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真面目」:被清朝三個官員揭開,乾隆盛世果然值得懷疑

歷史評談 發佈 2022-12-09T20:37:58.792910+00:00

在影視中,乾隆是一位仁義愛民、智謀迭出、幽默風趣、充滿陽光的帝王;在正統史書中,乾隆也是一位受人尊敬、治國有方、延續盛世的帝王.......然而細品歷史,尤其是以下三個人的遭遇,就會發現乾隆權術高超,整人水平之高古今罕見。

在影視中,乾隆是一位仁義愛民、智謀迭出、幽默風趣、充滿陽光的帝王;在正統史書中,乾隆也是一位受人尊敬、治國有方、延續盛世的帝王.......然而細品歷史,尤其是以下三個人的遭遇,就會發現乾隆權術高超,整人水平之高古今罕見。

清朝時期,雖有閻崇年等給予各種美化,將之美化成史上最好的王朝,但這一時期存在的問題非常明顯,以下三個人的遭遇,正好對應清朝面臨的三個難言之痛,接下來就看看乾隆對此三人到底做了什麼。

杭世駿:扒開清朝力隱之密,乾隆惱羞成怒

雍正時期,浙江出了一位大才子叫杭世駿,難得的是此人還很正直,屬於德藝雙馨的大儒,但古今這種才子往往就是科舉不第,杭世駿就屢考進士不中。

乾隆元年,經浙江總督程元章推薦,杭世駿考中「博學鴻詞科」,這不是正統的科舉考試,大概屬於如今的秘書考試。對於杭世駿來說,在乾隆元年中舉,等於乾隆是他的大恩主、大幸運。

乾隆八年,久旱無雨,按照慣例乾隆要求大臣暢所欲言,每個人都可以隨便說,說得越狠越毒越好。杭世駿以為報君恩的時間到了,以為乾隆像李世民一樣虛心納諫,於是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時務策》,扒開了清朝一直不願公開的秘密:

「意見不可先設,軫域不可太分,滿洲才賢號多,較之漢人,僅什之三四,天下巡撫尚滿漢參半,總督則漢人無一焉,何內滿而外漢也?」

杭世駿認為,滿人賢才較多,但相比漢人而言,總數還是較少,但如今天下沒有一個漢人總督,豈不是太分滿漢界限?

領導讓你隨便說,你不能真的隨便說,這是職場基本生存法則。雖然乾隆說暢所欲言,但本意是讓大家以拍馬屁為主,偶爾說點雞皮蒜毛的小問題,杭世駿倒好,直戳清朝極力隱藏的的防漢國策,將乾隆重用滿人給批評了一通。於是,乾隆惱羞成怒,勃然大怒說:「滿漢遠邇,皆朕臣工,朕從無歧視。國家教養百年,滿洲人才輩出,何事不及漢人?」

最終,乾隆認為杭世駿「懷私妄奏」,刑部判以死刑。但有意思的是,刑部尚書拼命磕頭,頭都磕腫了,極力請求免除杭世駿死罪,最後杭世駿被革職回鄉。

判以死刑又免除死刑,革職之後又官復原職,一打一拉之下,杭世駿變得老實了。史書記載,乾隆南巡時遇到被革職回鄉的杭世駿,問他性情改了沒有,杭世駿說老了改不了,但卻說「臣尚要歌詠太平」,於是乎杭世駿官復原職。

尹壯圖:揭開盛世真相,乾隆讓他自認錯誤

尹壯圖是雲南人,古代科舉進士的荒漠之地,相當於現在的「小鎮做題家」,但考中進士八年後,尹壯圖就成為內閣學士,兼任禮部侍郎,因此此人很有能力,為人也頗為正直,與杭世駿一樣德藝雙馨。

1790年,尹壯圖從家鄉回京,途徑大半個中國,眼前各省狀況觸目驚心,於是回京之後就寫了一封奏章:「各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臣經過地方,體察官吏賢否,商民培養皆蹙額興嘆,各省風氣,大抵皆然,請旨簡派滿洲大臣同往各省察查望。」

乾隆生於1711年,1790年正好是80大壽,而當時乾隆號稱「十全老人」,盛世是他的一大功績。如果尹壯圖讓乾隆知道他知道盛世的真相,看到而不直接說出來,一起盡在不言中,這沒什麼關係,但尹壯圖上了奏章,將這件事公之於眾,直接扒開了所謂盛世的真相,就是在啪啪的打乾隆的小臉,讓乾隆還怎麼維護聖君、盛世形象,還怎麼開開心心地過大壽?

於是,乾隆很生氣,史書記載的是「大為不悅」,但尹壯圖是高官,又不像杭世駿那樣的犯忌,因此不能直接定罪,只能智取。

乾隆讓尹壯圖指出具體事實,不能憑空污衊他人,尹壯圖上書說可以調派官員秘密調查。乾隆在和珅建議下,認為密訪不成體統,且為了避免擾民,要劃定區域,在此區域內提前通知地方官員式調查。同時還上了一個保險,就是還給尹壯圖配備了一個叫慶成的副手,尹壯圖要聽從慶成的安排。此外,乾隆要求他們要尊重地方官員,不得以欽差身份壓人。

於是,尹壯圖每到一省府庫之前,都必須提前用五百里快馬通知各地,美其名曰「不使地方驚慌」;遇到地方還沒將虧空填補好的,尹壯圖也不能以欽差壓人,只能坐等地方官員安排好。總之,這是一次黑色幽默的調查,結果必然是乾隆滿意的。

尹壯圖查了山西一省,就上書請罪,不想再查了,但乾隆不樂意呀,說「一省查無虧缺,恐不足以服其心」,讓他繼續調查。後來,尹壯圖又「調查」了幾個省份,結論全是「百姓安居樂業,商旅繁榮無比,府庫毫無虧空」,只能「自承虛誑,奏請治罪」。

最終,朝廷大臣議其死罪,乾隆寬容地以「不妨以謗為規,不值加以重罪也」,就將他貶為內閣侍讀,史稱尹壯圖案。從此,尹壯圖乖的不得了了,兩年之後辭官養母。

紀曉嵐:為尹壯圖求情,遭到史上最慘羞辱

關於紀曉嵐,影視與正史相差太大,影視中的紀曉嵐與乾隆是亦師亦友,與乾隆、和珅鬥智鬥勇,但正史上的紀曉嵐謹小慎微,且在乾隆眼裡只是猶如「倡優」一般而已。

在尹壯圖案發之後,紀曉嵐曾經為尹壯圖求情。乾隆皇帝聽說之後勃然大怒,當即罵道:「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全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

堂堂的一個大學士,禮部尚書,古今有名的文學大家,卻被乾隆比喻為「倡優」,空前絕後,可謂是史上最慘的羞辱。此後,紀曉嵐厚著臉皮繼續為乾隆盛世鞠躬盡瘁,後世留下美名。

其實,這也反映出清代漢族文人的尷尬處境,根本不可能像漢唐宋元儒士那樣保住人格獨立,因為他們在滿清權貴眼裡根本沒有地位,哪怕是官至一品,都不過是他們的奴才罷了,與他們蓄養的「娼妓」一樣,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毫無尊嚴可言。

杭世駿揭露了清朝滿漢軫域的殘酷現實,尹壯圖揭露了弄虛作假的乾隆盛世,紀曉嵐讓清代文人的地位被赤果果的展現出來,三位都是一時正直俊傑,但經過乾隆的搓揉捏扁,他們也只能淪為「犬儒」,所以清朝哪有什麼鐵骨錚錚的諫臣。套用現在的話說,搞定不了事情,就搞定提出問題的人,比如把尹壯圖搞定,乾隆盛世不是流傳至今了嗎?

至於其他不正直、高情商的清代文人,直接就聰明的跪了,還會貼心地詢問乾隆他們跪的姿勢看起來舒不舒服,讓乾隆連出招發揮的機會都沒有。

總之,乾隆權術手段之高明,無疑古今罕見,但對這個國家、民族是禍是福,歷史早已給出慘痛的答案。只是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為何影視中還一遍又一遍的美化乾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