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校尉帶您欣賞巴洛克時期的繪畫

暴躁刀姐帶你看藝考 發佈 2022-12-08T09:02:50.013150+00:00

在這個建立與展示權威的時期,人們藉助藝術安全地揭示這個世界。巴洛克美術是17世紀風行於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巴洛克美術因熱情奔放、運動強烈、裝飾華麗而自成一體。其在文藝復興美術之後,一定程度上發揚了現實主義的傳統。

在這個建立與展示權威的時期,
人們藉助藝術安全地揭示這個世界。

巴洛克美術是17世紀風行於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巴洛克美術因熱情奔放、運動強烈、裝飾華麗而自成一體。其在文藝復興美術之後,一定程度上發揚了現實主義的傳統。這種風格最先產生於義大利的羅馬,以後遍及歐洲各地,成為17世紀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其代表藝術家有: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開茲(Diego Rodriguez de Silva y Velazquez)、安東尼·凡·戴克(Sir Anthony van Dyck)等。

由於缺乏新韻律哲學的偉大領路者,至今許多人仍模稜兩可地談論著韻律,人們自然也就很難準確理解他們所談論的內容。

他們認為世界(包括人的思想)始終處於變化的狀態,這一論斷同樣適用於世間萬物。遠在天邊的星辰在未經訓練的普通人眼中似乎是完全靜止的,然而事實上它們卻是在字宙間移動不息的。於是,人們不斷地觀察、研究自然界的潮漲潮落、四季更迭、晝夜交替,試圖從中找出小到分子大到高山的不斷運動所遵循的規律。
通過著名畫家的作品,這種發展變化對於鑽研藝術的學生來說非常易於理解。中世紀的人們幾乎完全拋卻了世俗利益,而將絕大多數的精力投入到關注永恆的宗教事務上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逐步淡化了自身的精神價值,轉而關注周圍的物質世界,傾向於通過日常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享受來獲得各種愉悅。人們嘗試著遠足至更遠的異地,去中國感受文化,去印度探尋寶藏;他們在早已被人遺忘的非洲海岸和今天被稱

為美洲的新大陸上探索;他們通過海上航道的香料貿易聚斂起大筆的財富。他們在安穩、自閉的狹小圈子裡折騰了數個世紀,他們急欲從每日的粗茶淡飯、居所的陰冷簡陋中掙脫出來,他們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掠奪遠鄰的財富,享用豐盛的宴席,一頭
扎進奢靡生活里醉生夢死。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逐步淡化了自身的精神價值,轉而關注周圍的物質世界,傾向於通過日常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享受來獲得各種愉悅。
也許有的人對於這種生活態度不以為意。但是要知道,終究是因為各色人群的共存,這個世界才被賦予如此多的色彩和魅力。原本這個世界上就有著這樣兩個群體:一類人能在擺滿色彩繽紛的織錦和雕花家具的典雅大廳中,從精美的圖畫、漂亮的婦人、美妙的音樂中獲取巨大的愉悅;另一種人,即便是置身於擺滿色彩繽紛的織錦和雕花家具的典雅大廳中,也會對精美的圖畫、漂亮的婦人視若無物,對美妙的音樂充耳不聞,他們與世俗之樂清楚地劃分開來,他們更感意以一種違背世俗的方式獲取真切的幸福休驗。然而,這正是世界韻律所星現出的一種必然。所以,背叛禁欲主義道德、始終迫尋完美幸福的傾向,在歷經沒長的中世紀精神統治後逐步走到了前台。


《耶穌向聖伯多祿顯身》安尼巴爾·卡拉齊約1601-1602年, 油畫77×56cm,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
明麗的鄉村自然風光中,肩扛著十字架的耶穌在聖伯多祿面前顯身,在被問及去往何處時,耶穌說〝到羅馬,我要再次被釘在十字架上。」耶穌的堅定、坦然與聖伯多祿驚詫的神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藝術家以自然主義、古典主義相融合的特色來強調他對藝術的理解,坦蕩而不做作的直率之風形成了其獨有的繪畫特徵。

《河邊的牧人與牛群》阿爾伯特•庫普約1650年,橡木油畫45x74cm,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
天高雲闊的蒼穹之下,遠處的城鎮和林木匯成淡淡的輪廓;平靜的河邊,牧牛人和五頭牛正在享受著這一時刻的寧靜和祥和。河面上,金色的霞光中白帆片片;近處的小艇上,兩個釣魚者安逸地守候著他們的下一個目標。藝術家對光的感覺有著超乎常人的理解和執著,天空的雲際、水面的光影以及牛背上的光澤,在柔和的光線下呈現出一種讓人讚嘆的美,而這種以純樸的;感動烘托平凡生活中的美的手法,正是巴洛克風格讓世人傾倒的原因之一。

《撒羅滿之夢》盧卡•焦爾達諾 約1693年
布面油畫245x361cm,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

畫作中,藝術家呈現的是年輕的撒羅滿國王躺在華美
的床榻上,夢見眾多天使筷擁著上帝漂浮在雲端,並給予他智慧之光。而智慧女神雅典娜一手抱著小羊,一手持盾守護著他和他身後雄偉、壯麗的耶路撒冷神殿。濃麗的風格賦予畫作史詩般的渾厚、壯美,光線強烈的明暗讓整幅畫面更具表現力,充斥著濃郁的晚期巴洛克風格。

《厄瑪烏的晚餐》卡拉瓦喬1601年 油畫141×196cm 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

16~17 世紀之交的歐洲,義大利風格主義風靡畫壇。卡拉瓦喬獨樹一幟,以現實主義為圭臬進行創作,成為了義大利現實主義繪畫的拓荒者和開創者。在這幅畫中可以體會到這位卡拉瓦喬樸素、真實的現實主義繪畫風格。大家對基督的復活都將信將疑。這時,一個陌生人將先知們的預示和耶穌死後顯示的神跡一一講給他們聽,並給與大家共進晚餐。大家才驚奇地發現這個陌生人就是基督耶穌,他已經復活了。

殉難的耶穌重生以後,在前往厄瑪烏的村子途中遇
到兩位追隨者,然而直到他們在村子中的客店中歇腳、進餐時,兩位追隨者才恍然發覺這個與他們同路而來的生人」竟是耶穌。藝術家以一種寫實主義來呈現這幅充滿著戲劇性的場面,所有的人物特徵都與現實相差無幾,明快的色彩和明暗光線讓這驚人的神跡仿佛就出現在觀者的面前。

1.靜立在一旁的店主人一臉的錯愕,他並不認識耶穌,也難以從這讓人瞠目結舌的情景中發現一絲線索,他平靜、漠然的神態與兩位追隨者震驚的表情形成鮮明的對比。
2.耶穌背後的牆壁上有著一個明顯的陰影,他的身體似乎從牆壁的陰影中探出來,既表達了耶穌從黑暗之中獲得了重生,又表現了一種時間與空間上的交錯感
3.畫作中,正面唯一呈現的耶穌恬靜而自然,他按著慣例做著祝聖的手勢,一張平凡的面孔將神的形象更親切地呈現到人們面
前,但這種沒有鬍鬚的耶穌形象也讓當時的多數人難以接受。
4.革流巴發現眼前的陌生人竟是耶穌時,驚訝之情溢於言表,他將身體縮進椅子,探著頭,睜大眼睛。雖然藝術家只繪製了他的側面,但從面頰的輪廓中,人們可以輕易看出他張大的嘴巴。
5.金色麵包的細節處理極為精細,對靜物逼真地表現是卡拉瓦喬的拿手本領在基督教的聖餐禮中,麵包和葡萄酒分別象徵著耶穌的身體和血液。
6位於餐桌邊緣的水果盤顯得極為不穩定,藝術家以透視法縮短線條逼真地再現了水果的真實感,蘋果上的斑點暗示著人類的原
罪,而飽滿、裂開的石榴則寓意著耶穌戰勝罪惡、獲得新生。
7.粗糙的大手伸展著,似乎要伸出畫面之外,透視法縮短線條的技術增添了畫面的真實感。

《詩琴演奏者》卡拉瓦喬約1596年,
布面油畫94×120cm,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晦暗的房間中,一個年輕人雙手抱著一把典雅的詩琴幽幽地彈唱著,微微的捲髮、紅潤豐滿的肌膚、撥動的手指,在暖暖的光線下呈現出一種女性的柔美之感。桌邊的玫瑰、百合、維菊以及散落在桌面上的水果,在黑暗中散發著甜甜的香,柔和的光線照在演奏者、琴以及桌上的樂章上,紅潤的嘴唇憂傷地低唱,在旋律與光的流動中,美好的青春如鮮花、水果般漸漸凋零消逝,唯有藝術在時空的塵埃間爍爍閃光。

《聖熱羅尼莫和天使》圭多•雷尼約1640—1642年,布面油畫198×149cm,美國底特律藝術中心
在簡陋的洞穴中,以博學和雄辦著稱的聖熱羅尼莫依靠在洞壁的邊緣,聚精會神地將《聖經》翻譯成拉丁文字。在他遇到困難之際,一位天使翩然出現在他的面前,啟發並協助他完成餘下艱巨的譯製。聖熱羅尼莫花白蓬亂的鬚髮、鬆弛的肌肉,烘托出重任的艱巨和他性格的堅韌偉大,而鮮紅的袍子則和天使純白的衣衫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及韻律,背離洞口的明亮光線則使《聖經》、聖哲、天使身上呈現強烈的神化共鳴,烘托出這一傳說故事的神聖與壯美。

《聖德肋撒的狂喜》貝爾尼尼約1640—1642年雕塑 高350cm 義大利羅馬維多利亞聖母堂
整個雕塑被放在祭壇上,祭壇上方安放了一些金屬條,光線從祭壇頂上照下,被金屬條反射,其金色的散光打在白色的大理石上,襯托出人物的形體,減弱了體積感和大理石的重量感。在這件作品中,貝尼尼可謂使出渾身解數,將自己從繪畫、雕塑、建築乃至於景觀設計當中的經驗全都用上了。圓熟的雕刻技巧尤其表現在聖女雕像(尺寸與真人等大)身上的複雜衣褶上。大面積的皺襞與下面表現雲朵的細節,大大減輕了大理石的沉重感,一切似乎都在飄浮著。巴洛克雕刻的裝飾特點是人體動作的複雜曲線和強烈的明暗對比關係在有限的記載當中,這件作品在貝尼尼的有生之年一直是他最得意的作品,藝術家以其細膩的手法、極富誇張的人物情態,向人們展現了身處幻象中的聖特麗莎看見一個天使用金色的尖矛刺中她的心,沐浴在萬丈聖光之中,她的肉體與精神獲得了最讓人難以言喻的陶醉。這座大理石雕像人物的神情生動、自然,充滿了生命力,極富戲劇性的感情與動態使其無處不彰顯著巴洛克精神的精華。藝術家成功地將建築雕塑和繪畫藝術巧妙地融為一體,細膩地表現了人物瞬間呈現的情感和精神狀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