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為國為民,為何最後卻以失敗告終

漢卿史籍 發佈 2022-12-09T13:36:05.729422+00:00

北宋初期的經濟十分繁榮,財政收入高,對外貿易暢通,商業發達,呈現欣欣向榮的氣象。但是,在繁榮的經濟之下,存在著「三冗」問題,即冗官—官員設置過多,辦事效率低下;

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擊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北宋初期的經濟十分繁榮,財政收入高,對外貿易暢通,商業發達,呈現欣欣向榮的氣象。

但是,在繁榮的經濟之下,存在著「三冗」問題,即冗官—官員設置過多,辦事效率低下;冗兵—軍隊人數龐大,俸祿支出數目大;冗費—大興土木,無用的財政開支過多。

三冗問題的影響下,隨著時間的推移,隨之而來的是「積貧」、「積弱」的局面以及尖銳的社會矛盾。

為了有效解決「冗官」、「冗兵」「冗費」的三冗問題,緩解「積貧」、「積弱」的社會局面,到北宋的神宗朝,宋神宗趙頊繼位後,啟用王安石為相,並設立了主持變法的機構。

於熙寧元年開始,有王安石主持進行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由於此次變法開始於熙寧元年,又稱作「熙寧變法」。

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富國強兵、培養人才的變法初衷,改變了北宋時機「積貧」、「積弱」的現狀。

但是由於王安石個人的性格問題、變法中所採取的措施與當時的社會現狀適應性不高、變法集團內部人員的態度分歧等問題,王安石變法最終於失敗告終。

一、王安石本人性格執拗導致變法失敗

王安石少時便聰慧異常,喜歡讀書,出自他手的文章論述極有見地,且能切中事實要害。

小時候到一家麵館吃麵,店家的師傅專門為他做了一碗麵,碗裡的面特別滿,幾乎要溢出來。

師傅告訴他若能一滴不漏地將面端走,便不受他的錢。

王安石靈機一動,想到一個辦法。他用筷子將面夾起,碗裡的湯便只剩下半碗了,他一滴不漏地端走了。在場的人都誇他聰慧異常。

少時的王安石聰慧,無論是人還是文章,到哪都能得到人們的讚許。

因此,造成了王安石在性格上比較固執己見,且較為執拗,聽不進不同的意見,一味地堅持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錯的卻也不悔改。

在變法推行期間,有些對變法有著意見分歧的官員上書神宗彈劾變法。

被王安石知道了,便將不同意變法的人貶逐出京,而同意自己變法的人則可以升官,與黨同伐異並無二致。

王安石好大喜功,所推行的變法措施不乏有些超前,與當時社會並不相適應的措施。

有些措施也因損害了百姓的利益,遭到了百姓們的強烈反對。

而對於百姓反對的聲音,王安石則對神宗說「民言不可畏」,意思就是百姓的言論不足畏懼,變法中不用參考百姓的聲音,將百姓的需求視若罔聞。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無論是統治階級的鞏固統治,還是變法政策的提出,還是變法政策的推行,都應當以民為本,將民生放在首位,推行有益於百姓、有益於民生的措施。

失去了民心,缺少了百姓的支持,變法則會變得步履維艱,阻力重重,實則註定了變法難以實施,以及最後結局的失敗。

熙寧九年,王安石看到了變法的難以推行,明白自身的政治抱負以及變法主張難以實施。

再加上其獨生子因病而死,王安石十分悲痛,從此一蹶不振,也對繼續實行變法失去了信心,便在失子又失意的狀況下,辭去了相位,從此不再參與國事。

由於兩次對西夏戰爭的失敗,王安石與神宗元豐八年憂憤而死。

二、王安石變法本身弊端導致變法失敗

王安石變法與當時的社會相脫節,變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與當時的社會狀況並不向適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的狀況對改革措施的制定,和之後改革的成效及成敗至關重要。而封建主義的政治制度也對改革有一定的影響。

北宋時期處於封建社會,其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王安石變法的經濟內容雖然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但是在小農經濟這一現實的經濟基礎上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而且北宋時期是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社會,封建主義下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下的權力機構的設置和權力的運行機制,也對變法中的經濟措施起到了一定的阻礙。

王安石變法措施中的市易法,由政府收購在一定時期不易銷售出去的貨物,待到此種貨物緊缺的時候,再將貨物賣出。

這一措施有利於穩定市場,穩定物價,也有利於保持貨物的供求穩定。但是,市易法的推行,極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人對商品的壟斷。

破壞了大商人的利益,激化了大商人與政府、與官員之間的矛盾,遭到了大商人及保守派的強烈反對。

方田均稅法要求重新丈量土地,並將土地由好至壞分為5個等級,將地主及農民手中所有的土地登記在冊,按照土地的好壞制定賦稅方式。

由於一些大地主手中存在著未上報的私藏土地,此項措施的推行,使得大地主手中的土地重新被記錄在冊。

繳納應有賦稅,損害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的激烈反對。

而且,丈量土地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步驟繁瑣,因此,方田均稅法僅僅在華北平原和關中盆地推行,此後不久便廢紙了。

保甲法要求反家裡有兩個以上男丁者,出一個男丁作為保丁,在農事時節進行農業生產,農閒時期需將保丁集中起來,統一管理、統一訓練,練習武藝。

由此一來,便可在農閒時期控制農民男丁。

而此政策的推行,反而更加劇了政府官員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廣大農民對保甲法所推行的保甲政策極為不滿,變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農民的支持。

王安石變法看似增加了財政收入,實則許多措施具有斂財的性質。

王安石變法中所推行的經濟措施,青苗法、均稅法、方田均稅法,都對繳納賦稅的政策做出了詳細的要求。

無論是對大地主階級,還是對當時排在社會底層的商人階級,亦或是對農民階級,都有交稅要求。

因而,將王安石變法將北宋時期的整個社會階層都當作了「取財」的對象,對他們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剝削。

王安石變法同時觸動了統治階層的北宋大官僚、大貴族階級的既得利益,變法派的政策實施遭到了保守派了反對。

因為變法也觸動了農民階級的利益,得不到農民階級的支持,因此,王安石變法的措施難以推行下去,最後一失敗告終。

三、變法集團的內部分歧導致變法失敗

王安石在推行變法的過程中,任用了呂惠卿、曾布、呂嘉問、蔡京、李定、鄧綰、薛向等個人品德存在瑕疵的人為改革的推行者,其中有些人更是被視為小人。

以王安石為代表的變法派只看重死的法制,以條條框框的規矩為主,而忽視了變法派人員的個人品德是否得到了世人的認可。

由此一來,本應是在政策的制定是否合理層面的討論,則變成了變法派的到的問題,偏離的變法的討論初衷。

特別是在與保守派爭論之時,相較於保守派的人員,變法派處在劣勢低位。

對於王安石所提出的變法措施,宋神宗與王安石也存在著諸多的意見分歧。

特別是在王安石二次拜相之後,宋神宗對於王安石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變化,而對於他所提出的變法措施的態度常常是「意頗厭之,多事不從」,並不極力推行王安石所提出的主張。

缺少了宋神宗這位最高統治者的支持,王安石想要推行自己的變法措施及變法主張,更是艱難了許多。

王安石變法不僅因為變法派集團的內部矛盾產生了阻力,還受到了保守派大臣的強留反對。歐陽修、韓琦、富弼、王彥博、司馬光、蘇軾等保守派大臣強烈反對變法。

這些經大臣歷了北宋仁宗時期慶曆新政的失敗,深知改革的利弊,對變法更為謹慎。

而且這些大臣都是來自仁宗朝的老臣,在朝中頗有威望,他們的反對,對於變法是否能夠繼續推行、應道怎樣推行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神宗去世後由其子趙煦繼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將王安石變法中除了科舉制度和教育方面的改革,其他的改革全部廢除。

王安石變法雖然是以失敗而告終,但是,王安石變法使得北宋時期的社會狀況得到了改變。

積弱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軍隊的戰鬥力有所提高,國力有所增強,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和社會安定。

結語:

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告訴我們,改革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立足當下,順應歷史潮流,更應兼顧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

同時,通過王安石的個人經歷,可見聽取不同意見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們應善於與人交流,善於聽取不同意見,而不可性格執拗、固執己見,發現自己的方式方法存在問題時應及時更正,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改變。

參考文獻:《宋史》《王安石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