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黑陶: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

大小新聞 發佈 2022-12-08T20:12:36.979790+00:00

大小新聞客戶端12月8日訊(通訊員 孫雯)長島的黑陶主要是在上世紀80年代出土於砣磯鎮的龍山文化遺址中,以泥質黑陶和夾砂黑陶為主。長島黑陶的典型代表——龍山文化*陶罍(léi)。

大小新聞客戶端12月8日訊(通訊員 孫雯)長島的黑陶主要是在上世紀80年代出土於砣磯鎮的龍山文化遺址中,以泥質黑陶和夾砂黑陶為主。

長島黑陶的典型代表——龍山文化*陶罍(léi)。這件陶罍,是1982年出土於砣磯鎮大口遺址的墓葬中,距今約4000年了,雖然比起館內其他藏品年齡不大,但是分量很重。仔細瞧瞧,這件泥質黑陶,整體略呈扁球狀,圓肩,胖鼓鼓的「小肚」,在下腹處略微「回收」,底是小平底,器表均勻排布著64枚「乳釘紋」。該器造型典雅、別致,燒成火候均勻,代表著龍山時期精湛的制陶工藝。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泥質黑陶盤。這件黑陶盤,是1983年出土於砣磯鎮大口遺址中,距今約4000年了。此盤子與現代人使用的盤子略有區別,內徑較深,有點像現在的盆。黑陶盤邊沿平整,上半部稍微外斜,外壁中間飾有一道凹弦紋。腹上有兩個橫向的耳朵,對稱排列。上下腹之間飾有一道凸弦紋,下腹內收,底部略平。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泥質黑陶豆豆,是中國古代傳統盛食器之一,形似高足盤,豆這種形制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上圖中的豆,於1983年砣磯鎮大口遺址中出土, 距今4000多年。黑陶豆,整體看起來光澤度很好,盤口、握柄、圈足,整體是大圓臉、小細腰、喇叭裙。豆盤的口部寬闊,盤外壁有三條凸弦紋,橫向對稱分布著兩個環鈕,像兩隻精緻的耳墜。小細腰輕輕一握。喇叭裙上飾有五道凸弦紋。圈足底部有平的邊緣設計,略微外卷。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泥質單耳黑陶杯。這款黑陶杯,杯口寬大爽朗,侈口、斜緣,頸部外撇,飾有兩道凸弦紋,小鼓腹,一側有環狀的把手,底部平整,底緣外卷,就像是一道裙邊。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泥質黑陶單耳三足杯。這款黑陶單耳三足杯, 1983年出土於砣磯鎮大口遺址中。也是侈口,腹略內斜,腹部環有三道凸弦紋,一側有一橋形的把手。小平底,底下三足,足部有像孩子的小牙一樣,直愣愣的支撐足。

新石器時代北莊一期文化——黑陶紡輪。長島博物館館藏的紡輪有紅陶的、黑陶的,精緻小巧。一個個圓形的穿孔石,可以插入木柄或者骨柄可以捻線,見證了六千多年前的手工紡織史。遠古時期紡輪的形制,被後人傳承並發展了下來,至今仍在演奏著動人的紡聲。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泥質黑陶罐。古人用的很多器皿,今人仍舊在使用。每到夏秋季節開始醃製海蜇皮,就是用這樣的黑陶罐,在一層層的海蜇皮中間撒上大鹽巴。約莫過一陣子,從大罐子裡掏出一張海蜇皮,切成條狀,拌上白糖和甜菜心,咯嘰咯嘰的,滿滿的大海味。不過這件文物,個頭不高,不到20厘米,也是寬口,有外延,腹部較大,底部略收,儲物量並不是很大。

中國制陶歷史上,龍山時代處於一個高峰期,無論材質、形制、工藝技術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之後的歷史歲月中,成熟的陶藝以技術轉移的方式融入現代工業體系,而現代黑陶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收藏品,贈送親朋好友的禮品,品種多樣,形狀各異,製造工藝更先進,呈現的造型和裝飾圖案更貼近現代人的審美。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經驗,一代接一代的,使古老的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光芒,散發出更璀璨的魅力。

責任編輯:李元存

審校:趙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