戎。

他不惜常年露宿荒野,忍受惡劣的天氣行軍,不是在打西戎的路上,就是正在和西戎交戰。

與此同時,秦莊公還不忘時刻教育自己的三個兒子,要永遠記住西戎人殺他們祖父的深仇大恨。

這種無畏無懼,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就是秦國虎狼之師的原始基因。

秦莊公死後,他的兒子秦襄公繼承了王位,準確地說,不能叫王位,就是繼承了秦莊公的封邑首領位置。

但這個時期,周宣王在周王室國力恢復之後,也開始大規模對西戎實施軍事打擊。

但周宣王的大軍在與西戎的數次交戰中,均以失敗告終。

甚至最後把諸侯國的軍隊也叫上,組成聯軍進攻西戎,結果以慘敗告終,南國之師被西戎殲滅。

周宣王的軍隊被殲滅後,不得不低調很多,為了穩住諸侯,他讓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周幽王娶了申侯的女兒為妻。

周幽王繼位後,和申後生的兒子屬於嫡長子,畢竟他倆屬於政治婚姻,周幽王不大喜歡申後,便立了褒姒的兒子為太子。

結果招致申侯不滿,遂聯合犬戎攻破鎬京,殺了周幽王,改立申後的兒子為王,是為周平王。

這個時間段正是西戎強盛之時,周王室都打不贏,秦國跟西戎較量起來也十分困難。

但秦人與西戎有不共戴天之仇,而且他們的封地處於西周和西戎邊境上,屬於戰爭最前沿。

對於秦人來說,抗擊西戎,不僅是保衛周王室,也是保衛家園,更是復仇之戰。

原本秦莊公死後,應該是他的長子繼承他位置,但長子世父卻說:西戎殺死我祖父秦仲,我不殺死戎王,就不敢進城安居。

所以,世父決意要用盡一生,和西戎周旋到底,便將爵位讓給了弟弟,也就是秦襄公。

而他自己,則是像秦莊公一樣,帶著軍隊常年與西戎血戰。

西周沒落,西戎強大,秦國時刻面臨著被西戎滅國的危機。

秦人正是在這種時刻面臨亡國危機中,不斷地與西戎血戰到底,最終殺出一條血路,保住了秦國的基本盤。

秦國的軍隊,也在這種無休止的與異族的血戰中,被鍛造成了一支兇狠無比的虎狼之兵。

周幽王戰敗被殺後,申後的兒子繼承了王位,是為周平王。

但戎狄之患並未解除,周王室時刻面臨異族入侵,然而周王室此時已無可戰之兵,而且國力衰退嚴重,周平王只好遷都洛邑,春秋時代開啟。

周平王東遷之後,周朝昔日在西部興盛時掌控的王畿之地,全部盡喪敵手。

更無奈的是,周平王東遷時,連保護自己的軍隊都湊不齊,還得要各大諸侯國出兵護送,但很多比較大的諸侯國都不理他,根本不願派兵。

這期間,秦襄公看準了機會,不僅立了功,還第一次和中原的諸侯國有了接觸。

春秋時代的秦國是怎樣的?

當得知周平王要東遷,需要軍隊護送時,秦襄公沒有忘記五十多年前,周王室對他們一家的大恩。

當年正是周宣王借給他們王師七千人,他們才能得以擊敗西戎,報了父仇,重建家園。

因此,秦襄公當即親率一支秦國精銳部隊前往護送。

儘管周王室早已威風掃地,無法號令諸侯,但好歹還是來了那麼幾個諸侯擔負護送任務。

當時秦國並不算諸侯國,撐死算個小邦國,他乘坐的馬車比中原諸侯國的小,軍隊沒人家多,在各路諸侯大軍中,顯得十分寒酸。

但秦襄公是當中最賣力的一個,所以當周平王順利抵達洛邑之後,想好好感謝一下秦襄公。

然而,此時的周平王一想到這事兒就頭疼,因為他實在是囊中羞澀,拿不出什麼好東西給人家。

苦思良久之後,周平王只能尷尬地將秦襄公封為諸侯,同時將岐山以西的土地賜給秦國作為封邑。

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記》

值得注意的是,岐山以西的土地早就被犬戎攻占了,甚至岐山以東也被攻占了一部分,這相當於空頭支票啊。

儘管如此,周平王的分封對於秦國卻是意義重大!

因為秦國從此以後,不再是周王室下屬的附庸國,而是和中原各大諸侯國平起平坐的一方諸侯了。

至於賜給秦國的土地現在還被犬戎占領,但秦國從此擁有了周王室賦予的在西部合法征伐的權力。

不要小看這個權力,在周王朝時代,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只有天子才擁有對外開戰的權力,現在周平王給了秦國這樣一個權力,這放在過去是很高的權力。

秦襄公得到封賞之後,十分高興,因為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只要是秦國打下來的土地,都將納入秦國版圖,秦國將會由此壯大。

於是,秦襄公決定討伐西戎,收復失地。

然而,就在秦襄公集結大軍,揮師向西時,不幸病逝於前線。

秦襄公死後,他的兒子繼承爵位,是為秦文公。

秦文公子承父業,繼位後不久,便調集軍隊,展開了對西戎的進攻,他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和西戎血戰,終於收復了那些被犬戎攻占的土地。

秦文公收復失地後,並沒有直接一口吞下,而是遵守了昔日的諾言。

將岐山以東的土地還給周王室,而岐山以西的土地則歸屬於秦國的封地,算是對周王室的回報。

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史記》

此戰之後,秦國的地盤得以擴張,在原來的基礎上,擁有了原周王室在西部的大量地盤,實力大漲。

最重要的是,這場戰爭具有政治上的意義。

岐山以西的土地,包括岐山以東的部分土地,都是周王朝的龍興之地,卻在周幽王和周平王時全部淪陷敵手。

秦國以一己之力將其收復,因此這一戰也具有國戰的意義,自此以後,中原各大諸侯國開始對秦國刮目相看。

秦國用武力的方式,通過一場收復失地的戰爭宣告了自己具備和中原各國平起平坐的資格,政治地位得以提升。

至此,當初封邑不過五十里的小邦,在滅國之後,憑藉周宣王借出的王師七千,收復失地,再憑著一腔熱血,經歷長達上百年的血戰,終於成為了一方諸侯。

但秦文公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設立誅三族的刑罰。

在此之前,中原的刑罰相對來說是比較文明的,可能是由於秦國地處西陲蠻荒之地,受到中原文化影響有限,所以行事頗有野蠻之風。

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史記》

誅三族的刑罰便是秦文公開創的,此後歷朝歷代加以擴展,甚至搞出了誅九族、誅十族的刑罰出來。

由於秦文公在位時間長達50年,他的兒子還沒等到繼承爵位那天,就死掉了,所以秦文公去世後,將爵位傳給了孫子,是為秦憲公。

但是,秦憲公繼位時,年僅10歲,還是個孩子,所以秦國大權被幾個權臣把持。

秦憲公繼位的第二年(前714年),秦軍對亳戎(西戎一支)展開了大規模進攻。

第二年(前713年),秦軍大敗毫戎,毫王戰敗逃往西戎,秦軍徹底剷平毫戎所在的「盪社」這個地方,攻滅毫戎。

秦憲公長大後,於秦憲公十二年(前704年)派兵進攻西戎小國盪氏,並將其攻滅,秦憲公也在這一年病逝。

值得注意的是,戎狄其實分為「戎」和「狄」,戎又分為很多支,狄也分為很多支,為了方便理解,把這些在中原周邊的遊牧民族統稱為戎狄,泛指周邊異族部落。

秦憲公死後,秦國出現第一次權臣掌權和政變發生。

秦憲公原本立了長子繼承爵位,但掌控秦國權力的三個權臣不干,他們想擁立秦憲公的小兒子「出子」為傀儡,便於控制。

於是發動政變廢了已經繼位的長子,把出子扶上君位,結果發現出子不甘心做傀儡,老想著反抗,又派人將出子刺殺。

出子死後,他們只好又把秦憲公被廢的長子立為秦君,這個長子就是後來的秦武公。

秦武公韜光養晦,暗中積蓄力量,發動政變,將三個權臣誅殺,夷三族,重掌大權。

從秦武公諡號中的這個「武」字就知道這個人帶著秦國在戰場上有卓越的表現了。

秦武公掌握大權之後,帶著秦軍先後征服、併吞了綿諸、邶戎、冀戎、義渠戎、翟和貘等戎族,並初步設立縣制來管轄。

與此同時,春秋時代的兼併戰爭開啟後,秦武公也不甘落後,派兵吞併了小虢國。

至此,經過歷代秦君的打擊,西部的戎人各部被秦國打殘,沒有了還手之力,秦國也通過吞併戎人的地盤,擴張了自己的版圖。

秦武公於公元前678年去世,他死前為了避免權臣掌控權力的悲劇重演,將秦國君位傳給了弟弟秦德公。

但是秦德公僅僅做了兩年國君就死了,由他的兒子秦宣公繼位。

秦宣公在位12年就死了,年僅30歲,為了避免大權旁落,他也把君位傳給了弟弟秦成公,沒想到秦成公也短命,死前將位置傳給了弟弟秦穆公。

秦穆公繼位後,由於他卓越的貢獻,成為了秦國歷史上偉大的人物,令秦國後人無限追思。

秦穆公對秦國的貢獻有哪些?

關於春秋五霸,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議,秦穆公就是爭議之一,有人認為秦穆公屬於春秋五霸之一,也有人認為不是。

不管是不是,這足以說明秦穆公在位期間為秦國的強大做了不少事情。

此時正好處於齊桓公稱霸諸侯的時間段,彼時的晉國其實也十分強大,不輸於齊國。

秦穆公在位時,西部的戎人已經不足以撼動秦國,秦穆公因此將目光轉向東方,試圖東出,以參與中原事務。

自此以後,東出就變成了秦國的戰略目標。

強大的晉國在向西擴張後,版圖直接和秦國接壤,雙方有著漫長的邊境線,秦國想要東出,晉國直接橫在前面。

秦國雖然把戎人打得大敗,當面對中原最強大的霸主晉國時,秦穆公才發現秦國實在是經濟文化軍事全面落後。

因此,秦穆公首先要發掘人才,任用賢能之士來壯大秦國,但秦國本土本身文化落後,必須從外部引進人才。

這期間,秦穆公決定和晉國交好,娶了晉獻公的女兒為妻,沒想到卻因此得到兩個十分厲害的人才。

這兩個人就是百里奚和蹇叔。

百里奚跟秦孝公娶晉獻公的女兒有啥關係呢?

因為晉國在兼併戰爭中攻滅了虞國,百里奚正是虞國的大夫,虞國被滅後,百里奚就成了奴僕。

晉獻公的女兒出嫁時,百里奚作為陪嫁奴僕一塊兒前往秦國。

但當時秦國被中原視為蠻夷之邦,百里奚覺得去秦國肯定更屈辱,便找機會逃到了楚國,沒想到又被楚國當成秦國間諜抓了起來。

秦穆公聽說百里奚也在秦國後,趕緊去找,結果才發現百里奚逃到了楚國。

為了把百里奚撈回來,秦穆公本想出大價錢將其贖回,但又擔心價錢太高,楚國會因此認為百里奚是人才而扣留他。

所以,聰明的秦穆公幹脆向楚國放出話來,說願意出五張羊皮換回百里奚。

百里奚在楚國關押著,還得管飯,而且百里奚是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又不能幹活,就這麼養著還浪費錢,於是同意了交換。

秦穆公見到百里奚後,對他禮遇有加,兩人促膝長談三天三夜後,秦穆公被他的才華深深折服,便將秦國超正大事都交給百里奚管理。

就在這時,百里奚又向秦穆公推薦了一個更厲害的人物——蹇叔。

如此,秦穆公一次性獲得了兩個當時不世出的奇才,在他們的幫助下,秦國的經濟文化各方面得到一次較大的發展。

而秦穆公,則將精力專注用於向東擴張。

不久之後,秦穆公終於找到了機會,因為晉國出現了內亂。

晉獻公的寵姬驪姬誣陷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三人試圖謀害晉獻公,結果晉獻公瞬間大怒,揚言要殺了他們。

晉獻公的這三個兒子中,太子申生自盡而死,另外兩個為了保命,逃亡他國避難。

晉獻公死後,驪姬的兒子奚齊繼承國君之位,但此舉引發晉國大臣不滿,於是,大臣們發動政變,幹掉了驪姬和奚齊,國君的位置空了出來。

這時,逃亡在外的夷吾請求秦穆公出兵護送他回國,試圖依靠秦國的武力支持登上國君之位。

秦穆公答應了他,但作為交換條件,夷吾繼位後必須將晉國的五座城池割讓給秦國。

在秦國軍隊的武力支持下,夷吾順利坐上國君寶座,是為晉惠公。

但沒想到,夷吾登上大位之後,竟然以國內大臣反對這個理由拒絕割讓城池。

秦穆公感覺被人耍了,於是秦國和晉國的關係開始惡化。

沒過幾年,晉國發生大饑荒,糧食緊缺,晉惠公又厚著臉皮請求秦國給他們提供糧食援助。

秦穆公不計前嫌,在百里奚等人的建議下,給晉國提供了糧食援助,沒想到第二年秦國鬧饑荒,希望晉國能提供糧食援助時,晉惠公卻忘恩負義,拒絕提供。

秦穆公當場大怒,但他忍住了,他先帶著秦國艱難地度過了饑荒,解決了糧食危機後,決定向晉國復仇。

秦穆公十五年(前645年),秦穆公親率大軍進攻晉國,三戰三捷,雙方最終在韓原展開決戰,秦軍大勝,晉惠公也被俘虜。

但春秋時期的戰爭,是有規則的,一般不會輕易斬殺其他諸侯國的國君。

最關鍵的是,秦軍雖然打贏了,但晉國的實力並未因此削弱,秦國跟晉國完全不在一個等量級,真打起來,難有勝算。

於是,秦穆公決定釋放晉惠公,條件是晉國割讓河西之地給秦國,並將晉國太子放到秦國為人質。

雙方晉國多輪談判後,終於敲定,秦國如願以償,得到了河西之地,東出戰略向前跨進了一步。

晉國的太子叫「圉」,在秦國作為人質期間,秦穆公並沒有刁難他,反而對他非常好,還把女兒嫁給他。

因為秦穆公覺得,晉國太子長期在秦國生活,對他好,有感情了,將來他回國繼位後,對秦國更有利。

誰知,晉惠公死後,這個太子圉對秦國沒有好感,他也不想依靠秦國的力量登上大位,於是悄悄潛逃回國,登上國君之位,是為晉懷公。

秦穆公聽到消息後,差點就氣瘋了,沒想到自己對他那麼好,這小子竟然忘恩負義,直接跑路了。

於是,秦穆公想把晉懷公趕下崗,這時,他想到了晉國逃亡在外的公子重耳。

只要扶植重耳上位,就能名正言順地將晉懷公趕下國君之位。

不久之後,秦穆公找到了重耳,當時的重耳在各大諸侯國均遭到冷眼,只有秦穆公願意提供幫助,於是就來到了秦國。

秦穆公對重耳也非常好,把自己的女兒也嫁給了重耳,隨後在秦國的武力支持下,重耳回到晉國,幹掉了晉懷公,登上君位,是為晉文公。

但隨後晉國的反對力量對重耳實施了反撲,秦穆公再次以武力幫助重耳平定了內亂。

秦、晉之間,由此開啟了一段蜜月期。

而此時的晉國,在晉文公的帶領下,變得比以前還要強大,晉國與楚國之間沒過幾年就爆發了一場爭霸戰爭。

秦穆公深知秦國的國力不足以和晉國硬碰硬,便選擇了隱忍。

在晉國與楚國的戰爭中,秦國站到了晉國這一邊,歷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作為晉國稱霸諸侯的標誌,秦國也參與了這一戰。

戰後,周天子任命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盟主的意思),而秦穆公只能當綠葉。

秦穆公雖然不甘心當配角,但也無可奈何,畢竟秦國的國力沒有晉國強大。

後來晉國攻打鄭國,秦穆公也出兵與晉國協同作戰。

但秦穆公不甘心一直讓晉國當獨吞好處,便在戰後留一支部隊駐守鄭國都城,試圖自己將來獨吞了鄭國。

晉國將領知道後,紛紛請戰要截擊秦軍,但晉文公認為秦穆公對自己有恩,就算了,沒去攻打秦軍,兩家關係暫時維持下去。

不久之後,秦穆公想吞併鄭國,秘密派軍隊繞過晉國,直插鄭國,秦國想吞併鄭國,顯然是晉國不願看到的,這容易直接引發和晉國的戰爭。

因此,蹇叔和百里奚百般勸阻,但秦穆公不聽,堅持要派兵攻滅鄭國。

結果半路上遇到一個鄭國商人弦高,他當場看穿秦國的野心,假意獻上四張牛皮和十二頭牛犒勞秦軍。

暗地裡,弦高趕緊派人把情報送到鄭國,鄭文公當場大驚,隨後將駐守鄭國的秦軍攆走,加強戒備。

秦軍大部隊抵達鄭國邊境時,才發現鄭國守備森嚴,無懈可擊,只好撤軍。

但就這麼回去又不好交代,便順手把附近的小國」滑國「給滅了,才撤軍回秦國。

晉國得知秦國攻滅滑國後,作為諸侯霸主,自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在親軍返回的必經之路殽山設伏。

這支遠征的秦軍回去之時,千里行軍,早已疲憊不堪,中伏之後沒多久就全軍覆沒了。

從此以後,秦晉之間關係惡化。

兩年後,秦穆公率軍向晉國復仇,晉國知道秦穆公是為復仇而來,所以選擇堅守不戰。

秦穆公在攻下晉國幾座城池後,耀武揚威一番才離去,算是找回了面子。

此後,秦穆公迫於國力不強,難以突破強大的晉國,所以把目光再次轉向西部。

不久之後,秦穆公揮師向西,先後打敗了綿諸、義渠、大荔等,一共滅掉12國(另說20個),為秦國開拓上千里土地,稱霸西戎。

秦穆公與晉國交好,多次參與中原爭霸戰爭,雖然最後都給晉國當了配角,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秦國在諸侯中的政治地位。

秦國也因為秦穆公任用百里奚和蹇叔,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得到較大發展。

但秦穆公開創一個很不好的制度,貽害秦國上百年。

秦穆公死後,採用活人殉葬制度,雖然不是他開的頭,但他卻將一些賢才、有能力的大臣拿去殉葬。

秦國本身地處西陲之地,文化落後,人才匱乏,現在各諸侯國的人才聽說秦國要用賢臣殉葬,誰也不敢再來秦國效力。

此舉直接導致秦國人才凋零,沒有人才的秦國,在後來的日子裡,各方面全方位落後於中原諸侯。

後秦穆公時代

秦穆公死後,秦國繼任的國君與晉國之間爆發了數次大規模戰爭,互有勝負,但秦國與晉國的國力差距大,無法撼動晉國的地位。

晉國甚至兩次號令諸侯,組建諸侯聯軍進攻秦國,而秦國根本沒有跟晉國消耗的能力。

一直到後來,晉國發生內亂,整個晉國被分裂成了三個諸侯國,分別是趙、魏、韓三國。

晉國分裂出來的魏國與秦國接壤,雙方爆發了戰爭,結果秦國戰敗,河西之地被魏國攻占。

河西之地被魏國攻占後不久,秦孝公繼承國君之位,他深感秦國各方面全方位落後於諸侯各國,因此公開招納賢才。

商鞅在這個時間投效了秦國,並在秦孝公支持下,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行動。

商鞅在主持變法的同時,帶著變法後組建的秦國新軍,也就是大秦銳士,收復了河西之地。

自商鞅變法後,秦國越來越強盛,諸侯各國大為恐懼,將秦國稱之為虎狼之國。

秦國也在此後,由於參與中原的事務越來越多,歷史記載也越來越豐富。

再往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秦國此後直到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攻滅六國,一統天下。

總結

秦國可以說是在時時刻刻都面臨著滅國級的威脅中浴血奮戰,殺出一條血路來的。

秦國的人愣是在一小塊土地上,和戎人之間血戰了上百年,才算穩定了基本盤。

對於秦人來說,西戎常年進犯,他們沒得選,一旦失敗,便是家園淪喪敵手,失去一切,除了血戰到底,別無選擇。

在這種常年的血戰中,秦國虎狼之師的基因也因此融入到秦人的血液中,商鞅是通過變法激發了這種無畏無懼的戰鬥精神。

從更廣大的意義上來說。

秦國長期處於西部邊陲,站在整個中原文明的大盤上,秦國起到了中原文明的屏障作用。

正是秦國數百年裡,在西部和戎狄血戰,在一次又一次的浴血拼殺中擊敗戎狄,保護了華夏文明。

如果沒有秦國,早在周平王東遷時,戎人在攻占岐山以西的土地後,揮師往東,很容易就能占據關中之地。

到了那個時候,整個中原都會暴露在戎狄的目光之下,只要戎狄進一步占據咸陽、長安一帶,隨時都可以揮師東進,威逼洛陽。

中原文明勢必岌岌可危,周王室衰落後,各大諸侯國會如何應對也很難說。

所以,從廣義上來說,秦國在西部保衛了華夏文明的生存和發展,這具有極大的歷史貢獻。


參考文獻:《史記》

註: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搜索,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