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37℃不再是人體標準體溫!體溫高和體溫低,哪個更好

醫學原創故事會 發佈 2022-12-08T18:33:10.697345+00:00

一個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說到這,相信很多人會脫口而出,37℃!1851年,德國醫生溫德里希對2500個人進行調查研究,測量了數百萬次腋下體溫,他給出了一個答案:人類的平均體溫是37℃。




一個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說到這,相信很多人會脫口而出,37℃!

1851年,德國醫生溫德里希對2500個人進行調查研究,測量了數百萬次腋下體溫,他給出了一個答案:人類的平均體溫是37℃。

從那以後,37℃成為了全世界的體溫標杆,超過這個數字被認為是體溫高,低於這個數字則被認為體溫低,當然無論是體溫高還是低,對健康都是不利的。

體溫過高的時候,就是我們常說的發熱,最常見的發熱原因是感染性疾病,比如各種病毒,細菌,真菌感染,另外,癌症,風濕免疫性疾病也有可能會引起發熱。

體溫過低的時候常常比發熱更加危險,因為體溫過低的時候常常合併心率減慢,血壓降低,呼吸頻率減慢,甚至出現昏迷。

經過了漫長時間的進化,人類屬於恆溫動物,保持穩定的體溫更有利於健康。

2020年,史丹福大學的帕森內特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對三個涵蓋不同歷史時期的美國人群體溫數據進行了分析。通過總共677423個人體溫度測量數據,他們發現,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人類的正常體溫在逐漸降低,下降了0.4℃,從37℃降到了36.6℃。

新冠的到來讓人們更加重視體溫,我們在進入公共場合的時候幾乎都要測量體溫,出現體溫升高的時候我們會特別緊張,害怕,生怕自己感染了新冠。

但是,一項新的研究可能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2020年,史丹福大學的帕森內特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對三個涵蓋不同歷史時期的美國人群體溫數據進行了分析。通過總共677423個人體溫度測量數據,他們發現,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人類的正常體溫在逐漸降低,下降了0.4℃,從37℃降到了36.6℃。



問題來了,為什麼人類的體溫在下降?體溫下降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有關人類體溫下降的說法很多,無外乎兩種觀點,第一種是空調論,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空調的普及,讓人們冬天不冷,夏天不熱,能量的消耗會顯著地降低,繼而引起體溫持續下降。

第二種觀點是體力勞動少,腦力勞動多,過去,在廣袤的大地上,中國大多數人口都是農民,大家汗流浹背的工作,每天的勞動量很大,現在,時代改變了,機械化取代了越來越多的親力親為,體力勞動的減少,運動量的減少,導致能量的消耗會顯著地降低,繼而引起體溫持續下降。

新的問題是,體溫下降,對健康究竟有沒有好處?

體溫是和基礎代謝率掛鈎的,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體溫過低,意味著基礎代謝會減慢。基礎代謝減慢,意味著免疫力會下降。

據科學家推算,如果體溫下降1℃,免疫力降低30%,一旦免疫力下降,我們的身體不僅抵抗細菌和病毒的能力會大大下降,更糟糕的是,罹患癌症的風險也會大大增加。

由此可見,所謂的體溫下降,其實並非是一件好事。

人是恆溫動物,漫長的時間裡,我們的身體早已適應了周圍的環境,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它的作用就是讓體溫波動在一個合理範圍,而不是過高或過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