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旅行攻略之奧地利:因斯布魯克文化厚重,各國聯姻小歷史

遊遊走走故事下酒 發佈 2022-12-09T17:14:25.538020+00:00

第一站是奧地利小城因斯布魯克,全程大約300公里。大巴一路向北,從海濱到內陸,從平原到丘陵,再到高山,地勢不斷抬高,車外的風景也逐漸起了變化,有了層次。

《歐洲旅行攻略》系列請‬移步微信公眾號「游遊走走 故事下酒」,謝謝!


告別水城威尼斯,告別亞里亞得海,我們向歐洲內陸前進。第一站是奧地利小城因(茵)斯布魯克,全程大約300公里。


大巴一路向北,從海濱到內陸,從平原到丘陵,再到高山,地勢不斷抬高,車外的風景也逐漸起了變化,有了層次。林木鬱鬱蔥蔥,一片片齊整的農田、草坪隨地勢起伏,而各種特色的歐式民居夾雜其間,依山依勢,錯落有致。


這不就是我印象中的瑞士風光嗎?


實際上,我們即將進入的奧地利,它的西面就是瑞士,南面的義大利和北面的德國都屬於中歐,有親戚關係的中歐國家。


後來我才知道,接下來的幾天我都會掉在這種美麗的田園山水畫裡,包括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瑞士的琉森,德國的巴伐利亞都是。


忍了很久,還是受不了風景的誘惑,幾次鼓起勇氣喊司機停車拍照。司機不緊不慢地回答說停車很不安全,無奈,我只好站在搖來晃去的大巴車內,隔著厚厚的玻璃搶拍窗外的風景,廢片無數。


後來也才知道,我在車上狂拍的照片數量遠超其他,我多麼想抓住那轉瞬即逝的美景。心裡發誓:就為這一路的山景田園,我也要重返歐洲。


偶有清晰一點的照片,也需要動刀子動剪子重新構圖,朋友們湊合看。記住照片不要放大,嚴重失焦。




先是一片金黃的稻田抓住了我的目光,遠山綿延,一座座民居散落,教堂的尖頂高高地聳立。


山體逶迤上行,逐漸抬高,最後衝破綠植的挽留與圍困,拔地而起成為絕壁,高聳偉岸。


雲霧被山的力量與雄壯吸引,俏俏柔柔披著白紗而來,纏繞著山尖極盡風情,或濃或淡,或遮或掩,書寫著雲與山的噯昧故事。





威尼斯的海拔只有1-2米,城內水道甚至是負海拔,而此時的地勢越來越高,向500米以上攀登,山頂雲霧也越來越多。


雲霧是山的戀人,與山體纏綿依戀。


在一起,才有美麗。



遠處的山體各種變化,絕壁聳立,

而近處因海拔較低,綠意盎然。


山腳下,半山腰,甚至山頂上,或數家或獨棟,沿山勢高低分布,房前屋後要麼農田要麼草坪,無不井然有序。農田草坪周圍環繞著密密的林木,林的深綠,禾的淺綠,民居的白紅黃,組成一幅幅山景田園畫。






幾乎每座村莊都有尖頂教堂,城鎮更多。或者立於村中心,或者立於附近山頂,高高聳立,成為風景畫中的亮點。


歐洲人有信仰,有信仰往往才會有大愛。





看到這個場景時,我馬上意識到:阿爾卑斯就快到了。這不就是我想像中的瑞士場景,阿爾卑斯的場景嗎?


和西藏比,阿爾卑斯海拔並不高,只有3000米,而民居海拔已近1000米,於是,雪山與民居,與綠野可以相攜入框。在我心中,這是阿爾卑斯特有的組合。


西藏高原海拔太高,雪山之顛難有綠色植被,冰峰與林木很難同框入境。



如此美麗的田園世界,怪不得茜茜公主貴為皇后仍然不肯放棄自由,在不得不承擔國事的同時,仍然堅持行走,在旅行中放飛自我,直至暴死於旅行途中。


提前看一眼阿爾卑斯雪朗峰的照片,冰峰與綠野並不遙遠。


進入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到了。


因斯布魯克,直譯是「因河上的橋」,因瀕臨因河而得名。阿爾卑斯的冰峰化成雪水在茵河裡奔流,帶走了暑熱,也帶來了山間清新的空氣,小城氣候宜人,是遠近聞名的避暑勝地。


因斯布魯克是奧地利第五大城市,坐落在阿爾卑斯的山谷之中,南面約30公里就是重要的布倫納山口,有重要的戰略位置,算是中歐的十字路口。


因斯布魯克始建於1239年,歷史上有200多年都是皇室居住地,並因此成為歐洲藝術和文化中心。現在,它是奧地利蒂羅爾州的首府。


在歐洲,不破壞歷史文化風貌是不成文的規矩,這是「現代文明」最底線的要求吧。


幾百年過去,因斯布魯克仍然保持著中世紀城市的容貌,狹窄的小街上,哥德式風格的樓房,巴洛克式的大門,文藝復興式的連拱廊鱗次櫛比,街頭漫步,厚重的歷史感油然而生。


這座小小的山城曾經於1964年、1976年兩次舉辦冬季奧運會,載入了世界體育史冊。


因斯布魯克最有名的歷史文化街是瑪利亞·特蕾西亞大街,以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雷西亞名字命名,也是最繁華的街道。這裡滿是裝飾精美的古典建築,著名的黃金屋頂、宮廷城堡、宮廷教堂和凱旋門都在這條大街上,大街中段矗立的安娜柱尤其引人注目,街道盡頭可以遙遙看見海拔2300多米的群山。


這條街就是歐洲著名的「丈母娘大街」。


特蕾西亞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的長女,1740年皇帝去逝時無男性後嗣,於是開創先例將女兒特蕾西亞確定為哈布斯堡王朝的繼承人。此時,特蕾西亞年僅23歲,就成了哈布斯堡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女皇,同時也是匈牙利的女王和奧地利的大公。


特蕾西婭一生很能生育,育有16個孩子,其中兩個成為奧地利的皇帝,多個女兒嫁到歐洲各國成為王后,她的孫子甚至打敗了拿破崙。


特蕾西婭40年的執政時間,創造了一個開明的帝國盛世,為奧地利歷史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有必要說說奧地利的歷史,也順便說說歐洲格局。


在如今的歐洲,奧地利似乎並沒有太多的存在感。面積只有8.4萬平方公里,人口不足900萬,身居內陸,飛機超不過100架,坦克超不過50輛,幾乎可以被忽視掉了。


可事實上,奧地利曾經長期位列歐陸豪強,制霸一方,其影響力完全不輸現在的歐洲三駕馬車。


奧地利的歷史可以用三句話簡單表述:


一,用下半身征服世界,成為強大的日不落帝國。


公元9世紀,從法蘭克帝國分家出來的東法蘭克王國統治著德意志地區,到12世紀,德國腓特烈一世成立了奧地利公國,哈布斯堡家族成為這片土地的新主人,奧地利自此開啟了長達600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時代,實力快速攀升,尤其到了16世紀查理五世時代,統治著西班牙、義大利、德意志等廣大地區,是歐洲領土最多的君主。


查理五世曾經驕傲地說:奧地利的領土上,太陽永遠不會落下!他的帝國也因此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但是,查理五世的領土並不是戰場征伐的結果。哈布斯堡家族是歐洲著名的皇室家族,擅長聯姻,所以歷史學家稱之為「用下半身征服世界」。


查理五世的父親是統治尼德蘭地區的勃艮第公爵,外公是西班牙國王,爺爺是神聖羅馬皇帝。好巧不巧,查理五世是這些大佬們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得天獨厚的血脈使他出道即巔峰,歐洲絕對的王者,可以拳打法蘭西,腳踢奧斯曼,整個歐洲都要匍匐在他的腳下。


17世紀,法國強勢崛起,拿破崙橫行歐洲時也只有奧地利可以和他掰掰手腕。拿破崙失敗後,奧地利成功接盤,大半個歐洲依然受其節制。


不過,此時的哈布斯堡家族其實已是外強中乾,昔日的小弟普魯士已經強勢崛起,後來擊敗奧地利獲得了德意志的主導地位。匈牙利也趁機謀求獨立,在茜茜公主協助下,奧地利改組,由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共同主導,這就是「奧匈帝國」。


雖然英雄未路,但奧匈帝國依舊是歐陸豪強,與英、法、普、俄並稱為歐洲五大列強。八國聯軍侵華,奧匈帝國就是其中重要一員。


看出來了吧?一部奧地利史,其實就是半部歐洲史。


二、江河日下,落入塵埃。


奧地利徹底沒落是因為「一戰」失敗,哈布斯堡家族遭到驅逐,奧匈帝國被解體,分為奧地利、匈牙利及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奧地利淪落成一個歐陸小國,命運被他人主宰,「二戰」期間又被德國吞併,戰後作為「戰敗國」又長期被盟軍占領,直到1955年各國駐軍撤走。


內陸小國,人少地盤小,沒有出海口,奧地利在歐洲再也沒有存在感了。


三、保持中立,埋頭民生,與世無爭。


落魄成中歐小國,毫無實力,比如2021年GDP僅僅只是其德國兄弟的九分之一。100架飛機,50輛坦克,軍艦一艘沒有(沒有出海口),無力外戰,內保亦難,歷史榮光不再。


於是,聰明的奧地利宣布永久中立,埋頭發展經濟,對國際紛爭不聞不問,即便當下歐洲各國矛頭指向東方,連瑞士都砸了中立招牌,奧地利人還依舊堅持著中立原則。


埋頭苦幹換來的是高度發達,百姓生活水平世界少有,2021年人均GDP高達5.3萬美元,超過了英法德這些傳統列強。


因為中立,奧地利也得到了國際組織的青睞,首都維也納繼紐約和日內瓦之後成為第三個聯合國城市,石油輸出國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將總部放在這裡。


當下的奧地利,過的是悶聲發財、與世無爭的生活。高明,睿智!


提到了聯姻。


以我看,歐洲歷史簡單講,其實就是幾個大家族的歷史,他們就是幾家人,國際關係就是「皇室結親」,保持血緣不亂是皇親基本要求,所以近親結婚相當普遍,所以血友病曾經被稱為「皇室病」,比如茜茜公主嫁的就是她表哥。二戰《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永遠不許和奧地利合併,因為他們本就是一家人,聯合起來世界並不安定。


也許因為相對穩定,歐洲也才得以較好地留存了自己的文明。你只要在歐洲一路走來,會發現歐洲到處都是歷史。


站在人類文明史的角度,當歐洲人駕船出海,遠行世界時,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大部分地區(除了埃及、兩河流域與東亞等地區)還是刀耕火種,還是原始民族聚集地,還遠沒有走進文明時代。


上帝,還是偏愛歐洲的。


在因斯布魯克,我的主要任務就是在「丈母娘大街」上散步,感受這座中世紀古城的氣息。


黃金屋頂是古城標誌性的建築,1500年本是一座王宮,皇帝新婚那年,把破舊的挑樓改建成有哥德式穹隆的觀賞陽台,方便和皇后一起與民眾見面,又便于欣賞廣場上的比賽和表演。


陽台上裝飾著華麗的金色屋頂,共使用了2657塊鍍金的銅瓦。牆面及陽台雕樑畫棟,非常考究。



聖雅可布大教堂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築,懸掛著克拉納赫的畫作《聖母瑪利亞施捨》,塔樓懸掛著因斯布魯克的和平組鍾。


安娜柱是山城的象徵,1706年為紀念巴伐利亞軍隊撤離而建造。建成日7月26日正好是安娜命名日,因此得名。


安娜柱是一根大理石柱,柱頭採用古希臘科林特式風格,頂上是聖母瑪利亞像,她神色凝重地眺望著遠方的雪山。基座上有蒂羅爾的保護神和其他聖人的雕像。


施華洛世奇在丈母娘大街上建起了自己的總部,時間是1995年。夢幻般的水晶世界,可以欣賞到水晶獨特的韻味。


古老的街道上,市民閒坐,閒聊,生活怡然自得。


我想,國家所謂的「富強」,不就是民生嗎?不就是讓老百姓幸福地生活嗎?至少不折騰!其他東西真的有那麼重要?


奧地利人的睿智,可以為各國參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