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以下嬰幼兒健康養育照護指南(試行)》發布 重視嬰幼兒早期全面發展

中國食品報 發佈 2022-12-08T09:58:30.635565+00:00

本報記者 韓松妍  兒童早期是生命全周期中人力資本投入產出比最高的時期,兒童早期的發展不僅決定了個體的健康狀況與發展,也深刻影響著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對嬰幼兒進行良好的養育照護和健康管理是實現兒童早期發展的重要舉措。

本報記者 韓松妍

  兒童早期是生命全周期中人力資本投入產出比最高的時期,兒童早期的發展不僅決定了個體的健康狀況與發展,也深刻影響著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對嬰幼兒進行良好的養育照護和健康管理是實現兒童早期發展的重要舉措。為提升兒童健康水平,促進兒童早期發展,加強嬰幼兒養育照護指導,國家衛健委辦公廳近日印發《3歲以下嬰幼兒健康養育照護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國家衛健委婦幼健康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指南》主要由3個部分和4個附件組成。一是嬰幼兒健康養育照護的重要意義;二是嬰幼兒健康養育照護的基本理念;三是嬰幼兒健康養育照護諮詢指導內容,包括生長發育監測、營養與餵養、交流與玩耍、生活照護指導、傷害預防、常見健康問題的防控及照護等6個方面共3部分內容。還有0—3歲兒童生長發育監測圖、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預警徵象篩查表、6—24月齡嬰幼兒輔食添加要點、嬰幼兒親子交流與玩耍要點等4個附件。

科學養育照護

  嬰幼兒時期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大腦和身體快速發育。為嬰幼兒提供良好的養育照護和健康管理,有助於兒童在生理、心理和社會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為兒童未來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並有助於預防成年期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抑鬱症等多種疾病的發生。

  國家衛健委婦幼健康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指南》聚焦0—3歲這一關鍵階段,強化醫療機構通過養育風險篩查與諮詢指導、父母課堂、親子活動、隨訪等形式,指導養育人掌握科學育兒理念和知識,為嬰幼兒提供良好的養育照護和健康管理,為兒童未來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父母是嬰幼兒養育照護和健康管理的第一責任人。《指南》明確要求養育人應定期帶嬰幼兒接受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0—6歲兒童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消瘦、超重、肥胖、發育遲緩、貧血、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眼病、聽力障礙及齲病等健康問題,查找病因,及時干預。接受醫療機構兒童保健人員的指導,學習掌握兒童生長發育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科學育兒能力。同時,要主動關注自身健康,定期體檢,及時發現和緩解養育焦慮,保持身心健康。

  科學的養育照護和健康管理是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指南》強調,養育人要學習並掌握養育照護和健康管理的各種技能和方法,在養育實踐中與兒童同步成長;通過指導,使養育人了解、辨識嬰幼兒常見健康問題,掌握相應的家庭護理技能;遵循嬰幼兒生長發育規律和特點,尊重個體特點和差異,為嬰幼兒提供科學的養育照護,促進兒童早期發展。如嬰幼兒萌出第一顆乳牙時就應開始清潔牙齒。養育人可根據月齡選用紗布、指套牙刷、兒童常規牙刷早晚為嬰幼兒清潔牙齒。建議使用兒童含氟牙膏,牙膏使用量為米粒大小。每次進食後餵白開水或清潔口腔。儘量避免餐間攝入含糖飲食,飲水以白水為主。養育人不應將食物嚼碎後再餵給嬰幼兒、不應與嬰幼兒共用餐具,嬰幼兒餵養器具應經常清洗消毒。

  依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發布的《養育照護框架—促進兒童早期發展》,養育照護包括良好的健康、充足的營養、回應性照護、早期學習機會、安全保障等5要素。《指南》依據《養育照護框架—促進兒童早期發展》提出的養育照護5要素,結合我國實際,從生長發育監測、營養與餵養、交流與玩耍、生活照護、傷害預防、常見健康問題的防控及照護等6個方面,明確了諮詢要點,要求兒童保健人員為嬰幼兒養育人提供諮詢指導,提高養育人養育照護技能,促進兒童早期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重視營養餵養

  充足的營養和良好的餵養是促進嬰幼兒體格生長、機體功能成熟及大腦發育的保障。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培養嬰幼兒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可為成年期健康生活方式奠定基礎。針對嬰幼兒營養與餵養,《指南》總結了母乳餵養、輔食添加、合理膳食、飲食行為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指導養育人為嬰幼兒提供科學的營養餵養照護,預防兒童營養性疾病的發生,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指南》明確,母乳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免疫活性物質和水分,能夠滿足0—6個月嬰兒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營養,有助於嬰幼兒大腦發育,降低嬰兒患感冒、肺炎、腹瀉等疾病的風險,減少成年後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發生,增進親子關係,還可以減少母親產後出血、乳腺癌、卵巢癌的發病風險。出生後應儘早進行皮膚接觸、早吸吮、早開奶。6個月內的嬰兒提倡純母乳餵養,不需要添加水和其他食物。做到母嬰同室、按需哺乳,每日8—10次以上,使嬰兒攝入足量乳汁。嬰兒充分地吸吮是促進乳汁分泌的最有效方法。母親心情愉悅、睡眠充足、營養均衡也是促進泌乳的重要因素。若持續母乳不足,應在醫生評估指導下處理。針對早產兒哺乳,《指南》也提出,母乳餵養是早產兒首選的餵養方式,提倡母親親自餵養和袋鼠式護理。對胎齡<34周、出生體重<2000克的早產兒或體重增長緩慢者,應根據醫生指導,在母乳中添加母乳強化劑。

  針對嬰幼兒微量營養素的補充,《指南》要求,足月兒出生後數日內開始,在醫生指導下每天補充4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促進生長發育。純母乳餵養的足月兒或以母乳餵養為主的足月兒4—6月齡時可根據需要適當補鐵,以預防缺鐵性貧血的發生。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兒一般生後數日內開始,在醫生指導下,每天補充800—1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3個月後改為每天400國際單位;出生後2—4周開始,按2毫克/(千克·天)補充鐵元素,上述補充量包括配方奶及母乳強化劑中的含量。酌情補充鈣、維生素A等營養素。

  嬰兒6個月起應添加輔食,在合理添加輔食基礎上,可繼續母乳餵養至2歲及以上。早產兒在校正胎齡4—6月時應添加輔食。《指南》明確,嬰幼兒輔食添加的原則為:每次只添加一種新的食物,由少量到多量、由一種到多種,引導嬰兒逐步適應;從一種富含鐵的泥糊狀食物開始,逐漸增加食物種類,逐漸過渡到半固體或固體食物;每引入一種新的食物,適應2—3天後再添加新的食物。

  製作輔食的食物包括谷薯類、豆類及堅果類、動物性食物(魚、禽、肉及內臟)、蛋、含維生素A豐富的蔬果、其他蔬果、奶類及奶製品等7類。添加輔食種類每日不少於4種,並且至少應包括一種動物性食物、一種蔬菜和一種穀薯類食物。6—12月齡階段的輔食添加對嬰兒生長發育尤為重要,要特別注意添加的頻次和種類。嬰幼兒輔食添加頻次、種類不足,將明顯影響生長發育,導致貧血、低體重、生長遲緩、智力發育落後等健康問題。6—9月齡嬰兒,每天需要添加輔食1—2次。9—12月齡嬰兒,每天添加輔食增為2—3次。12—24月齡嬰兒,每天在繼續母乳餵養的同時,添加3次家庭食物進餐、2次加餐,母乳之外食物每餐平均進食量為3/4碗到1整碗(250毫升的碗)。

  《指南》要求,嬰幼兒輔食應單獨製作,選用新鮮、優質、無污染的食材和清潔的水製作。烹調宜用蒸、煮、燉、煨等方式,食材要完全去除硬皮、骨、刺、核等,豆類或堅果要充分磨碎。1歲以內嬰兒輔食應保持原味,不加鹽、糖和調味品,1歲以後輔食要少鹽、少糖。鼓勵幼兒嘗試多樣化食物,避免食用經過醃製、滷製、燒烤的食物,以及重油、甜膩、辛辣刺激的重口味食物。

  《指南》強調,嬰幼兒需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1歲以後幼兒逐步過渡到獨立進食,養育人要為幼兒營造輕鬆愉快的進食環境,引導而不強迫幼兒進食。安排幼兒與家人一起就餐,並鼓勵自主進食。關注幼兒發出的飢餓和飽足信號,及時做出回應。不以食物作為獎勵和懲罰手段。幼兒進餐時不觀看電視、手機等電子產品,每次進餐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30分鐘,並逐漸養成定時進餐和良好的飲食習慣。

  此外,《指南》還要求養育人重視營養性疾病的防控,包括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等。如嬰兒6月齡起,要及時添加富含鐵的食物,以預防缺鐵性貧血。發生缺鐵性貧血應按醫囑及時補充鐵劑。要合理添加輔食,保障嬰幼兒生長所需能量、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連續2次體重增長不良或營養改善3—6個月後身長仍增長不良者,需到專科門診進行會診治療。強化兒童營養與餵養指導,提倡吃動並重,預防和減少兒童超重和肥胖。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發病高峰在3—18月齡,嬰幼兒出生數日後即可開始補充維生素D,儘早進行戶外活動,充分暴露身體部位,可預防佝僂病發生,發生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應按醫囑治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