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完一戰:一場帝國主義國家爭奪世界霸權的非正義戰爭

微談史觀 發佈 2022-12-09T18:09:01.259526+00:00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瓜分世界和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非正義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瓜分世界和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非正義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這場戰役一共歷時4年,波及到了全世界33個國家和地區,將15億人捲入戰爭,投入兵力高達7000多萬人。最終,戰爭造成了3000多萬人的傷亡(包括1000多萬人死亡和2000多萬人受傷),經濟損失高達2700多億美元。

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帶來一定的積極意義。它使得帝國主義國家的力量遭到了沉重的打擊,促使了戰後無產階級運動和亞非拉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得到了蓬勃發展。

今天,我就帶領大家來全面了解一下一戰的全過程。

一.醞釀

要想探究一戰的起源,就要追溯到1870年的普法戰爭。

1870年,普魯士宰相俾斯麥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陸霸權,開始不斷挑釁法國,最終爆發了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中,法軍被普魯士軍隊打得節節敗退。尤其是色當戰役,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兵敗被俘。隨後,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直抵巴黎郊外。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正式稱帝,建立了德意志帝國。至此,德國統一。

5月10日,法國被迫向德國求和,與德國在法蘭克福簽訂了和約,向德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等大片土地,並向德國支付巨額賠款。至此,普法戰爭宣告結束。

普法戰爭是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戰爭。這場戰爭,深刻地改變了歐洲大陸的霸權格局。普魯士王國通過這場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並成為了歐洲大陸的新霸主。而歐洲大陸的傳統霸主法國的霸權地位遭到了重創。

普法戰爭以後,德國為了防止法國霸權捲土重來,並防止法國與其他歐洲大國結盟來對抗德國,開始推行孤立法國的外交政策。並且,德國藉助統一的優勢以及強大的國力,開始了加快對外擴張的步伐,奪取了一個又一個殖民地,嚴重損害了英國、法國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利益。

與此同時,法國也在不斷尋找機會報復德國,奪回歐洲大陸的霸權。於是,法國開始積極尋找盟友,不斷調整與英國、俄國等歐洲大國的關係,來共同對抗德國。

也就在這個時候,俄國和奧匈帝國都在向巴爾幹半島擴張,至此,兩國因為爭奪巴爾幹半島而摩擦不斷。而法國和義大利也因為爭奪突尼西亞而衝突不斷。

由於上述的這些問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逐漸形成了三大主要矛盾,分別是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奧矛盾。於是,這些帝國主義國家都為了自己的利益,開始不斷拉攏其他國家,並最終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同盟國和協約國。

1879年,在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國和奧匈帝國簽訂了具有反俄性質的「同盟條約」。後來,義大利與法國爭奪突尼西亞失敗,於是,俾斯麥開始大力拉攏義大利。1882年,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正式簽訂「同盟條約」。至此,以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

為了對抗三國同盟,1892年,法國和俄國達成了軍事協議,開始結盟。這標誌著歐洲開始出現兩個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這個時候,英國和德國因為殖民地的問題,矛盾迅速激化。而且,德國的迅速崛起,其工業實力已經趕上並超過了英國,其海軍力量也在不斷擴大,嚴重威脅著英國的海上霸主和工業霸主的地位。隨後,英德矛盾逐漸成為了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

一向奉行「光榮獨立」政策的英國明白:僅僅憑藉自己的力量已經不能與德國對抗。於是,英國不得不調整外交政策,開始尋找盟友。

1904年,英法協約正式建立;1907年,英俄協約正式建立。至此,歐洲的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隨著兩大軍事集團的最終形成,歐洲帝國主義之間摩擦與衝突不斷發生。至此,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二.爆發階段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爆發階段、決戰階段、反攻階段。爆發階段是1914年;決戰階段是1915年到1916年,也是一戰的關鍵階段;反攻階段是1917年到1918年。

這一部分,我們先來講述一戰的爆發階段。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巴爾幹半島塞拉耶佛視察的時候,被塞爾維亞人普林西普槍殺。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塞拉耶佛事件。後來,塞拉耶佛事件成為了一戰的導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正式對塞爾維亞宣戰。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7月30日,俄國宣布全國總動員,支持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以支持奧匈帝國為藉口,正式對俄國宣戰;8月3日,德國正式對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對比利時宣戰,而英國以支持比利時為藉口,正式對德國宣戰;8月5日,奧匈帝國正式對俄國宣戰。而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盟友義大利見風使舵,保持中立。

隨後,一戰逐漸形成了三個主要戰線:分別是西線、東線、南線。在西線,英國、法國聯合,對戰德國;在東線,德國、奧匈帝國聯合,對戰俄國;在南線,奧匈帝國對戰塞爾維亞和俄國。但是,這三個主要戰線,以西線和東線為主要戰場,其中,西線決定著戰爭的走向。於是,我們可以對南線忽略不計,重點介紹西線和東線。

在西線,德軍從8月初就開始按照施里芬計劃,大舉向西進攻,結果,遭到了英國、法國、比利時三國聯軍的抵抗。

1914年9月5日到12日,馬恩河戰役爆發,法國將軍霞飛指揮聯軍,打敗了德國元帥小毛奇,使得德軍退到埃納河地區。這場戰役,德軍一共投入50萬兵力,聯軍一共投入108萬兵力。最終,聯軍以損失26萬人為代價,消滅了德軍25萬人。馬恩河戰役,標誌著德國在一戰初期奉行的「施里芬計劃」徹底破產。也標誌著德國在西線速戰速決的計劃宣告破產,從此,德國開始陷入了兩線作戰的泥潭之中。

隨後,英法聯軍憑藉著馬恩河戰役的勝利,打算進一步擴大戰果。於是,英法聯軍向退守到埃納河的德軍發動猛攻,至此,9月15日到18日,埃納河戰役爆發。結果,英法聯軍被德軍打得大敗。這場戰役,德軍投入了48萬人,英法聯軍投入了85萬人,最終,德軍以損失16萬人為代價,消滅了英法聯軍34萬人(包括英軍16萬人和法軍18萬人)。埃納河戰役後,雙方開始由運動戰狀態轉向陣地戰狀態。

9月17日到10月19日,「奔向大海」戰役爆發,雙方都想著迂迴包抄,消滅對方,卻都沒有成功。10月19日到11月22日,第一次伊普爾戰役爆發,雙方互有損傷,不分勝負。至此,雙方逐漸在瑞士到加來海峽一帶形成了一條戰線,全面進入陣地戰狀態,最後陷入了僵持之中。

在東線,1914年8月16日,俄軍組織了第一集團軍和第二集團軍攻入了東普魯士,結果,遭到了德軍的吊打。

8月17日到9月2日,坦能堡戰役爆發,德軍大敗俄軍,幾乎將俄軍第二集團軍打得全軍覆沒。這場戰役,德軍投入了15萬兵力,俄軍投入了28萬兵力。最終,德軍以損失2萬人為代價,消滅了13萬俄軍,並俘虜了14萬俄軍,俄軍統帥薩姆索諾夫兵敗自殺。

與此同時,8月17日到9月15日,馬祖里湖戰役爆發,德軍第8集團軍大敗俄軍西北方面軍,以損失1萬人為代價,消滅和俘虜了10多萬俄軍。

雖然,俄軍在東線不斷遭遇慘敗,卻成功地分散了德軍的兵力,間接性地支援了西線的戰事。

值得一提的是,1914年8月23日,日本以1902年與英國簽訂的「英日同盟」為藉口,正式對德國宣戰,並迅速出兵中國山東。

此後,一戰開始進入到了決戰階段。

三.決戰階段

一戰的決戰階段是從1915年到1916年,是一戰的最關鍵階段,決定著同盟國和協約國最後的勝負。

經過1914年的一系列戰役以後,協約國一舉粉碎了德軍的進攻和鋒芒,但是,協約國又無法快速取得戰爭的勝利。於是,戰爭開始陷入僵持之中。至此,雙方開始進入到決戰階段。

1915年4月26日,原先保持中立的義大利,在看清了局勢,以及協約國承諾的領土補償以後,與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正式加入協約國陣營。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正式對奧匈帝國宣戰,並宣布與德國斷交。1916年8月28日,義大利正式對德國宣戰。

在西線,1916年2月21日到12月19日,凡爾登戰役爆發。最開始,德軍猛攻法國凡爾登要塞,並一度突破了法軍防線。後來,貝當元帥臨危受命,指揮法軍繼續與德軍作戰。在貝當的指揮下,法軍成功擋住了德軍的進攻,並逐漸占據了上風。10月21年,法軍開始全面反攻,並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收復了所有失地。凡爾登戰役,法軍投入了114萬人,德軍投入了125萬人,最終,法軍以傷亡54萬人為代價,造成了德軍43萬人傷亡。這場戰役歷時10個月,戰鬥過程十分慘烈,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1916年6月24日到11月18日,索姆河戰役爆發。索姆河戰役是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戰役的法軍壓力而對德國發動的戰役。索姆河戰役,英軍傷亡了42萬人,法軍傷亡了20萬人,德軍傷亡了63萬。這場戰役歷時5個月,戰鬥過程異常慘烈,因此,索姆河戰役又被稱為「索姆河地獄」。並且,英軍在這場戰役之中還運用了新式武器坦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作戰。

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嚴重削弱了德軍的軍事力量,給予德軍在西線的進攻能力以毀滅性打擊,此後,協約國牢牢掌控了西線戰爭的主動權。因此,「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成為了西線戰爭的轉折點。

與此同時,1916年5月31日到6月1日,日德蘭海戰爆發。英國海軍和德國海軍在丹麥日德蘭半島附近進行了一場海軍的巔峰對決。最終,德國海軍取得了戰術性勝利,英國海軍取得了戰略性勝利。此後,英國海軍牢牢掌控著制海權。

值得一提的是,日德蘭海戰宣告了以戰列艦為海軍主力艦的時代徹底結束。此後,戰列艦開始退出了海軍主力艦的舞台。

在東線,1916年6月4日到9月20日,俄軍發動了被稱為「布魯西洛夫突破」的夏季攻勢,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給予同盟國以沉重打擊。這場戰役,俄軍以傷亡和被俘了50萬人為代價,造成了德軍傷亡35萬人、奧匈帝國傷亡和被俘110萬人。這場戰役是俄軍在一戰期間取得的最大的一場軍事勝利。

經過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俄軍夏季攻勢等一系列的戰役以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軍事力量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進入到反攻階段。

四.反攻階段

反攻階段是從1917年到1918年,這一階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階段。

經過1916年的一系列戰役以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遭受到了毀滅性打擊,開始全面衰落。但是,以英國、法國為首的協約國也由於損失慘重,無法進一步擴大戰果,因此,雙方繼續陷入僵持。

1917年4月6日,美國以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政策為藉口,正式對德國宣戰。

當時,美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且,美國是在雙方都精疲力竭的狀態下才參戰的。因此,美國參戰大大增加了協約國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並徹底打破了同盟國和協約國的僵持狀態,加速了同盟國的滅亡。與此同時,協約國陣營已經增加到了27個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1917年8月14日,中國北洋政府正式對德國宣戰,並以「以工代戰」的方式,派出十幾萬勞工前往歐洲戰場,對同盟國作戰。

與此同時,1917年7月,俄軍在東線發動了「克倫斯基攻勢」,結果被德軍打得大敗,損失了將近10萬人,俄軍被徹底打垮。

不久,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俄國。1918年3月3日,蘇維埃俄國與同盟國簽訂了《布列斯特條約》,至此,新生的蘇維埃俄國正式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標誌著東線戰事基本上結束。

1918年1月8日,美國總統威爾遜向德國宣布:要求德國接受「十四點和平原則」,才能和談。

從3月到5月,德軍在西線向協約國發動大舉進攻,並一度打到了距離法國首都巴黎只有60公里的地方。結果,德軍在第二次馬恩河戰役再一次慘遭潰敗。

7月15日到8月6日,第二次馬恩河戰役爆發,德軍在魯登道夫將軍的指揮下,向協約國發動了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結果,被協約國打得大敗,並撤回了戰前地區。這場戰役,英軍損失了1.3萬人,美軍損失了1.2萬人,法軍損失了9.5萬人,德軍損失了16.8萬人。第二次馬恩河戰役,標誌著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敗局已定。此後,協約國開始對德國開始發動全面反攻。

8月8日,協約國軍隊在法國元帥福煦的指揮下,向德軍發動全面反攻。很快,協約國軍隊就把德軍從法國和比利時境內驅逐出去,德軍主力已經開始瓦解。9月29日,保加利亞正式宣布投降;10月31日,奧斯曼帝國正式宣布投降;11月3日,德國的「搭檔」奧匈帝國正式宣布投降。至此,同盟國的潰敗已經不可挽回了。

此時,德國國內危機不斷,經濟和工業崩潰,社會動盪不安。11月4日,基爾水兵起義爆發,成立了蘇維埃,吹響了德國十一月革命的號角。11月9日,柏林的工人和士兵進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至此,德國十一月革命被推向高潮。德皇威廉二世由於內憂外患,被迫宣布退位。11月10日,德皇威廉二世逃亡荷蘭。

1918年11月11日,德國代表在法國貢比涅森林雷道車站的福煦車廂里,簽訂了《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正式宣布投降。

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