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富,歐盟親爹,袖珍小國盧森堡為何這麼牛?

西府趙王爺 發佈 2022-12-24T06:44:20.418741+00:00

這個人口不過60多萬,面積僅2000平方千米的袖珍小國,目前是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國家,吊打了瑞士、卡達、挪威等一眾富翁土豪。

提起當今世界的富裕國家,盧森堡一定是榜上有名。這個人口不過60多萬,面積僅2000平方千米的袖珍小國,目前是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國家,吊打了瑞士、卡達、挪威等一眾富翁土豪。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盧森堡在2021年的人均GDP高達13.57萬美元,比排名第二的愛爾蘭高出了3萬多美元。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盧森堡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何這麼有錢?

盧森堡全名盧森堡大公國,位於歐洲西北部的尼德蘭地區。這裡是歐洲三駕馬車英國、法國以及德國的交匯之地,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長期以來都是周邊強權的爭奪對象。

比如在公元870年,占據尼德蘭地區的中法蘭克王國陷入分裂危機,東西法蘭克王國趁火打劫,將尼德蘭地區瓜分。其中位於尼德蘭南部的阿登高地,被西法蘭克王國的阿登伯爵所繼承。

公元963年,阿登伯爵西格弗里德從教會那裡搞來了一座小城堡作為自家老巢,而這座城堡的名字就叫盧森堡。此後阿登伯爵的後代就以盧森堡為姓,他們圍繞著盧森堡進行發展,逐漸形成了村鎮、城市以及國家。

公元1060年,阿登領主康拉德被神聖羅馬帝國封為盧森堡伯爵,盧森堡伯國由此建立,並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此時的神聖羅馬帝國還未形成中央集權,底下各邦國合縱連橫,相互兼併,活脫脫一個歐洲版的春秋戰國。而盧森堡伯國則趁亂崛起,通過聯姻、戰爭等各種手段,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一方豪強。

公元1308年,盧森堡伯爵亨利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由此開創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盧森堡王朝時代。盧森堡王朝存在了一百多年,那是盧森堡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他們不僅在名義上統治著神聖羅馬帝國,還是波希米亞王國和匈牙利王國的統治者。而作為盧森堡王朝的「龍興之地」,盧森堡伯國也在1354年升格成為了公國,國土面積超過1萬平方千米,是今天盧森堡面積的4倍。

不過輝煌時刻誰都有,別拿一刻當永久。1437年,隨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德的無後而亡,盧森堡王朝也迎來了終結。而盧森堡家族的領地盧森堡公國,也隨之失去了庇護,由此成為了周邊強權的覬覦對象。

公元1441年,盧森堡家族為了求得生存,選擇依附於當時風頭正盛的法國勃艮第家族,盧森堡由此成為了勃艮第公國的一部分。有趣的是,短短三十多年後,盧森堡家族的絕嗣魔咒又在勃艮第家族上演。

公元1477年,勃艮第大公「大膽查理」死在了戰場上,只留下一個獨女瑪麗來繼承家業。而當時瑪麗因為已經加入了哈布斯堡家族,繼承人身份得不到勃艮第公國內部的承認,由此導致了勃艮第公國的分裂。最終幾番爭奪下來,勃艮第公國南部被留在了法國,而包括勃艮第北部盧森堡在內的尼德蘭地區跟著瑪麗出嫁,成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

公元1516年,瑪麗的孫子,尼德蘭領主卡洛斯一世繼承了西班牙王位,盧森堡又被劃歸到西班牙帝國治下。此後近兩個世紀的時間裡,儘管法國人對於盧森堡覬覦頗深,於1659年割走了盧森堡的南部地區,甚至還一度占領了盧森堡全境。但盧森堡的法統還是在握有尼德蘭領主身份西班牙手中,直到18世紀初,熟悉的歷史再度上演。

公元1701年,沒有生育能力的西班牙皇帝卡洛斯二世駕崩,絕嗣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陷入繼承人危機。法國和奧地利為了爭奪西班牙王位歸屬權大打出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由此爆發。雖然這場戰爭的結果是由法國取勝,但包括盧森堡在內的尼德蘭南方地區因為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故此被移交到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手中,再度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18世紀末,法國爆發了推翻君主制的大革命,引起了歐洲各君主制國家的極大恐慌。為了防止法國「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他們組建了反法同盟,磨刀霍霍向巴黎。然而革命之後的法國實力空前強大,再加上有著拿破崙這樣一個戰爭天才,反法同盟哪裡還是對手。最終他們偷雞不成蝕把米,沒將法國的火種撲滅不說,自己還白白搭上了一筆,割地的割地,賠款的賠款,盧森堡也就成為法國的領土。

公元1815年,隨著拿破崙兵敗滑鐵盧,法蘭西第一帝國徹底崩塌,盧森堡再一次成為了「無主之地」。當時在戰後分贓的維也納會議上,反法同盟各國還對盧森堡的歸屬發生了不小的爭論。其中以普魯士的訴求最為強烈,因為盧森堡剛好就夾自己和法國的中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以說誰拿到了盧森堡,誰就在戰略層面上掌握了一定的主動權。

不過對於奉行大陸均勢的英國來說,他們顯然是不願意看到普魯士做大的,所以便在中間使絆子,最終盧森堡以德意志聯邦成員的身份,與荷蘭王國組成了共主聯邦,即由荷蘭國王擔任盧森堡大公。這個操作讓整個尼德蘭地區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整體,為普魯士和法國之間填上了一道枷鎖。不過雁過拔毛的普魯士也不是願意吃虧的主,他們雖然沒能合併盧森堡,但依舊從盧森堡割走了東部地區的大片領土,由此導致盧森堡國土的進一步收縮。

依靠維也納會議的幫助,荷蘭統一了尼德蘭地區,但卻無法建立其完全有效的統治。因為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尼德蘭地區的南北部分已經出現了巨大的差異,甚至連語言文化都是一邊說荷蘭語,一邊說法語。

在巨大的分歧之下,荷蘭於1830年爆發了比利時革命,位於尼德蘭地區南部的比利時帶著盧森堡鬧起了獨立。此時的荷蘭早已經不再是17世紀那個制霸全球海洋的海上馬車夫,儘管努力鎮壓,那也是有些無力,最終只能是讓比利時在1839年獨立出去。

不過支持比利時獨立的盧森堡並沒能獲得同等待遇,而是慘遭比利時與荷蘭的瓜分。其中說法語的盧森堡西部地區被劃給了比利時,形成了現在的比利時盧森堡省。而東部的德語區則是繼續跟著荷蘭混,奉荷蘭國王為大公。

不過此時的盧森堡已經與荷蘭斷絕了陸地聯繫,成為了荷蘭國王治下的一塊飛地,雙方的聯繫被大大減弱。公元1890年,隨著荷蘭國王威廉三世駕崩且沒有留下男性子嗣,荷蘭王室失去了盧森堡大公的繼承資格,盧森堡趁機實現獨立,並一直延續至今。

縱觀盧森堡的歷史我們其實可以發現,這個國家的歷史輝煌時刻其實很少。自從盧森堡王朝破滅之後,盧森堡就過上了寄人籬下的生活,不斷的輾轉於周邊強權麾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如浮萍一般的弱小國家,最終卻能夠重新獨立,以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的身份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這無疑是非常難得的。

究其原因,這與盧森堡特殊的地理位置有著很大關係。作為低地國家的一員,盧森堡法蘭西、德意志兩大文化的拉鋸區域,背後充斥著歐陸兩大傳統豪強的博弈。他們一邊說著法語,一邊又和德國難捨難分,不管倒向哪一邊,對另一方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正是在這樣的牽扯之下,盧森堡才能以獨立國家的狀態持續至今。

當然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帶給盧森堡的不僅僅是國家獨立,更有著經濟發展上的巨大優勢。作為聯通西歐諸國的「十字路口」,盧森堡成功扮演起了歐洲經濟聯絡人的角色。為了方便貿易,周邊各國的企業公司紛紛跑到這裡來開店建廠,盧森堡變得越來越熱鬧。

盧森堡作為最早進入工業時代的國家之一,本就有著不錯的經濟底子,尤其是在鋼鐵產業領域,那在全球都是排得上號的。雖然盧森堡的國土面積僅有區區2000平方千米,卻蘊藏著超過2.7億噸的鐵礦。良好的工業基礎恰到好處的資源稟賦,促成了盧森堡鋼鐵工業的起飛。而正是憑藉自己在鋼鐵工業領域的優勢,戰後法國籌建「煤鋼共同體」的時候才會拉上盧森堡,由此讓盧森堡坐上了歐盟創始成員國的位置。

紮實的經濟基礎,良好的地理條件,再搭配上短小精悍的個頭,盧森堡的經濟發展順風順水,逐漸成為了西歐乃至整個歐洲地區的核心。尤其是在二戰結束之後,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逐步開啟,盧森堡的核心節點優勢便顯露無疑,那些跨國投資公司、銀行機構紛紛扎堆往這裡跑,甚至許多國際組織也將這裡視為理想的辦公地。

就這樣,小小的盧森堡成為了歐洲最主要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財富瘋狂的朝著這裡聚集。盧森堡即便什麼都不做,每天只是靠收稅與交易手續費,那都能不愁吃喝。如此一來,盧森堡能夠成為世界首富也就不足為奇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