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許昌:鄉憶故土、靈魂老家

老家許昌 發佈 2022-12-25T05:41:24.265974+00:00

老家許昌:鄉憶故土、靈魂老家 ‖老家許昌。《消逝的風物》以「鄉憶故土、靈魂老家」為主旨,以「老家許昌」新媒體為載體,用資料書的形式,生動詳實地記錄了我們許昌某些時期地方文化的更迭與傳承,留住了許昌幾代人心心相印的鄉情、鄉音和鄉愁。


老家許昌:鄉憶故土、靈魂老家 ‖老家許昌

文‖劉建益 圖‖網絡


疫情剛剛解封的冬日,收到世傑兄弟主編的《消逝的風物》。翻開這部散發著淡淡墨香的嶄新資料,我的心情十分激動。我深知,這部凝結著世傑兄弟心血的資料,蘊含著他對許昌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不懈追求。我由衷地被他的這種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感動、所鼓舞。

《消逝的風物》以「鄉憶故土、靈魂老家」為主旨,以「老家許昌」新媒體為載體,用資料書的形式,生動詳實地記錄了我們許昌某些時期地方文化的更迭與傳承,留住了許昌幾代人心心相印的鄉情、鄉音和鄉愁。(想看看本文作者劉建益老師上回寫了啥美文?歡迎點擊以下連結:幸福時刻:許昌婚禮之迎親)

全書從「老家許昌」新媒體刊發的多篇文圖中,精選近150篇美文編纂而成,內容涉及老寨、古樹、學校,廠企、老店、歌謠;童年遊戲、社會現象、農具農事;行當老物、建築老街、農林場地、文藝社團等方面,林林總總、包羅萬象,近500頁40多萬字。這是一部瀰漫著厚重鄉土文化氣息的資料書,是一部弘揚許昌傳統文化的鮮活教材。



因「老家許昌」新媒體,我與世傑兄弟相識。6年前,從朋友圈裡看到了陳世傑創辦的自媒體「老家許昌」,我被裡面刊發的精彩美文所吸引。因愛好文學創作,我把平時所寫的一些文字發送到了「老家許昌」的郵箱裡。沒曾想,「老家許昌」很快編輯發表。

每當看到所寫的文字被「老家許昌」編輯成圖文並茂的作品時,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從此,我結識了「老家許昌」新媒體的編輯世傑兄弟,結識了許多在「老家許昌」發表作品的熱愛家鄉文化的朋友。後來,朋友之間就互稱文友,儘管許多文友未曾謀面,但通過發表作品留言處的交流,讓人覺得彼此雖相距甚遠,如近在咫尺。文友之間,總有一種促膝座談,心有靈犀之感;亦或有一種無話不談,相識恨晚之憾!

「老家許昌」新媒體在世傑兄弟的運作下,不斷發展壯大,它就像是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許昌及其周邊越來越多的文學愛好者加入其創作的隊伍。「老家許昌」新媒體發表的作品越來越多,涉及的範圍更加廣泛,創作的質量也越來越高。截止目前,「老家許昌」現已刊發原創圖文(含音頻、視頻)計8000餘篇(部),近2000萬字,訂閱人數近70000人,總閱讀量(含播放量)達1億人次,點讚量達40多萬人次,成為矢志不渝宣傳許昌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贏得了社會上的廣泛讚譽!



我是「老家許昌」新媒體的忠實粉絲。閱讀其美文,轉發其文章,結交其群里的朋友,參加其組織的各種文學交流活動和「走基層、入社區」採風創作活動。

隨著交往和活動的頻繁,文友們見面交流的機會逐漸增多。直到此時,文友們之間的感情更加親密無間,年齡相仿的就不客氣地直呼其網名或暱稱,年齡較長的就親切地稱其為兄長或老師,而大多文友皆以兄弟姐妹相稱。每次交流團聚,見過面的文友,顯得格外親切,無微不至地問寒問暖;未曾謀面的文友,初次見面如置身夢中,待報出其網名或暱稱時,彼此總是心領神會地開心一笑:「啊,原來就是您啊!」

「美不美管它哩」是世傑兄弟的暱稱。起初,咋看這個名字怪怪的。如今,「老家許昌」新媒體的影響力,讓人們記住了這個「怪怪的」名字,記住了歷時一年多時間,嘔心瀝血編纂《消逝的風物》的世傑兄弟。這部資料寫許昌滄桑,內容厚重,到底「美不美」自有世人評說!

建益於2022年12月22日



【作者簡介】劉建益,筆名靈泉水,建安區人,本科學歷,中共黨員,許昌市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詩詞學會會員,建安區詩詞學會副會長。近年來,致力於探尋研究許昌市西部鄉鎮尤其是靈井鎮境內的歷史文化遺蹟,受到多家媒體採訪。作品散見於《許昌日報》、《許昌晨報》、《建安詩苑》、《魏都》、《魏都詩詞》、《建安風》,「老家許昌」新媒體,江山文學網等報刊網絡,併入選《消逝的風物》、《魏都故事》、《建安詩風》等書。現供職於建安區靈井鎮政府。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來自「老家許昌」原創圖片庫,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hnxc126@126.com 。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