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合神離的邱吉爾和戴高樂,二戰勝利後都被本國民眾所「拋棄」?

文史不假 發佈 2022-12-17T18:23:43.766746+00:00

第二天下午,已經逃亡英國倫敦的戴高樂發表了著名的《告法國人民書》:我是戴高樂,我現在倫敦。法國只是輸掉了一場戰鬥,但沒有輸掉整個戰爭,一切還尚未定論,因為這是一場波及全世界的戰爭。

1940年6月17日,貝當代表法國政府向納粹德國投降,曾經不可一世的歐洲強國就這樣屈服於希特勒。第二天下午,已經逃亡英國倫敦的戴高樂發表了著名的《告法國人民書》:

我是戴高樂,我現在倫敦。法國只是輸掉了一場戰鬥,但沒有輸掉整個戰爭,一切還尚未定論,因為這是一場波及全世界的戰爭。所以,我向所有的法國人發出呼喚,不論他們身處何地都要團結起來,帶著犧牲的精神和對未來的嚮往與我一道行動。

法蘭西萬歲!

不過,時任英國首相的邱吉爾卻並沒有戴高樂那樣樂觀,甚至還有過這樣的質疑:「將軍閣下,你覺得你一個人能代表法國嗎」?不難看出,他和他之間並沒有多少信任可言,更談不上是深情厚誼,最多也就是大敵當前的相互合作罷了。

在二戰期間,邱吉爾和戴高樂多次因為各自國家的利益而產生分歧和爭吵,前者對後者表現出的獨立自主和拒不妥協非常反感,後者對前者表現出的卑躬屈膝和自以為是非常反感。基本上,這一矮一高和一胖一瘦的兩個人,見面時多以奚落對方為主。

誰曾想到,邱吉爾和戴高樂雖然性格迥異,雖然意見相左,雖然分歧甚大,但命運卻頗有相似之處。尤其是,他和他竟然都在二戰結束後被各自的選民所「拋棄」,一個丟掉了首相之位,一個丟掉了總理之位。

本著實事求是和尊重歷史的態度,文史不假帶您走近邱吉爾和戴高樂,走近這兩位赫赫有名的二戰功勳。同時,竭力回顧這兩個偉大人物的人生軌跡和命運歸宿。

邱吉爾出生於1874年11月30日,全名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邱吉爾,是位於英格蘭牛津郡伍德斯托克的貴族家庭。他的祖先馬爾巴羅公爵,曾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統帥,還是安妮女王時期權傾朝野的風雲人物,正式開啟了馬爾博羅家族的輝煌歲月。

由於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英國保留了濃厚的貴族制度,他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都擁有著特權。當馬爾博羅家族傳承到第七代時,倫道夫·邱吉爾挑起了家族的重擔,他就是溫斯頓·邱吉爾的父親。

祖輩的豐功偉績和父輩的直接影響,無疑對邱吉爾產生了極為關鍵的作用。只不過,他似乎並不是學習的料,除了歷史和美術以外,其餘文化成績皆一塌糊塗。如果放到現在的話,至多也就是高職或者技校的畢業生。

因為學業實在太差,邱吉爾無力考入父親的母校「伊頓公學」讀書,只能退而求其次報考了「哈羅公學」。不過,他的考試成績依然慘不忍睹,尤其是數學和拉丁文幾乎就是白卷,是校長威爾登偷偷放水才勉強招入的。

在哈羅公學就讀之際,邱吉爾的成績依然保持「穩定」,始終都位居倒數前三之列。對此,父母親都失望至極,只有外祖父萊納德·傑羅姆顯得信心十足,繼續鼓勵他在擅長的領域中有所作為。

從哈羅公學畢業後,邱吉爾歷經兩次失敗後才終於考入了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背後還是家族發力的結果。這裡是英國最著名的軍事院校,與美國的西點、法國的聖西爾和蘇聯的伏龍芝並稱為「四大軍校」,像蒙哥馬利、羅伯茨、威廉和哈里等人都畢業於此。

從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畢業後,邱吉爾被編入第四驃騎兵團擔任基層中尉,又在父親的安排下成為一名戰地記者。之後,他接連前往西班牙、古巴和印度等地去歷練,還在南非期間被波爾人俘虜,僥倖越獄成功後才逃回了英國。

憑藉著豐富的履歷和家族的支持,邱吉爾逐漸在民眾中間名聲鵲起,決心進入政壇延續家族榮耀。1900年10月,年僅26歲的他第一次代表保守勢力參選便當選議員,儼然成為英國最耀眼的政治新星。

1908年9月,邱吉爾在家族的安排下迎娶克萊門汀,舉辦了異常隆重的婚禮,就連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都親自到場祝賀。不過,這段婚姻沒有維持太久便出現了裂痕,皆因為他死性不改,甚至在婚內都頻頻出軌,與帕米拉和朵瑞斯等人都存在曖昧糾葛。

阿斯奎斯首相上台,邱吉爾被任命為商務大臣,正式進入了內閣。之後,他改任為內政大臣,積極推動了工人失業、傷殘保險和監獄改革等事務。不過,由於對工人遊行和罷工採取了冷酷決絕的態度,最終引發了「塞德奈街殺戮事件」。

「塞德奈街殺戮事件」雖然使得邱吉爾遭人詬病,但同時也展現出自己的手段和膽氣,反而贏得了大資產階級的青睞。1911年10月,他與麥肯納交換職務後轉任海軍大臣,開始極力推行擴軍備戰的政策。

由於各國列強在擴張過程中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戰爭的陰雲已經籠罩在歐洲上空。當時,英國逐漸拋棄了孤立主義,暗中支持法國和俄國去共同對抗德國和奧匈帝國,邱吉爾也堅決支持這一戰略。

1914年6月,作為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親自前往塞拉耶佛去故意挑釁,終於遭到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的刺殺。以此為導火索,除了兩個當事國以外,德國、俄國、法國和英國也相繼捲入戰火,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爆發。

一戰爆發後,作為海軍大臣的邱吉爾堅決反對繼續拉攏土耳其,甚至還批准了英國海軍攻打土耳其海峽的計劃。不過,英軍在加里波利半島登陸後卻遭到了對方的頑強抵抗,不僅損兵折將,而且還使得協約國陣營也陷入被動。

受此影響,邱吉爾遭到了議會和內閣的強大壓力,只能在四面楚歌中引咎辭職。好在,由他倡導研製的馬克Ⅰ型坦克在戰爭中表現神勇,在索姆河戰役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到了1918年11月,經過了四年多的殊死拼殺,以英國、法國和美國為首的協約國終於擊敗了以德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為首的同盟國。經過長達六個月的討價還價,這些參戰國最終在巴黎簽署了《凡爾賽合約》,從而標誌著一戰落下了帷幕。

雖然是戰勝國,但英國自身的實力也損耗殆盡,可謂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再也沒有了「日不落帝國」的雄風。因此,只能眼睜睜看著昔日小弟美國反超自己,第一次坐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頭把交椅」。

可以說,除了美國以外,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贏家。打贏得算輸,打輸得更算輸!

就在英國人按壓傷口自行療傷時, 就在英國人默默進行戰後重建時,只有邱吉爾顯得非常另類。他不僅繼續鼓吹戰爭,而且還主張出兵俄國干預其內戰,信誓旦旦表示應該共同消滅新生的布爾什維克政權。

1921年,邱吉爾出任了殖民地事務大臣,開始與愛爾蘭進行談判並且最終同意其成為自治領。不過,他對於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卻非常強硬,甚至對於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也非常反感:

應該把甘地捆住手腳放在德里城門,然後讓總督騎大象踩他。

由於一戰後連年的經濟停滯不前,英國的中下層民眾對於現政府日益不滿,開始紛紛支持工黨。果然,邱吉爾很快就在大選中失去了自己的議員資格,被迫開始下崗再就業。

為了重返政壇,為了重新當選,邱吉爾脫離自由黨後積極向同屬右翼陣營的保守黨靠攏。1924年,隨著保守黨在大選中獲勝,他被首相斯坦利·鮑德溫提名為財政大臣,從而實現了強勢回歸。

作為堅定的保守派人物,邱吉爾在薪資待遇、工作時長和社會福利等方面與工黨截然不同。除了內政方面,他在對待亞非拉等地區也都充滿了蔑視,甚至是敵視。

1929年5月,邱吉爾雖然在大選中成功保住了議員資格,但保守黨卻喪失了議會的多數席位。當拉姆齊·麥克唐納領導的工黨重新組閣後,他幾乎淪為了議會的「擺設」,除了時不時發聲抨擊政府幾聲外,基本上無所事事。

保守黨擊敗工黨再次上台執政後,斯坦利·鮑德溫並沒有再次重用邱吉爾,只提名他擔任了空防委員會主席。當時,新內閣中擔任財政大臣的是張伯倫,其多次鼓吹困難時期已經過去,鼓吹新的希望即將來臨。

對於張伯倫的「樂觀」,邱吉爾明顯不以為然,甚至是極為痛恨的。雖然同屬保守黨陣營,但他卻多次痛批對方縮減國防開支,一度成為了內閣中的異類,被大多數人所不理解。

1933年1月底,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國總理,納粹勢力的抬頭之勢非常明顯。等到興登堡總統在東普魯士去世後,他迅速將總統和總理的職務集於一身,從此以後自稱為元首,率領戰車開足馬力進入法西斯獨裁統治。

1936年3月,希特勒索性不再遮遮掩掩,公開將軍隊開進了萊茵蘭非軍事區,公開違反了《凡爾賽合約》。對於這種顯而易見的行徑,英法兩國竟然推行綏靖主義政策,只是象徵性地抗議幾聲便沒有了下文。

1937年5月,英國首相鮑德溫辭職引退,張伯倫成為了繼任保守黨黨首和內閣首相。從此以後,邱吉爾徹底坐上了冷板凳,儼然成為了新首相的眼中釘和肉中刺。

為了實現「禍水東引」的目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竟然繼續推行綏靖主義政策。1938年9月29日,他們二人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簽署了秘密協定,在捷克斯洛伐克不知情的情況下將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史稱為「慕尼黑陰謀」。

「慕尼黑陰謀」後,張伯倫和達拉第這二人得意忘形地各自回國,面對公眾時竟然表示「終於贏得了一代人的和平」。以此為標誌,綏靖主義達到了空前的嚴重,各國之間互信關係基本全無。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在萬事俱備後終於扣下了扳機,以閃擊波蘭為標誌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此時,英國首相張伯倫才如夢方醒,緊急對德國宣戰並且徵召邱吉爾進入到戰時內閣中擔任海軍大臣。

面對戰局的不利,張伯倫被迫向國王喬治六世遞交了辭呈,同時推薦由邱吉爾組建臨時內閣去應對戰爭。危難之際,他並沒有縮頭逃避,而是鬥志昂揚地前往國會發表了那段經典演講:

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覆,那就是「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和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沒有生存!

就任戰時首相以後,邱吉爾以自己標誌性的V手勢和雪茄菸迅速成為英國民眾的信心和力量之源,走到哪裡都充滿了自信。在他和羅斯福、史達林等人的共同推動下,歐洲的反法西斯戰爭步步為營。

1945年5月8日,在納粹頭子希特勒畏罪自殺後,威廉·凱特爾代表德國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標誌著二戰的歐洲戰勢結束。經過了數年的戰爭,歐洲各國才終於恢復了平靜。

由於德國投降和戰爭結束,英國的戰時內閣也隨即宣布解散,準備進行一次全國大選。面對邱吉爾和保守黨如日中天的威望,幾乎沒有人懷疑未來大選的結果,據《星期日泰晤士報》這樣評論:

溫斯頓·邱吉爾不僅是英國精神的化身,而且還是最堅強的領袖。我們有理由相信,除了英國人以外,就連整個自由世界都對他無比的信任。

而對於即將到來的大選,邱吉爾本人也沒有太過在意,甚至都沒有進行過太多的宣傳造勢和演講拉票,直接就前往德國的波茨坦去參加同盟國首腦會晤。很明顯,他對於保守黨獲勝完全沒有懷疑,完全沒有擔心。

在波茨坦會議期間,邱吉爾臨時請假回國參加了投票。甚至於,他連自己隨身的物品都沒有帶走,準備順利當選後繼續回來使用,繼續完成接下來的議程。

隨著英國大選的投票結果公布,所有人都大跌眼鏡!所有人都難以置信!因為,邱吉爾領導的保守黨不僅輸了,而且還輸得很難看,以197票對393票的巨大劣勢丟掉了議會多數黨,也丟掉了繼續組閣的權力。

邱吉爾雖然無比失望,但還是按照慣例向工黨表示了祝賀,開始收拾行李搬離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而且,作為工黨黨首和當選首相,艾德禮立即前往波茨坦去參加餘下的會議,並最終簽訂了《波茨坦公告》。

像當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英國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自身的損耗也極為慘重。面對著千瘡百孔的國內局勢,上層的大資產階級和下層的普通民眾都渴望重建,都渴望復甦,而艾德禮領導的工黨顯然更擅長此事。

卸任首相以後,邱吉爾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休息,但沒有沉寂太久便又活躍於政壇。1946年3月,他在杜魯門的邀請下訪問美國,還在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影響深遠的「鐵幕演說」,從此拉開了東西方世界冷戰的序幕。

到了1951年,邱吉爾領導保守黨捲土重來,終於以321票對295票的優勢擊敗了工黨,重新出任了英國首相。兩年後,他被伊莉莎白女王授予爵位,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身體狀況卻不容樂觀。

到了1955年,已經81歲的他才由於身體原因辭去了首相一職,徹底退出了政壇。之後,他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海德公園門的家中或者法國的里維埃拉度過,日子過得非常平靜。

1962年,已經87歲的邱吉爾在蒙特卡洛摔傷了腿,以至於無法親自參加甘迺迪總統為他舉行的「美國榮譽公民儀式」。到了1965年1月,因為中風後遺症而不幸病逝,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不僅打破慣例親自參加葬禮,而且還進行了高度的評價:

這個國家和大英國協的姐妹國家們,都將會永遠紀念邱吉爾的領導,紀念他的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

講述完邱吉爾的歷史,再來講述戴高樂的歷史。通過對比,文史不假帶您還原這二人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還原這二人為何在戰後都被本國民眾所「拋棄」。

戴高樂出生於1890年11月22日,全名是夏爾·安德烈·約瑟夫·馬里·戴高樂,法國最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之一。他的父親是退役軍人,歷來教育兒子要從軍報國;他的母親出生於中產家庭,歷來注重兒子的文化教育。

戴高樂的青少年時期是非常幸福的,不僅外形俊郎,而且成績優異。基本上,他的門門功課都是優,屬於最典型的「別人家孩子」,這比起邱吉爾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中學畢業後,戴高樂順利考入了法國聖西爾軍校,從此踏上了從軍之路。前文已經提到過,這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四大軍校」之一,歷來就是法國將軍的搖籃。

在聖西爾軍校就讀期間,戴高樂繼續自己的牛人之旅。不過,他明顯偏重於軍事理論的學習,對於擊劍、射擊、摔跤和騎馬等學科並不太上心,以至於總成績並不理想,只是勉強達到了及格線而已。

從軍校畢業以後,戴高樂被編入了駐阿拉斯的法軍第33步兵團擔任基層中尉,期間結識了亦敵亦友的貝當。基本上,二人雖然經常吵得不可開交,但內心卻是惺惺相惜的,就像我國北宋時期的王安石和司馬光一樣。

「塞拉耶佛事件」後一戰爆發,法國加入協約國陣營同英國和俄國一同對付德國和奧匈帝國。作為青年軍官,戴高樂自然是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結果卻因為大腿被刺穿而無奈被俘。

在戰俘營被關押期間,戴高樂從來沒有真正消停過。基本上,他要麼就組織越獄,要麼就絕食抗議,要麼就聚眾示威,甚至還用不太流利的德語高聲辱罵,最終被轉移到因戈爾施塔特要塞嚴格看管。

一戰結束後,被關押數年的戴高樂終於被釋放回國。不過,他對於《凡爾賽合約》的簽訂卻並不看好,認為這只是各國矛盾的暫時緩解而已,今後必定還要爆發戰爭。

為了應對嚴峻的形勢,戴高樂不顧國內要求重建的呼聲,繼續主張增加軍費投入。尤其是,他明確提出了坦克和裝甲車在未來陸戰中的重要性,只是沒能引起軍方的足夠重視,被誤以為是異想天開。

作為當時的法國陸軍部長,貝當對戴高樂的許多觀點都不屑一顧,堅持認為只有強力的火炮和堅固的堡壘才是取勝關鍵。他的軍事主張雖然被本國政府棄之不用,但卻得到了希特勒的高度重視,開始在德軍中進行試點和推廣。

與戴高樂大聲疾呼坦克重要性的同時,德國的古德里安也深以為然。在希特勒的重用下,他不斷被委以重任,還獲得了「德國裝甲之父」的稱號。

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悍然撕毀《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在飛機和坦克的協同下出兵閃擊波蘭。在短短28天的時間內,德軍輕鬆攻占了這個3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家,充分證明了戴高樂機動作戰理論的前瞻性。

擊敗波蘭後,希特勒於1940年5月發起了「黃色計劃」,繼續使用閃電戰的方式在西線發起攻勢。眼見戰場形勢不利,法國政府只能調整政策進行補救。於是,長期被閒置的戴高樂獲得火線提拔,親自率領臨時拼湊出來的第四裝甲師去抵禦德軍。

隨著希特勒輕易攻占了盧森堡,被法國人寄予無限厚望的馬奇諾防線也就失去了作用,這個看似無懈可擊的防禦線輕易被德軍繞開了。很顯然,這是法國人犯了靜止、孤立和片面的錯誤,天真地以為對方會從南面發起進攻。

以貝當為首的法國統治者徹底喪失了鬥志,甚至還萌生了投降的念頭,自詡為世界第一陸軍的法軍就這樣認慫了。無奈之下,戴高樂以流亡者的身份逃到倫敦,還被已經投降的維希政府缺席判處了死刑。

隨著戴高樂在英國成立了流亡政府,繼續以「自由法蘭西」的名義號召法國人民抵禦納粹侵略。他的堅持,終於得到了不斷回報,越來越多的志願者投入到麾下。

1940年9月,戴高樂為了爭奪法屬西非達喀爾的控制權而與維希政府直接較量,為了避免自相殘殺才主動撤兵。此後,他繼續致力於收復大量的非洲法屬殖民地,多次與德軍和意軍直接交火。

1944年6月,盟軍跨越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的諾曼第,從而成功開闢了歐洲的第二戰場。很快,法國抵抗力量在巴黎發動起義,立即遭到了德軍的強力鎮壓。

作為流亡政府的領導人,戴高樂派遣「自由法蘭西」的第2裝甲師向巴黎快速突進,同時說服艾森豪派遣美軍進行策應。最終,駐守巴黎的德軍指揮官迪特里希·馮·肖爾蒂茨同意投降,使得這座城市沒有毀於戰火。

1944年8月26日,戴高樂以勝利者的姿態穿過香榭麗舍大道,從凱旋門一直走到聖母院,沿途有數百萬的法國民眾慶祝解放。之後,他成為了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的主席,開始追隨盟軍對納粹德國展開最後一擊。

可以說,戴高樂不僅取得了法蘭西的民族獨立,而且還使之重新躋身於大國行列,成為了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一掃二戰初期的陰霾。 不過,他在1946年1月卻在波詭雲譎的政治鬥爭中敗下陣來,不無遺憾地宣布辭職。

只有55歲的戴高樂,卻在自己精力充沛和經驗豐富的時候黯然離職,實在令人唏噓不已。可以說,他的離開既有選民拋棄的成分,也有表達自身不滿的成分在內。

戴高樂離開後,新政府為了表彰他在二戰中的卓越功勳和巨大貢獻,提請晉升為元帥卻遭到了本人的拒絕。期間,他隱居在法國東部一個小村莊,專心撰寫著《戰爭回憶錄》。

從1946年到1958年的十二年間,法國內閣猶如走馬燈似的換了22屆,幾乎每屆的任期都沒有超過半年。這種低效率的政府狀態,使其難以適應冷戰時期的國內外形勢變化,令國內民眾也是憂心忡忡。

到了1958年時,隨著國內通貨膨脹嚴峻和預算收支失衡,隨著法屬殖民地的相繼獨立和國際地位明顯下降,越來越多的法國民眾都想起了戴高樂。於是,他只得重新出山擔任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首任總統,開始進行一系列大刀闊斧的革新。

值得一提的是,戴高樂格外重視發展與中國的關係,也沒有盲目追隨美國去對抗蘇聯。在與侄子的談話中,他曾經這樣表示:

說不定到了下個世紀,中國就將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為了改善中法關係,戴高樂政府同我國進行了多達六次的談判,終於在1964年1月27日實現了兩國建交,成為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非常遺憾,正當他為實現親自訪華而積極努力之際,卻在1970年11月9日突發心臟病去世。

戴高樂逝世後,我國政府宣布天安門廣場、新華門前和外交部三處均降半旗致哀,這是新中國首次給予一位外國元首如此尊貴的禮遇。

無論邱吉爾還是戴高樂,都屬於二戰期間的功勳人物,都為各自國家和全世界做出過突出貢獻。二人雖然都遭到過本國民眾的「拋棄」,但最終都再次崛起並且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文史不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