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抗日軍民又愛又恨的擲彈筒,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英雄悲歌 發佈 2022-12-10T02:31:15.724176+00:00

今天的我們,對擲彈筒的印象都是來自於影視劇,像三八大蓋一樣,這是鬼子使用最頻繁的一種武器,所以大家對它印象頗深。

今天的我們,對擲彈筒的印象都是來自於影視劇,像三八大蓋一樣,這是鬼子使用最頻繁的一種武器,所以大家對它印象頗深。籠統地講,擲彈筒就是一種微型迫擊炮,或者說是縮小版的迫擊炮。

不得不說,日本人心思縝密,設計製造的武器裝備都是很有針對性的,實用性很強。

為了侵略中國,日本可謂是煞費苦心,做足了準備,經過了長達數十年的潛心研究,僅是為了考察中國風土民情、地形地貌,日本政府就以各種藉口向中國派出了大量的特務,在各種身份的掩蓋下,從事情報搜集、繪製地圖等秘密活動。

所以抗戰時期,日軍的軍事地圖遠比中國軍隊的地圖精確詳細,這也是八路軍在戰鬥結束後打掃戰場時,第一時間要翻找的並非武器彈藥,而是地圖的原因。

再如武器,日軍裝備的三八步槍、八九式擲彈筒、九二式步兵炮、九七式迫擊炮等,都是非常適應中國戰場的裝備,具備很強的實用性,其中擲彈筒就是一種最具特色的輕武器。

擲彈筒就是日本人發明的,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輕便,不占編制,是一種單兵武器,跟三八大蓋一樣,由士兵隨身攜帶,隨時隨地發射,打擊步兵、機槍陣地迅速有效。在大量的抗戰劇中,觀眾都能看到擲彈筒的影子。

實際上也是,擲彈筒是逢戰必有,再小規模的戰鬥,它也必不可少。侵華日軍使用最多的就是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擲彈筒,八九式擲彈筒是大正十年式的改進型,參數如下:

口徑50毫米,全長413毫米,重2.7千克;拋射筒長260毫米,重1.6千克;炮筒腳長170毫米,炮筒加底板重1.1千克;底板高60毫米,寬67毫米;彈頭重0.8千克,殺傷半徑5米左右,射速每分鐘30發;射程在300米至700米之間。

八九式擲彈筒的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整重僅2.7公斤,甚至比一支三八大蓋還要輕得多。

日軍每個步兵小隊編有2個步槍班、1個機槍小組(裝備2挺輕機槍)和1個擲彈筒小組(裝備2具擲彈筒)。可見,擲彈筒在日軍部隊中,被編制到最小作戰單位,而小組(也叫分隊,相當於班)上面是小隊,小隊上面是中隊,往上以次是大隊、聯隊、旅團、師團和軍。

當然,日軍的「」並不是常規編制,只是臨時組建,隨時可撤銷,師團才是日軍最大的常規編制。而日軍一個師團,又分為甲乙丙三種編制,標準甲級師團(也稱作近衛師團)總兵力超過25000人,兵強馬壯,具備單獨的戰役發動能力,比如臭名昭著的第五(坂垣)師團、第六(谷壽夫)師團和第十師團(磯谷)師團。

第五師團又稱坂垣師團,號稱「鋼軍」,非常囂張,曾用半個師團進攻河北、山西和山東,所向披靡,國軍紛紛潰退,山東韓復榘不戰而退,致使山東黃河以北地區輕易落入敵手,從這個角度講,常凱申殺他並不為過。第五師團高調宣稱「打遍華北無敵手」,最終在台兒莊地區被國軍重兵包圍並遭受重創,被殲滅一萬三千餘人,國軍因此戰創下聞名中外的台兒莊大捷。

再如華中派遣軍所轄的第11軍,就是臨時組成,先後轄第3、6、9、13、16、33、34、39、40、101、106師團及第14、20獨立混成旅團,這是侵華日軍在中國正面戰場唯一的一支機動部隊,兵力強大,巔峰時配屬兵力超過30萬人,裝備有1千多門105毫米大口徑榴彈炮、4萬多匹戰馬、大量的山炮、野炮和九二式步兵炮,大批零式戰鬥機、坦克、裝甲車等重武器,是一支具備戰略進攻能力的大型野戰軍集團。第11軍先後參加了武漢會戰、四次長沙會戰、豫湘桂會戰等戰役,司令官先後為岡村寧次、園部和一郎、阿南惟幾、冢田攻及橫山勇。

擲彈筒在日軍的戰鬥中是逢戰必備,必不可少,大大小小的戰鬥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對中國抗日軍民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也讓國軍、八路軍、新四軍及游擊隊對它印象深刻,以至於後來大量仿製。

從本質上來說,擲彈筒就是一門超輕型迫擊炮,優點多多,適應性強,準備時間短,體積小、重量輕,操作簡單便捷,單兵攜帶,隨一線士兵快速移動,不另外占用編制,既能發射專用榴彈,也能發射制式手榴彈。

它的射角大,彈道彎曲,既能遠距離發射轟炸步兵,也能打擊對方躲在工事內和隱蔽物後的有生力量,而且隱蔽性很強,比輕機槍小組還要方便。

擲彈筒所用的榴彈,由特製的彈藥袋攜帶,1個彈藥袋內裝有8枚,1個由2人組成的擲彈筒小組,可攜帶16枚榴彈。當然,稍加改裝後,擲彈筒也能發射特製的毒氣彈。

在實戰中,鬼子曾多次違反日內瓦公約,對中國軍隊使用毒氣彈,給中國抗日軍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比如在淞滬、長沙會戰期間,日軍曾使用擲彈筒發射催淚瓦斯彈、噴嚏性氣體彈和劇毒的芥子彈,給大量中國守軍造成傷亡,很多士兵身體糜爛,或昏迷不醒失去作戰意識。

擲彈筒的打擊距離介於迫擊炮和手榴彈之間,正好彌補了手榴彈和迫擊炮的空擋。它比迫擊炮輕便,又比手榴彈打得遠,威力雖不及迫擊炮,但比手榴彈要大得多,所以深受使用者歡迎。在淞滬會戰中,日軍頻繁、大量地使用擲彈筒,國軍的輕、重機槍陣地,大多都是被擲彈筒毀掉的。

正是見證了這款「小炮」的優點後,國軍和八路軍、新四軍都進行了仿製,並在戰場上大量使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給鬼子造成了很大的殺傷和困擾。整個抗戰期間,國軍各個兵工廠共仿製了4萬多具擲彈筒,並大量裝備一線部隊。

八九式擲彈筒後來發射的91式榴彈,重量僅為0.45公斤,一個彈藥袋裝8枚,總重不過3.6公斤,加上一具擲彈筒,整個作戰系統不超過7公斤,比一挺捷克式輕機槍還要輕得多。所以它不像重機槍組和迫擊炮組那樣因笨重而移動不便,以及因不便移動而無法隨一線步兵進攻,無法及時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在實戰中,擲彈筒小組甚至能跟隨步兵衝鋒,隨時就地發射,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此外,擲彈筒的構造簡單,造價極低,一具擲彈筒的成本,竟然只有一支三八式步槍的四分之一!換句話說,生產一支三八大蓋的花費,能生產4具擲彈筒。當然,擲彈筒並非十全十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沒有完美的),它也有缺點,比如精度不高,也就是打得準不準的問題。因為構造過於簡單,擲彈筒沒有多餘的零件,自然沒有機械或光學瞄準器具,使用它全靠經驗。在經驗豐富的老鬼子手中,擲彈筒幾乎百發百中,威力極大,但新兵使用,打中目標的概率就不大了,而且使用不當還有很大的危險性。

八路軍、新四軍不比國軍,裝備更差,所以被敵人譏笑為「土八路」。八路軍是在敵後戰場,後勤補給困難,物資短缺,槍枝彈藥極為缺乏,但正是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八路軍軍工部門依然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想盡一切辦法進行軍工生產,儘量為前線部隊提供武器彈藥,比較著名的大型兵工廠,就有柳溝和黃崖洞,當然還有數不盡的小型、家庭式手工作坊,其中原料得、易造價低廉的邊區造手榴彈,就是八路軍兵工廠的傑作,也是整個抗戰期間,八路軍唯一能夠敞開供應的武器。

八路軍對擲彈筒也非常重視,在彭總的關注和指示下,先後集中力量進行研製,僅1941年一年,就生產了1000餘具。當然,筒體鋼材來自於民兵所扒的鐵軌,榴彈體採用白口鐵、灰口鐵。八路軍生產的擲彈筒,造價不低,一具擲彈筒的綜合成本就高達456元,而當時製造1粒子彈,僅需0.25元。當然,繳獲也是八路軍的拿手好戲。「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嘛!

八路軍製造的擲彈筒,雖然條件簡陋,原料奇缺,缺少大型車床等加工設備,但性能不差,口徑為50毫米,很像一個倒置的打氣筒,被戰士們親切地稱之為「小臼炮」。

八路軍緊緊依靠群眾,發揮集體智慧,大家獻計獻策,成功解決各種難題,將擲彈筒延伸出多種作用,真正是一物多用。

到抗戰中期,八路軍各大兵工廠,已經能大量生產擲彈筒了。到了抗戰末期,幾乎人手一具。比如1945年,晉察冀根據地兵工廠,共生產了2500具擲彈筒以及大量炮彈,運抵前線後,足足裝備了30個團,主力部隊1個班就擁有1具,大大增強了八路軍的戰鬥力,也給鬼子以巨大的殺傷。

搞笑的是,八路軍製造的擲彈筒在戰場上一亮相,日軍大驚失色,驚嘆八路軍有了現代化的兵工廠和專家。殊不知,八路軍能裝備大量的擲彈筒,也從一個側面預示著日軍末日的來臨。

當然,後來槍榴彈和火箭筒的問世,讓擲彈筒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這是歷史發展趨勢,擲彈筒自然也不能避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