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會罷手!必須把最好的冷兵器給邊防戰士,打疼印軍才有和平

司馬平邦 發佈 2022-12-22T10:26:52.152956+00:00

近期,印度方面再次瞅准機會在中印東段邊境伺機找事,一方面發射「烈火-5」遠程彈道飛彈向中方示威,另一方面,繼續向中印東段邊界實控線印方一側增派地面軍事力量。

近期,印度方面再次瞅准機會在中印東段邊境伺機找事,一方面發射「烈火-5」遠程彈道飛彈向中方示威,另一方面,繼續向中印東段邊界實控線印方一側增派地面軍事力量。外界注意到,最近一段時間,針對來自日喀則方向的軍事壓力,印方將多支「印藏」邊境警察部隊和印度特種邊境部隊調防到一線。原屬於中段邊界的數個特種作戰營和印度邊境安全部隊的多個山地營被緊急調往藏南附近地區。種種跡象表明,印軍正在集結大量一線邊防力量,為發生大規模軍事對峙進行人員和技術上的準備。那麼,印度在邊境地區搞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印軍最近一系列配套行動到底意欲何為呢?

與印度常規作戰部隊不同,此次大規模集結的邊防力量屬於印度的準軍事部隊,在對抗層級上更收斂一些,但危險性卻更大。印方認為在本輪中印邊境對峙中,為了避免兩軍直接交火,印軍將準軍事人員推至第一線,蓄意挑起肢體衝突,即便與中方發生邊境摩擦,也因為雙方在邊境糾紛管控中存在「不開火」的默契,印方一度認為自己在人員之間的肢體對抗中占據主動和優勢。因此,為了防止雙方人員在對抗中出現人數上的劣勢,增派人手就成為印軍一種鬥爭手段。

從最近各方的表態和消息來看,印方在認真總結加勒萬河谷地區對抗失敗的經驗,不僅加強了近身械鬥裝備,而且還在戰術上有所準備。分析人士認為,我方也必須儘快加強一線基層部隊的冷兵器裝備,針對印邊境安全部隊莽撞、隨意且缺乏組織紀律的特點,制定更加周密詳盡的鬥爭預案,在立足絕不吃虧的基礎上,確保「接觸一次、打疼一次」。

此外,我們也必須看到,以往我們將邊境摩擦歸咎於印軍一線基層官兵缺乏管束,已經與事實不符。此次中印東段邊境摩擦是印方高層一次有強烈目的性的試探,絕非出於一線印軍軍官的「邀功」心態作祟。分析人士認為,一線印軍的挑釁和各種非常規舉動都得到了印度高層的授權和認可,印方從未約束過印軍一線邊防部隊的舉動,反而變本加厲將製造邊境糾紛和摩擦的基層軍官當作嘉獎典型,給被擊斃的印軍士兵搞國葬。印方的種種舉動證明印方根本不希望中印邊境區「息事寧人」,反而希望中印邊境長期處於高壓對峙狀態,這樣就可以將中方的注意力都「凍結」在喜馬拉雅山兩側。

在中方對印方挑釁行為採取有力的反制措施後,印度非常清楚在邊境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行動能力方面自己追趕不上中國,於是他們一方面提出要和中方管控邊境衝突,給邊界地區降溫。另一方面,印方開始搞事來擴大爭議,以獲得對其有利的「談判籌碼」,以增強邊界問題的 「議價能力」。以往邊境對峙發生後,印方一旦認為自己吃虧,往往會尋求在其有優勢的地方製造新爭議,「開闢新戰場」,並試圖將兩個爭議點相「掛鈎」,逼迫我方退讓。在施壓無果的情況,印軍就會尋找新的突破口,以此使得中印邊境西段、中段和東段邊境的摩擦此起彼伏。

我們必須看到,印度軍方在實控線附近地區屢次發起挑釁、搶占高地、「先發制人」的行為背後,是其作為弱勢一方的對華博弈的主動策略。印方一次又一次在邊境地區進行挑釁活動,都有其清晰的博弈策略作為思想指導。如果中印在邊境地區的局勢逐漸降級,那麼雙方一線邊防部隊脫離接觸,就意味著雙方在對峙地點的半永久性或永久性建築物將被拆除,這反而不利於印軍在邊境地區「打開局面」。簡單講,印度在中印邊境地區製造麻煩是印度的長期國策,絕非「一時興起」,是印方企圖長期霸占中方被占領土的一種鬥爭策略。

最後,當前國際環境讓印度自認為有了和中國競爭的底氣。從2017年的洞朗事件和2020年的加勒萬河谷衝突,可以看出印度政府的真實態度,那就是逐漸從緩和中印邊境關係,向著激化衝突發展。雖然兩次事件都得到解決,但是可以看出衝突不斷升級,解決的時間不斷拉長,這都與國際政治形勢密切相關。印度自認為可以在邊境問題上敢於與中方「掰手腕」,一方面是缺乏正確認知的自我膨脹。另一方面是以美國和日本為首的西方國家希望印度成為反華戰線上的「主力」,一直在用利益交換誘導印度對華強硬。

分析人士指出,就未來中印邊境形勢來看,中印邊境安穩不了,「斗而不戰」已經成為主旋律。為此,我方必須放棄強烈的維穩訴求和對印合作期望,不能繼續向印方傳達失真信號,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條件和時機合適時,主動出擊打破對峙僵局,在不開火的情況下「多開瓢」,讓印方搶占談判籌碼的軍事冒進都付出慘痛代價,打亂印方製造事端「占便宜」的謀劃,真正「打疼」印度才是穩定邊境和平環境的正確打開方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