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無解?為何克什米爾會讓印度巴基斯坦痛不欲生

靜夜史 發佈 2022-12-13T09:41:52.138637+00:00

因為地緣位置敏感且重要,古往今來始終吸引著周邊乃至大國勢力的覬覦,所以但凡有個風吹草動,這些地方大概率都會一點就著,成為區域乃至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火藥桶」,比如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中東的高加索、中亞的費爾納干盆地以及南亞的克什米爾等。因為地緣位置敏感且重要,古往今來始終吸引著周邊乃至大國勢力的覬覦,所以但凡有個風吹草動,這些地方大概率都會一點就著,成為區域乃至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而在這些極端危險的「火藥桶」中,克什米爾尤其特立獨行,因為它不僅距離我們最近,讓印巴兩國痛不欲生,更在可預見的時期內看不到任何完美解決的可能。

而風光旖旎的克什米爾,之所以會成為烏煙瘴氣的地區,主要還是拜英國所賜。

作為馳名世界的「離岸平衡手,大陸攪屎棍」,英國最擅長的,就是在窮凶極惡地巧取豪奪後,埋下一個個剪不斷理還亂的隱患,將矛盾留給被殖民和被奴役的國家和民族,比如野蠻切割阿富汗的「杜蘭線」,「紙上談兵」的「印巴分治」以及臭名昭著「麥克馬洪線」等,確保了英國殖民者捲鋪蓋滾蛋後,打得昏天暗地的國家和民族能時刻想起英國,哪怕是恨得咬牙切齒,問候英國的祖宗十八代。

所以克什米爾問題,作為「印巴分治」的後遺症,讓印度和巴基斯坦痛不欲生絕非偶然。

話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浴血奮戰的英國雖然保住了戰勝國的地位,但也正因為浴血奮戰,「日不落帝國」元氣大傷,反而比光速躺平的法國受傷更重,其僅存的殖民遺產幾乎被徹底清零。

而一躍成為並駕齊驅超級大國的美國和蘇聯,為「幫助」英國徹底卸下歷史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二流國家的建設中,不約而同地推動第三世界民族獨立,於是作為「日不落帝國模範殖民地」的英屬印度終於等到了自立門戶的歷史性時刻。

但問題是,和其它第三世界民族前赴後繼地反抗殖民統治不同,從1885年國大黨成立以來,以甘地為代表的國大黨領袖,因為本身就是英屬印度的既得利益者。畢竟當年英國為殖民英屬印度,拼命拉攏以國大黨為代表的印度土著精英,組成了牢不可破的「統治者聯盟」,所以當國大黨萌生了抗英欲望並成為印度民眾的領導者之後,甘地等人一度陷入了深深的苦悶。


畢竟,如何在忽悠「不愛武裝愛紅妝」的印度民眾相信國大黨在堅持不懈地領導印度民眾抗英的同時,又表現出自己和英國殖民者是一條繩上的螞蚱,需要兩頭忽悠的高超技巧和連自己都騙的精湛演技。

於是在經過長時間的冥思苦想後,甘地創造性地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打死不敢發動群眾的情況下,試圖感化英國殖民者並讓其主動滾蛋。

而這種過家家式的鬥爭模式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民眾長期懵圈,英國殖民者長期不屑一顧,要不是因為二戰的「錯誤選擇」,英國根本就不打算放過英屬印度這頭奶牛。而即便是元氣大傷,英國也依然擁有著無可置疑的決定權,可以說「印巴分治」根本就是英國自導自演,完全沒有徵求國大黨和全印穆斯林聯盟的意見。


所以,在以宗教為分野依據將英屬印度粗暴地一分為二後,英屬印度瞬間亂作一團。雖然英國殖民者幾百年的統治,歷史性地結束了南亞次大陸一盤散沙的局面。但鑑於人數太少,為了鞏固統治只能拉攏各地土邦為我所用,所以在印巴分治後,除了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有562個大小不等的土邦,占據了英屬印度至少2/5的面積。

在這樣的情況下,呱呱墜地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除第一時間劍拔弩張,更對星羅棋布的土邦進行了瘋狂的爭奪,土邦數量迅速銳減。

而克什米爾之所以被「剩下」,根本原因在於這個穆斯林人口占80%的土邦,邦主卻是個如假包換的印度教徒。所以在高層和底層立場南轅北轍的情況下,印度和巴基斯坦迅速進場並馬不停蹄地幹了起來,這就是第一次印巴戰爭。


雖然得益於印度教徒的人多勢眾,印度體量遠大於巴基斯坦,但兩國在克什米爾的首次對抗可謂勢均力敵。戰爭結束後,巴基斯坦占據了克什米爾土地的2/5和人口的1/4,其餘部分則被印度占領。

對於兩國而言,這個基於實力的結果可謂再合適不過,但無論印度還是巴基斯坦都對這個「劃分方案」極其不滿。尤其是印度,作為自詡為「英屬印度繼承者」的國家,印度從立國之初就以恢復英屬印度版圖為己任,再加上尼赫魯作為印度開國總理,在印度立國之初就制定了「印度要麼有聲有色,要麼銷聲匿跡,中間路線不能令我滿意」的有聲有色「印度夢」,所以獨立後的印度一改往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人畜無害」,表現出了強烈的侵略性。

在印度看來,不僅克什米爾要全部吃下,巴基斯坦乃至尼泊爾等南亞國家都應該成為印度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且,從克什米爾的地形和區位來看,如果印度完全占據這裡,不僅能對北方鄰國形成迂迴甚至居高臨下的壓制,更完全占據印度河上游,在對巴基斯坦泰山壓頂的同時扼住了巴基斯坦的喉嚨。

更重要的是,從克什米爾一路向北,只需穿越窄窄的瓦罕走廊,就能到達中亞,實現「尋根問祖」並「驚艷世界」的目的。所以克什米爾雖然遠不如恆河平原肥沃,卻比恆河平原更重要。

而作為相對弱勢的一方,巴基斯坦則顯得相對被動。雖然印度河貫穿全境,且有東巴基斯坦對印度形成了「掐頭去尾」的夾擊態勢,但正因為東西撕裂,巴基斯坦本就弱勢的力量更加力不從心。

由於即便沒有克什米爾全境,巴控克什米爾也可以防止被印度壓制,保留與北方鄰國山水相連的態勢。所以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巴基斯坦必須寸土必爭,1967年更將首都從沿海城市喀拉蚩遷至緊靠克什米爾的伊斯蘭瑪巴德。

相比於「被動應對」的巴基斯坦,印度因為從立國之初就深受美俄兩大超級大國的喜歡,國際環境好得令人垂涎。所以印度只是靠著「天天雙十二」地買買買,就買成了南亞第一強國。

有了強大的實力和美蘇支持的氣氛,印度對改變克什米爾現狀充滿信心,於是在1965年爆發了第二次印巴戰爭。

雖然印軍勢如破竹,一度讓巴基斯坦極其被動,但北方鄰國突然發難,令高歌猛進的印軍瞬間膽戰心驚。畢竟3年前的對印自衛反擊戰爭,印度親自體會到了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絕望,而那場讓印軍跑出非洲角馬遷移隊形,讓印度從侵略戰打成首都保衛戰,讓開國總理尼赫魯差點兒成為亡國之君的戰爭,也徹底打斷了印度的脊樑,讓印度上下患上了病入膏肓的「1962綜合症」,沒事就高喊印度再也不是62年的印度,極其渴望「爸爸再打我一次」。

所以,當北方鄰國突然照會,風捲殘雲的印軍迅速萎靡不振,巴基斯坦得以絕處逢生,克什米爾也得以繼續保持對峙。

雖然1971年印度在事實上和蘇聯結盟後,很快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徹底扭轉了被巴基斯坦夾擊的態勢,但克什米爾依舊在對峙。甚至因為徹底失去了東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對克什米爾更加重視。

所以,今天的克什米爾,已經成為印巴雙方對抗的主戰場,是影響雙方國運的戰略要地,所以兩國圍繞克什米爾爆發的衝突也從未消停。

那麼,在印巴雙方都誓死爭奪的情況下,克什米爾未來命運如何?靜夜史認為最好的結局就是維持現狀。

從印巴雙方的情況來看,雖然印度幾十年如一日地買買買,實力和巴基斯坦越拉越大。但因為有著問鼎一線強國的勃勃野心,於是印度拼了老命也要研製核武器,並最終在1974年成功完成了第一次核試驗。


實現技術突破後,印度科研人員再接再厲,僅用短短24年時間就成功躋身為擁核國家。

眼看印度成功擁核,巴基斯坦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於是巴基斯坦核專家們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用了長達15天時間在沙漠中撿到一顆野生原子彈,旁邊依稀還有中文說明書的模樣。

可以說,在巴基斯坦的「自助」研發下,巴基斯坦用核武器瞬間追平了印巴差距。再加上巴基斯坦不遠不近2500公里射程的火箭,印度此後雖然身體不由自主地在克什米爾繼續向巴基斯坦挑釁,但內心卻只想和巴基斯坦「講道理」。

而且,因為巴基斯坦的擁核,不僅讓巴基斯坦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香餑餑,更讓印度徹底失去了奪取克什米爾全境的可能,畢竟新德里等城市已經面臨著巴基斯坦的核威脅,而且是說來就來的威脅。


而除了印巴雙方因核武器形成的均勢,中美俄等大國無不希望這種均勢保持下去。對於美俄而言,只有讓印度有未解決的麻煩,才能讓它「心無旁騖」地巴結大國。

而且因為巴控克什米爾徹底封死了印度通過克什米爾北上中亞的可能,於是印度只能接受龜縮於南亞作為地區強國,進而被北方鄰國全面壓制的命運。

雖然印度一直在嘗試從海上突破,並誓將印度洋作為「印度之洋」,但游弋於四大洋的美國海軍一再表示印度是痴心妄想。

所以克什米爾對印度的封印,是印度痛不欲生的根本。

而對於巴基斯坦而言,控制部分克什米爾不僅能聯通北方鄰國,打造「中巴經濟走廊」等致富工程,更讓巴基斯坦全面依靠北方。雖然奪取克什米爾全境也無法讓巴基斯坦徹底擺脫北方,但毫無疑問打破了南亞的均勢。

因此,大國的意志,註定了克什米爾雖然看著膈應,但最好的結局就是繼續膈應。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