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足球小將的日本留學感悟:重視青訓培養,堅持百年夢想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2-12-09T20:35:31.998976+00:00

早前,日本隊爆冷掀翻德國戰車,對陣西班牙鬥牛士時,3分鐘內攻入兩球逆轉,以「死亡小組」頭名出線,晉級16強,最終在八分之一決賽的點球大戰中不敵上屆亞軍克羅埃西亞。

卡達世界盃激戰正酣。早前,日本隊爆冷掀翻德國戰車,對陣西班牙鬥牛士時,3分鐘內攻入兩球逆轉,以「死亡小組」頭名出線,晉級16強,最終在八分之一決賽的點球大戰中不敵上屆亞軍克羅埃西亞。雖然依然無法翻越八強這座大山,但連續兩屆世界盃闖進16強的戰績,足以開啟日本足球的全新篇章。

日本足球,是如何變強的?1988年,前著名國腳趙達裕東渡日本,效力於三菱重工足球俱樂部,1991年開始在日本高中聯賽執教,1999年在廣州創辦了億達足球俱樂部,傳授日本先進青訓經驗,並在2010年幫助兩名小將免費前往日本千葉國際高中一邊讀書一邊踢球。2015年,億達足球俱樂部學員張錦梁也自費到這所學校就讀。

「日本很多學校都有足球隊,每周多則舉行三四場比賽。」12月7日,張錦梁告訴南都、N視頻,日本足球的「百年夢想」是奪得世界盃冠軍,這個夢想在日本家喻戶曉,無論是俱樂部還是學校,都在為實現這個夢想去努力。

張錦梁(第二排左三)在日本千葉國際高中足球隊。

留學日本

億達足球俱樂部坐落於廣州南沙,其創始人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國腳趙達裕。

1982年,趙達裕入選國家隊,代表國足參加過29場國際足球比賽,攻入19球,1984年隨中國隊奪得亞洲杯亞軍。1988年,趙達裕在中國足協的推薦下東渡日本,效力於三菱重工足球俱樂部。1991年退役後,他開始在日本高中聯賽中執教。

「在他當球員的那個年代,中國足球比日本足球要強很多。」2015年,趙達裕因病辭世後,劉女士接過了丈夫的足球事業。12月7日,她告訴南都記者,趙達裕在日本執教期間,目睹了日本足球的崛起,更加意識到足球青訓的重要性。1998年,趙達裕選擇放棄在日本優越穩定的工作,毅然回到中國,「足球要從娃娃抓起,他希望把在日本學到的青訓經驗帶回祖國,培養更多優秀足球人才輸送到職業足球俱樂部」。

趙達裕。

第二年,趙達裕就創辦了廣州億達足球俱樂部,憑藉著在國足時候的名氣,他很快招收到了一批學生。早上,孩子們在學校上文化課,中午俱樂部派出巴士將他們接回俱樂部吃飯,下午便開始訓練。

在俱樂部,孩子們除了能夠鍛鍊球技外,還有機會看到更廣闊的足球天地。

2010年4月,還在讀高二的魏景星和高一的胡煒倫,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旅程。「我們不是不可能有好球員,但是如何培養、如何尊重好球員,我們的經驗並不多。」趙達裕曾這樣說道。那一年,一家日本私人俱樂部的社長在春節前來看比賽,發現魏景星和胡煒倫踢球很有特點,於是將他們推薦給日本千葉國際高中。

當時不過17歲的魏景星,曾隨億達足球俱樂部參加珠三角地區頗有影響力的珠超聯賽。2009年賽季,他打進了29個球,排在射手榜第四位。1995年出生的胡煒倫,曾創下珠超聯賽最年輕進球球員的紀錄。

在日本千葉國際高中,魏景星和胡煒倫的留學費用由日方負責,他們可以一邊念書一邊在校隊踢球。當時的千葉國際高中,學生總數不到900人,但校足球隊就有100人左右。

艱難磨合

到了新學校的第二天,胡煒倫和魏景星就遇到了難題。那時候的網絡遠沒有現在發達,當地的文化背景如何、足球訓練怎樣開展?兩名少年所知甚少。雖然一到日本,他們就擁有了一名日語老師,但學校、球隊並不會關注他們的日語是否熟練。「因為不懂日語,一開始我們只能靠寫漢字和其他同學交流,但是千葉國際高中的校長堅持讓我們跟其他同學一起上課。他告訴我們,聽得多了慢慢就會懂了。」

魏景星和胡煒倫都住在學生宿舍,面積大約15平方米。剛入校的第一周,他倆聽不懂教練的戰術安排,只能看著隊友「照貓畫虎」,不過兩個人還是比較自信,「雖然語言不通,但足球是相通的」。

與魏景星和胡煒倫不同的是,同樣來自廣州億達足球俱樂部的張錦梁在2015年選擇自費前往日本千葉國際高中就讀,一年的學費、生活費等開銷需要約20萬元。「一開始我媽很反對,因為我那時才15歲,她擔心去日本後沒人照顧我,但我對那邊的足球環境很嚮往,堅持要去,她最後還是同意了。」

12月7日,張錦梁向南都記者回憶,雖然提前學習了日語,但很多足球專業術語還是聽不懂,「有一次教練說造越位,隊員們都按照指示往前沖,只有我聽不懂落在了後面」。

高一轉學時,他加入了學校實力最強的一隊,但因為語言不通導致和球隊配合不夠默契,在高二被降至了二隊,直到高三完全適應後才重回一隊。

在千葉國際高中,他們每天7點起床,一直上課到中午,花半個小時吃完飯後,繼續上課直到下午3點半。足球訓練一般在下午4點開始,每天訓練一個小時。為了不掉隊,他們經常在訓練結束或早上起床後加練。

在日本,很多學校都有足球隊。剛到日本幾天後,胡煒倫就參加了和附近一所國際高中的比賽。

「千葉國際高中派出了50個人,高一到高三的學生都有,同年級互相比拼,從早上一直踢到下午,每個人都有出場的機會。」胡煒倫說,這類比賽每周都會舉行,多則一周三四場。

在日本學習期間,魏景星隨校隊參加了一年一度的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千葉縣預選賽。在預選賽中,兩次出場的他貢獻了一次頭球助攻,幫助學校以一球之差戰勝對手。那屆比賽,校隊最終拿到千葉縣預選賽第二的成績,這也是當時學校的歷史最佳戰績。

百年夢想

在日本,張錦梁驚訝地發現,即使是高三學生,課業壓力也不會過重,作業基本在課間就完成了,下午3點半放學後還有充足的時間去踢球。

每年的高中足球錦標賽,首先在每個縣的高中之間決出勝者,球員們將進入全國賽視作高中階段的至高榮譽,競爭非常激烈。「你能從他們身上看到對足球的純粹熱愛和不服輸的拼勁。」張錦梁說。

他就讀高三時,千葉國際高中進入了千葉縣預選賽半決賽,前一年他們是第三名,這次大家都很想闖進決賽。「在千葉縣有兩支球隊實力很強,每年的冠軍基本都是在他們之間產生。千葉國際高中的球員們很勇敢地去爭取,雖然最終失敗了,很多高三球員抱頭大哭,但擁有一顆想贏的心很珍貴。」

1996年,有「日本足球教父」之稱的川淵三郎提出了日本足球的「百年夢想」——奪得世界盃。此後,日本足協發布了更為明確的「2050宣言」:要在2050年,讓日本擁有1000萬足球人口;在2050年舉辦世界盃,並成為世界盃冠軍。

「這個目標在日本家喻戶曉,敢於把夢想說出來,很了不起。在日本,無論是俱樂部,還是學校,都在為實現這個目標去努力。」在日本生活的5年裡,張錦梁看到,大大小小的公園,甚至河床上,都修建了許多運動場地,周末時常常活躍著孩子們踢球的身影。

在張錦梁看來,日本足球還很懂得借力,這從千葉國際高中就能窺得一二。當時,學校除了有幾名中國留學生,還引進了數名巴西的學生。「我們都是一支球隊的,他們踢球很有桑巴足球的特色,花樣比較多,同屆的一名巴西前鋒,速度和控球能力都很強,拿到球後常常可以連過三人。這對其他球員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們在他身上能學到很多東西。」

「從引進外援到向外輸出球員,日本足球朝著自己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邁進。」劉女士曾陪伴丈夫趙達裕在日本徵戰,她告訴南都記者,本屆世界盃日本隊的名單中,在歐洲俱樂部效力的有20人之多,面對德國隊、西班牙隊等歐洲老牌勁旅時,他們打得很自信,在場上遇到高強度的對抗,也不會一拿到球就亂了陣腳。「當時日本的球員到歐洲打比賽,很多人拿的薪水甚至比不上在日本的時候。」

卡達世界盃期間,一位日本記者曾這樣解答,「球員們是去學習的,是接受世界足球先進國家的幫助的,別人不收我們錢就已經很感謝了」。

青訓建設

在日本留學半年後,魏景星選擇回國,胡煒倫則在兩年後回到廣州。兩人加入了原廣州恆大足球俱樂部(現名為廣州足球俱樂部)梯隊。

加入梯隊後,魏景星和胡煒倫周一到周五訓練,周六參加與廣東其他俱樂部梯隊的比賽。漸漸地,胡煒倫感覺自己需要「轉換賽道」,在與俱樂部簽的五年合同快到期時,他最終下定決心不再當一名球員。

胡煒倫(中)。

如今,胡煒倫已成為一名足球教練,在廣東帶小學生學習足球。而魏景星則堅持了下來。他曾輾轉於廣東青年隊、廣東日之泉、深圳佳兆業、上海申梵足球俱樂部等。2018年至今,他效力於江西聯盛國貿足球俱樂部。

魏景星。

2020年,張錦梁回國加入了廣州城足球俱樂部,目前司職後衛。「我從10歲開始接受足球培訓,至今已有13年,但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比如怎麼更好地把控自己的位置,如何根據隊友的位置做出更恰當的選擇。」張錦梁的職業理想是在球員生涯中學會真正理解足球。

張錦梁加入廣州城。

廣州億達足球俱樂部作為三位留洋足球小將的啟蒙之地,如今正持續吸納著越來越多的孩子們加入,目前有百名左右的學員。但劉女士仍懷有憂慮,「在國內,孩子們進入中學階段後學業壓力加大,很多人會選擇放棄踢球」。她還提到,「日本每個城市都有很多球隊,周周不缺比賽,但國內城市的球隊比較少,而球員光靠訓練是無法獲得成長的,還要投入到比賽的對抗中」。

就在今年7月,第一屆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在杭州開幕。該聯賽預期將成為我國覆蓋面最廣、競技水平最高、參與人數最多、社會影響力最大的青少年足球賽事,學校、體校、俱樂部青訓梯隊、社會青訓機構的球隊均可參賽。

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辦公室執行副主任、中國足球協會副主席高洪波在接受《中國體育報》採訪時表示,「國家隊的振興當然需要職業體系,但中國足球的振興更需要青訓體系,只有青訓體系能夠立足於國際舞台,國家隊才更有希望進軍世界盃」。

高洪波說,個人想法是應該打通職業和校園兩條通道,球員踢到了一定年齡,如果職業通道困難,他們還有機會讀書,反過來,校園球員覺得自己的職業生涯仍舊可以發展,也可以繼續走職業通道。希望這兩條通道是全開放的,這樣家長才可以放心讓孩子一邊讀書一邊踢球。

出品:南都即時

采寫:南都記者 韋娟明 楊天智 實習生 陳子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