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廢棄核掩體內,這群沒有食物的螞蟻,靠著同類相食活了20多年

5樓的男人 發佈 2022-12-09T20:28:54.076472+00:00

在上世紀美蘇冷戰的背景下,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核打擊,當時兩國都建立了許多核掩體,其目的是在遭受核打擊後,作為一個臨時的庇護所。

在上世紀美蘇冷戰的背景下,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核打擊,當時兩國都建立了許多核掩體,其目的是在遭受核打擊後,作為一個臨時的庇護所。

由於核掩體的特殊性,不僅修建堅固,除去通風孔外,密封性也極好,為了避免核彈衝擊波,掩體大多數修建在地底下。

在蘇聯解體後,冷戰也隨之結束,核打擊的威脅也隨之解除,曾經建立的那些核掩體也失去作用,紛紛被遺棄。這就意味著核掩體大門被關閉後,其內部將形成一個獨立並且封閉的世界。

核掩體內特殊的生命

2013年,波蘭生物學家沃依切赫·奇諾夫斯基(Wnjciech Czechowski),出於好奇想前往波蘭西部一個廢棄的核掩體,查看是否有生命的存在,如果有的話,在與世隔絕20多年後,這些生命會進化成什麼樣子?

本來這位生物學家也沒有特別期待,因為在廢棄的核掩體內,除了通風口流入的空氣,黑暗濕潤的環境,沒有食物來源,除了細菌病毒外,稍大點的生命很難在裡面生存。

但是當生物學家進入到核掩體內部後,卻給他帶來了意外的驚喜。到達核掩體深處後,映入眼帘的是一個60多厘米高的巢穴,裡面生存著一群特殊的生命——螞蟻,通過對巢穴的規模判斷,裡面的螞蟻數量至少有10萬多隻。


經過研究,發現這個巢穴中的螞蟻屬於木蟻,這種螞蟻在歐洲比較常見,之所以叫木蟻,是因為其一般生存在森林之中,在地面上或者是樹中建造巢穴,其食物來源是以樹上的蚜蟲,以及其他昆蟲為主。

如果是在地面上,建造60多厘米的巢穴很容易,獲取食物也非常方便,但是一個沒有食物,被封閉核掩體20多年的螞蟻群,是如何生存下來的呢?在生存下來後,它們又是如何擴充到如此龐大的規模的呢?


螞蟻的來源

可以肯定的是,在核設施被廢棄之前,是並沒有螞蟻的,或者說沒有如此之多的螞蟻,那麼這群的螞蟻來源,是生物學家首要的問題。

在對螞蟻巢穴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其巢穴建立的位置,正好處於一個通風管道的整下方。

順著通風管道,生物學家終於弄清楚了,這群螞蟻的來源。

這根通風鐵管長度共有5米,一端連接核掩體,一端連接核掩體正上方的森林地面上,由於年代太久遠了,日曬雨淋下,地面一端的蓋子被腐蝕出漏洞,當螞蟻經過時就會掉落下來。


而對於螞蟻來說,在掉下來後,就是一趟單程的旅途,由於核掩體的特殊性,即便他們可以爬到2.3高度的牆面上,也無法通過掩體頂部爬到通風管道的入口返回地面。

在螞蟻掉下來後,它們就自然的聚集到一起,想辦法自救,企圖通過堆砌巢穴,達到通道的入口的高度,然後逃脫這裡,經過20多年時間的累積,在生物學家發現它們的時候,巢穴的高度已經達到60多厘米。

如果不是生物學家發現了它們,那麼它們這種行為還會持續下去,螞蟻的來源弄清楚了,那麼它們是如何維持如此大的群體,解決食物問題生存下來的呢?


一個奇怪的現象

在生物學家對這群螞蟻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這群螞蟻全部是工蟻,並不是一個完整的螞蟻群。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螞蟻群,會有四種不同類型的螞蟻構成。其分別是:蟻后、雄蟻、工蟻和兵蟻。

不同類型的螞蟻,在蟻群中承擔不同的責任,它們相互合作,發揮整個團體力量,致使整個蟻群愈加龐大。

螞蟻群與牛群和鹿群等不同,鹿群等群體只是一個個單獨的個體,恰巧碰到一起,然後聚集在一起,彼此相互間沒有合作,互不干擾,當有外敵的時候,它們會四散而逃。


而螞蟻不同,其更像人類,屬於社會性生物,蟻群有不同著的社會分工,蟻后和雄蟻負者繁殖後代,其餘螞蟻沒有則是放棄生殖權利,在整個群體中完成社會分工。

當有外敵入侵的時候,身材高達的兵蟻會衝鋒在前,而平時的食物來源,以及築巢等體力勞動,全部由工蟻完成,雖然工蟻個頭最少,確是整個群體中數量最多的群體,它們一生都沒有繁殖的權利,其忙碌一生,只是為了別人的後代,服務於整個群體。


所以從核掩體內整個蟻群的結構來看,在沒有蟻后繁殖的情況下,核掩體內的螞蟻,幾乎可以肯定都是從地面上掉落下來的。

在經過長久累積,加上工蟻的壽命也有數年時間,在核掩體內,處於一個相對恆溫的環境,壽命也有所延長。最終達到10萬隻的數量,即便沒有蟻后和其他種類螞蟻的存在,這群工蟻也形成了獨特的社會形式。

它們或許來自不同的蟻群,以前或許為了食物還有所爭鬥,但是在被困後,全部拋開成見,重新聚集在一起,組建成一個新的群體,不僅存活了下來,20多年間,也在努力不間斷的逃離核掩體。


殘酷的生存之道

在弄清楚這群螞蟻的來源,以及數量等問題後,擺在這群螞蟻眼前的還有一個現實但卻殘酷的問題,蟻群在黑暗封閉的核掩體中20多年,沒有任何食物來源,它們是如何生存下來的呢?

最終經過細緻的研究,終於弄清楚其中的原因

科學家在這群螞蟻巢穴的不遠處,發現一堆已經死去的螞蟻,在把這堆螞蟻帶回去用儀器研究發現,這些死去螞蟻身上都有咬痕。

而相對柔軟的腹部全部被咬破,內部組織全部都不見,只剩下一層空殼,那麼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擺在科學家們的面前,這群螞蟻在這20多年裡,就靠著同類相食而存活了下來。


可以肯定的是,掉下來的螞蟻數量遠遠不止這些,它們可能來自不同的螞蟻群,但是有著共同的身份標籤,全部都是外出覓食的工蟻。

這些外出覓食的工蟻不斷掉落下來,同時也會不斷有螞蟻死去,而這些死去的螞蟻,就成為後來者的食物,形成一個殘酷的循環,靠著同類相食,它們在黑暗潮濕的核掩體中,度過了20多年時間。

在對這群特殊的蟻群研究完畢後,科學家們最終用木板,從地面到通風管道間,搭建了一座橋樑,實現了這群螞蟻20多年努力,但卻沒有完成的工程。當第二年科學家再去看望它們的時候,已經人去樓空,它們通過搭建起來的橋樑,回到各自的蟻群之中。


結語:

有科學曾建議,螞蟻不能看成單獨的生物,而整個蟻群才能看成是一個大型的生物,而每一隻螞蟻個體,只是這個大型生物的一部分。

但是波蘭核掩體中的蟻群,卻顛覆了生物學家的常識,那就是由單個工蟻組成的群體,其意義又在哪裡呢?

也許有人會覺得螞蟻靠同類相食的生存方式非常殘忍,遙想50多年前,發生在南美的那場空難,墜落在安第斯山脈上的45個人,最終28個人也是靠同樣的方式存活了下來,在那種環境下,誰又會去苛求他們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