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家庭主廚最得意的時代

冰川思想庫 發佈 2022-12-11T02:07:13.845204+00:00

未來中國現代農業的方向,是多學科參與的複合產業,它將產生一個個能賺錢的農業項目,從而打破做農業不賺錢的魔咒。

未來中國現代農業的方向,是多學科參與的複合產業,它將產生一個個能賺錢的農業項目,從而打破做農業不賺錢的魔咒。


特約撰稿丨任大剛


疫情爆發前的幾年,我喜歡在浙江的縣鄉之間,開著車穿梭遊玩,午晚飯時候,隨便進入一家當地略有些體面的飯館,別的菜沒什麼好說的,單是豬肉,普遍比上海的要香,更有豬肉味兒。


作為一名家庭主廚,我不知道浙江人怎麼把豬養出香味來,想來一地有一地的不傳秘方吧。其實不單豬肉如此,身處上海,很多蔬菜總會感覺味道寡淡,缺乏應有的風味,甚至有的吃起來就像啃木頭一樣。



01

天下美食盡入我腹矣


但情況正在起變化。


上海超市裡偶爾會有一種餅乾大小的米糕售賣,逆推一下,大概就是把大米浸泡磨細,發酵,放糖,上屜蒸熟即可。


這讓我想起老家有三種特產,合稱「懷遠三絕」。其中一款叫「凍糕」,做法比上海的米糕要複雜一些。首先大米粘性不重,而是用糙米;泡發磨細後,用酒釀發酵;上屜蒸之前,還要加香油,豬油渣子等;盛在玉米殼摺疊的小方盒裡蒸熟。


早些年間,見到米糕,只能止步於想一想家鄉的凍糕。而現在,如果想吃了,網上訂購,三天到貨,方便快捷。品種上,商家還開發出玉米和黑米凍糕,口味豐滿。


如今,不僅以前吃過的東西可以隨時隨地繼續享用,哪怕是聽說過的,也可以方便快捷地吃到,譬如廣西的荔浦芋頭。


▲荔浦芋頭(圖/網絡)


第一次聽說荔浦芋頭,是上世紀90年代看古裝鬧劇《宰相劉羅鍋》。裡面有對荔浦芋頭的不吝讚美,留下深刻印象。我心想,一個破芋頭,從小吃到大,有什麼好吃的?


等到有一天忽然想起,網上訂購,送來真正吃到嘴裡,不得不承認,的確是美味。


只要你的見識足夠寬廣,要想吃遍全中國全世界的美食,真不是太難的事。


我的朋友X是個大孝子,工作太忙,不能陪伴在老母親身邊,他便每天從電商平台上搜索全國各地的美食,幾乎每天都找出一種,下單給母親寄過去,老母親幾乎每天都能收到他的包裹,生活有滋有味。



02

天下好食材的遺珠之恨


但世界之大,總有很多好食材是無法上網銷售的。


一種情況是在偏遠地區,缺少好食材信息的發現機制,生產者不僅不清楚他的好食材好在哪裡,也不懂得產品的標準化常識,不能靈活使用電商平台。如果再加上電商成本高企,那麼這些好食材就生生死死,無人可知。除非他被某個著名人物加持肯定,否則很難進入大眾視野。


還有一種情況是,好食材來自現代農業科技的結晶。然而,很多人並不清楚,從科研成果到最終的商品銷售,中間有很長的鏈條。因此,成千上萬的科研成果做完成果鑑定後,躺在實驗室里,等著變成落後成果。


山西省右玉縣是我國燕麥主產區,該縣大部分地區被黃土及風沙土覆蓋,土地貧瘠。當地人唯一的主食是抗高寒、耐乾旱的燕麥。


然而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業科學家陸大彪就注意到,當地大多數人身體強壯,長壽者眾多,高血壓、冠心病較為少見。於是他猜測,這與長期食用燕麥有關。於是陸大彪先生潛心研究,培育,組織生產,前後長達數十年。


圖/網絡


講到此處,你就該知道,右玉縣的燕麥一定應該行銷全國,當地應該早就富裕起來了。


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作為一種降脂處方藥,這款產品只在北京的醫院、藥房等機構的門市部銷售。靠著大爺大媽口口相傳,購買者經常排起長龍,但知名度僅限於當地的部分病患。


截止那個時候,科學家培育和種植的燕麥,仍然逃不出偏僻食材的命運。



03

偏僻食材的發現機制


中國交通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再偏遠的地方,也開始有人光顧,那些身處偏遠之地的美食,總有被外地人發現的機會,它們通過網絡傳播,有了被帶入大眾消費者的可能。


但偏僻食材不一定有這個命。


一方面,作為科研成果,它的展現形式是專家鑑定會、學術刊物、專業媒體,知曉範圍有限。在網絡時代,它的知名度會進一步擴大,但除非有一種「革命性」因素,傳播「破圈」的可能性不大。

圖/圖蟲創意


另一方面,專注於高科技項目的投資公司也面臨著一系列困惑。投資公司關注的核心風險是,風險有多大?回報率有多高?處於科研成果階段的食材,最終要成為被市場接受的產品,環節非常之多。哪怕其中一個環節沒有打通,這個項目就算報廢了,因此投資機構選擇進入何種科研成果,是相當謹慎的。


不過,作為具備成為大眾消費品可能性的科研產品,比如燕麥,電商的介入和扶持,則可以迅速縮短從科研成果到大眾餐桌的鏈條。



04

造就一個更健康的廚房


自從農業科學家陸大彪發現燕麥的食療功效後,就開始了艱難的科研之路,他要釐清食用燕麥與控制血脂之間的關係,他要篩選優良品種,他要進行臨床試驗,還要建工廠,找市場......所有這些,都需要錢,需要時間。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發現燕麥的功效到1999年產量達到20萬斤,花費40年。哪怕從1979年中國農科院開始立項到1999年開始量產,也花費了20年時間。


從科研到量產投放市場的時間,足夠漫長,足夠考驗人的心性。而即便是20萬斤產能,也只是小眾消費品,仍不足以支撐一個大產業的良性發展。


如果是在過去,絕大多數人已經望而卻步。這也是過去農業科研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但是拼多多等電商的出現,不僅縮小了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的鴻溝,而且經過網際網路加持,也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市場轉化的難題。


仍以燕麥為例。2020年疫情發生後,陸大彪生前主導研發的燕麥品牌開始在拼多多等電商平台銷售,銷售半徑一下子從北京拓展至全國各地。燕麥年產量從1999年的20萬斤提高至如今的600萬斤。

圖/網絡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資源中心副主任郭剛剛表示,「目前,我們拓展了內蒙古種植基地,定下了一年兩萬畝的訂單,以保證燕麥原料的供應。」根據規劃,未來3年,上述燕麥片年產量將提升至1000萬斤。


一種新型的大眾健康消費品已然出現在世人面前。搭建一個更健康的廚房有個更多的基礎材料。



05

家庭主廚最得意的時代


通過拼多多等電商的加持和扶持,一種新型的「科研—市場」模式隱然出現。


這種模式是這樣的:農業科研工作者可以心無旁騖,埋首於優質農產品研發;電商平台確定產品的優質性,通過流量扶持,為銷售企業拉來大量訂單;足夠的訂單意味著種植戶更有動力出好、多出科研食材,農業科技產品走向市場化的路徑大大縮短,廚房與實驗室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那麼,一個關鍵的環節——電商平台怎樣確定一個農業科研項目是優質的呢?以第三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為例,自8月初開啟招募,本次大賽共吸引全球30支頂尖團隊、150多位青年科學家報名,圍繞如何在貨櫃里種出好吃、高產、實惠的生菜向評審團提交種植方案,並進行視頻路演。最終有四支頂尖團隊脫穎而出進入決賽。


▲第三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中參賽選手正在進行脫毒種苗繁育(圖/網絡)


據悉,選手們提交的種植方案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農業學者從作物栽培的需求與規律入手,將傳統的種植經驗與人工智慧結合,優勢互補,以獲取更佳的種植結果;另一類則是工科專家將生菜種植作為應用場景,以前沿技術解決農業生產的現實難題。


這就是未來中國現代農業的方向,它已經完全不是傳統的農業概念,而是多學科參與的複合產業。它將產生一個個能賺錢的農業項目,從而打破做農業不賺錢的魔咒。


一個能夠賺到錢的行業,必定能夠吸引到更多優秀的人才,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科參與其中,它所能提供的產品必定更加豐富、健康,更還能夠模擬出原產地的風味來,對於我這樣的家庭主廚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一個家庭主廚最得意的時代徐徐來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