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事態平息,美國卻發言「高度關切」,背後有多少利益瓜葛

司馬平邦 發佈 2022-12-14T10:10:34.462065+00:00

果不其然,在中印邊境發生摩擦之後,美國站出來了,五角大樓表示美方高度關注中印邊境局勢,拜登政府很高興看見雙方脫離接觸和溝通暢通。

果不其然,在中印邊境發生摩擦之後,美國站出來了,五角大樓表示美方高度關注中印邊境局勢,拜登政府很高興看見雙方脫離接觸和溝通暢通。

看著這個聲明不疼不癢,實則背後充滿了美印之間的瓜葛利益,中國方面表達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拒絕第三方實力介入中印邊境問題,顯然,美國來者不善。

所以,美國和印度之間到底有什麼利益交換?

對中國又會有什麼影響?

印度雖然在我們的印象里算不上太好,疫情期間的「恆河漂浮物」、街頭「乾淨又衛生」的小吃,以及全球最高性侵犯罪率,都是印度社會層面存在的巨大問題,印度實際上是領土面積第七大國、人口第二大國、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夾在英國和法國之間。

作為南亞的區域性大國,印度一直想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把影響力輻射到全球,在軍事、經濟、文化上全面發展,雖然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獨立自主外交,但是印度選擇的是和中國完全不一樣的道路,即「不結盟但交盟友」的戰略。

恰好拜登政府上台之後,把關注目光從中東徹底轉向印太地區,希望尋找一個「意識形態」相同的國家,共創共建印太地區,同時拉攏日本、澳大利亞加入到印太框架之中。拜登政府戰略和印度一拍即合,雙方攜手邁進,在軍火貿易和經濟合作層面展開深度合作。

拜登政府雖然多次向中國表達善意,不會強化同盟關係對抗中國,這顯然是說一套做一套,美國為首的北約長期以來渲染中國威脅論,同時通過官方會談和民間輿論滲透,給印度上下灌輸這種觀念,前面提到的邊境問題,美國還多次向印度提供實質性幫助,例如多次巨型聯合軍演,無償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這樣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在中印發生摩擦的同時,美國總是會出刷存在感。

除了軍事和政治層面,印度和美國在經濟層面也建立了互補互助關係,尤其這幾年,印度格外看中對美合作。

印度前兩年經歷了疫情之後,經濟迅速下滑,國內GDP從5.82%變成了-7.25%,變化率不可謂不驚人。有了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三國作為印太戰略貿易夥伴,印度希望藉助西方力量構築自己全新的生產製造和銷售鏈條。

拜登政府雖然把「美國優先」作為底層行事邏輯,但是依舊給印度提供了不少幫助,為印度在最近1~2年時間鞏固起了一條印太分工合作供應鏈。美國和日本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在製造業和服務業大量投入印度,前段時間在中國鬧得沸沸揚揚的蘋果轉移產能問題,美國和印度在其中起到了關鍵引導作用。

澳大利亞則通過出口煤炭、天然氣和各類礦石保證印度製造業的原料和燃料供應,最後印度負責加工生產,藉助龐大的人口優勢,可以承接從中國和歐洲轉移出來的製造業。有了美國印太戰略的撐腰,構建起四國的分工——供銷關係,印度足以喊出「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製造中心」的口號。

但是我們想一想,印度極少有拿得出手的金字招牌,聞名世界的軟體外包算一個,《我不是藥神》中的仿製藥算一個,其他領域鮮為人知。事實上也是如此,印度在能源、醫藥、軟體和部分化工領域還算拿得出手,最起碼可以滿足美日澳三國的需求,但是在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上,則極其令人失望。

前面提到,印度是全球第二人口大國,而且年輕人口數量全球第一,但從這兩點數據上看,印度非常有希望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在印度複製出一個鄭州富士康工廠,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事實是,印度的大量年輕人口無法從農業擺脫出來,其文盲問題和「種姓制度」也極大限制了勞動力的流動。印度的基建情況,也不允許建設一座座超級工廠。

另一方面,中國的製造能力經過了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形成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任何一個產業,都囊括了上中下游整條鏈路。印度能夠承接的之後最靠近消費市場的最後一環,附加值低,發展前景弱。從中國轉移出來的產業,依舊需要中國的上游企業供應原料和零部件。

總的來說,本次中印邊境摩擦對總體局勢影響不大,同時凸顯出美國介入印太的存在感越來越強,印度想藉助美國的力量迅速長成為全球性大國的目標並不現實, 這樣下去,將長期依賴於美國,多個行業受到掣肘。同時我們也需要警惕,未來印度繼續與美國雙向奔赴,中印問題將很有可能變成中美印三遍問題,風險和挑戰將隨之而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