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是怎麼變成奇異果的

日日悅讀 發佈 2022-12-08T19:26:27.352782+00:00

2000餘萬年前的地球,處於被稱為「中新世」的時代早期,中華大地的面貌與今天差別很大,南方多有巨大湖泊分布,氣候潮濕炎熱,植物茂盛,其中便有一種獼猴桃的先祖存在,其化石已被植物學家發現,地點在今天的廣西境內。


2000餘萬年前的地球,處於被稱為「中新世」的時代早期,中華大地的面貌與今天差別很大,南方多有巨大湖泊分布,氣候潮濕炎熱,植物茂盛,其中便有一種獼猴桃的先祖存在,其化石已被植物學家發現,地點在今天的廣西境內。故而獼猴桃起源於中國。

從起源地看,獼猴桃似為一種熱帶水果,但其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遠在荔枝等物之上,除了新疆、青海、內蒙古等地之外,中華大地從南到北都有獼猴桃生長,只不過在南方山林與秦嶺一帶分布較為集中。

與許多要經過馴化、改良才能吃的水果不同,獼猴桃天生美味,無須人類做多少技術上的努力便能食用。但如此優良的特性倒起了反作用—既然原生態的它已經很好吃了,那麼就沒有馴化、改良的必要了。

於是,獼猴桃在歷史上長期以野果的身份存在。

先秦時期的《詩經》中有一種名為「萇楚」的野果,這是關於獼猴桃最早的文獻記載。此後20 00餘年,獼猴桃先後得了多個異名:銚弋、鬼桃、羊桃、陽桃……而「獼猴桃」這個稱呼則出現於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句中用了這三個字,「中庭井闌上,一架獼猴桃」,意為在庭院中種有獼猴桃。

獼猴桃被引種到庭院裡面,與人類的距離很近了,但這對改變它的野果身份並無什麼幫助,因為人類引種它的原因並不在其果,而在於其樹葉與花頗具觀賞性。

直到宋朝時,獼猴桃的果才引起了些許重視,但這種重視還是離不開一個「野」字,獼猴桃的名字多出現在一些中草藥典籍中。

如北宋寇宗奭所編的《本草衍義》中,就將獼猴桃當作一種野生中藥材來對待,稱其「食之解實熱」,還對獼猴桃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做了一番解釋:「深山則多為猴所食。」

到了明清時期,獼猴桃還是被當作一種野生中藥材。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獼猴桃有這樣的描述:「酸、甘、寒、無毒……止渴,解煩熱,下淋石,調中下氣。」另一種比較奇怪的用途,則是將獼猴桃的果皮拿來造紙。

種在庭院裡面當觀賞植物,當中草藥,果皮被用來做紙……總而言之,就是不將獼猴桃當作一種有利可圖的水果來進行大規模的馴化、改良和種植。

清朝時期,國門被西洋列強轟開,許多西洋人來到中國,採掘各種中國獨有的植物資源,獼猴桃也因此迎來了其命運的劇變。

1845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一位名叫羅伯特·富沁的英國植物學家帶著竊取中國茶種的任務,到了南方的寧波,在那裡發現了獼猴桃,但並未引起他的注意。

10餘年之後,由於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失利,西洋列強的勢力沿著長江,深入中國內地。

宜昌位於長江上游與中游的交界處,當時的輪船開到這裡,便再也無法前行,只能換乘小船。於是,許多西洋人便帶著種種目的,坐著輪船來到宜昌,在那裡建立起傳教、經商、科學探索、間諜活動、販賣鴉片的基地。

其中不乏羅伯特·富沁的同行。

有一位名叫查爾斯·馬瑞斯的英國植物學家,在1879年來到宜昌,採掘植物資源。他並非是帶著學術目的而來的,而是作為一家英國園藝公司的特派員,到宜昌去採掘一些有商業價值的植物品種。

他有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名為奧古斯丁·亨利,此人採掘了大量中國植物資源,其中就包括獼猴桃。奧古斯丁·亨利是清朝海關聘用的一名洋員,他認為中國的植物資源具有驚人的商業潛力。於是,他多次將其採掘過程編著成書,鼓動英國當局掠奪中國的植物資源,以實現產業化種植。

在他以及一些後來者的「 努力」下,1 8 9 9 年,第一次移植獼猴桃的嘗試出現在了歐洲。奇怪的是,初次嘗試並不是在英國,而是在法國— 一位名叫莫里斯·德·維爾莫林的植物學家嘗試移植其從四川採掘來的獼猴桃樹,但未能成功。

數年之後,那家英國公司開始在倫敦出售獼猴桃種子,獼猴桃也由此開始在英國進行移植。這種移植並未成功,或者說並未取得全面的成功—活是活下來了,但是沒有結果。

為什麼?因為最初弄過去的種子都是「公」的。

雌雄不分,這是獼猴桃種植術上的一大難題,直到今天,還有果農因此損失慘重。百餘年前的英國人也犯了這個錯誤,直到1911年,才引入「母」種,實現了產果。

那個時候,另一個國家紐西蘭早已成功移植了獼猴桃,不僅開花,而且結果了。

將獼猴桃傳入紐西蘭的人,乃是一位名叫瑪麗·伊莎貝爾·芙拉澤的女性教育工作者,曾任紐西蘭一所女子學院的院長,因操勞過度被「強制休假」。她選擇到東方去看一看,先去了日本,後到中國。

19 0 3 年年底,芙拉澤到了宜昌。她之所以會去宜昌,與她的一個妹妹在那裡做傳教士有關。

當時有一位英國植物學家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正在宜昌採掘植物資源。此人在這件事上獲得了驚人的「成功」,前前後後採掘了近5000種植物。

其中就有獼猴桃。

他將一些採掘來的獼猴桃和獼猴桃種子,分送給其在宜昌的友人,其中就有芙拉澤。

酸甜可口的獼猴桃引起了芙拉澤的注意,她大約因此動了將此物移植到紐西蘭的心思。只不過她不懂園藝種植之術,在1904年回國之後,便將這些獼猴桃種子交給了一位名叫托馬斯·艾力森的從事園藝工作的朋友。後者似乎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又找來園藝水平更高的兄弟亞歷山大·艾力森,希望其能嘗試移植這種東方植物。

經過亞歷山大·艾力森幾年的精心培育,獼猴桃樹終於在1910年成功結果。

這是中國之外的地方第一次長出獼猴桃,而且還很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工培育出獼猴桃。

但長出獼猴桃和形成產業化不是一回事,這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許多工業主導的西洋國家不同,紐西蘭是以農立國,其不到3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超過七成都是丘陵和山地,看上去不適宜於農業,但因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種水稻、小麥雖然沒有優勢,但種一些經濟作物卻很出彩。因此其以農立國,但糧食不能自給,倒是盛產水果,水果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獼猴桃。

從最初培育結果到形成產業化,進而大量對外出口,享譽全球,離不開大量與亞歷山大·艾力森一樣的園藝師不斷改良,更離不開紐西蘭政府對這種東方物種的高度重視。為了發展獼猴桃產業,紐西蘭政府甚至成立了專門的獼猴桃管理局,還頒布了相關的法令制度。紐西蘭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也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用於研究獼猴桃的培育和改良。

至於獼猴桃的異名「奇異果」,那也是紐西蘭人的發明。

最初,獼猴桃被紐西蘭人稱為「中國醋栗」,後又在對外出口時改稱「鵝莓」。1959年,紐西蘭水果出口的主要對象英國對凡是名字裡帶有「莓」的進口水果徵收高額關稅,這就迫使紐西蘭人再度給獼猴桃改名。

這一次,他們想到了紐西蘭的「國鳥」—幾維鳥(Ki wi),便用其名來稱可算是紐西蘭「國果」的獼猴桃—Kiwifruit,翻譯成中文就是「奇異果」。

獼猴桃的故鄉中國則在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對獼猴桃進行人工種植和培育改良,那個時候,奇異果已經行銷全球好多年,這方面的技術,也是由紐西蘭人執牛耳,故而中國的獼猴桃研究者們,還要跑到紐西蘭去取經。

思來想去,總覺得此事有些奇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