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年,不曾忘那位湘江邊上的「奇男子」

環球人物雜誌 發佈 2022-12-27T08:48:38.418796+00:00

不曾忘,那個少年瘦瘦高高的,頭髮有些蓬亂,走路很快,講話語調卻有些緩慢,帶著明顯的重音。他的眼睛很有神采,但膚色比其他同學黑,手掌也更粗糙。

緬懷偉人。


作者:崔 雋

編輯:付玉梅


今天是毛主席誕辰129周年紀念日。



不曾忘,那個少年瘦瘦高高的,頭髮有些蓬亂,走路很快,講話語調卻有些緩慢,帶著明顯的重音。


他的眼睛很有神采,但膚色比其他同學黑,手掌也更粗糙。一身青大布的短褂和褲子,與那些穿學生裝的、穿馬褂系絲腰帶的孩子相比,他不闊氣也不時髦,但十分顯眼。


這是17歲的毛澤東第一次離開家鄉韶山。他目光如炬,開始打量外面的世界。


從此,一個湖南農家孩子開始了他的冒險和探索。在救亡圖存的動盪年代,為了尋找人生之路和救國之道,他和他的朋友們共同創造了一段至今閃光的崢嶸歲月。


有膽識的19世紀「90後」


13歲的毛澤東沖向門外的池塘,沒有一點遲疑。他準備跳下去,以此威脅正在追打他的人。


追在後面的是父親毛貽昌。當兵的經歷造就他強悍的性格,對兒子總是嚴苛。


毛家的「父子戰爭」常常爆發。最激烈的就是這一次。毛貽昌當著客人的面責備毛澤東懶惰不孝。後來在母親的調解下,毛澤東離開池塘,只屈一膝磕頭賠禮,但要求父親不再打他。「內戰」平息下來。


由此,他得出了一個直觀的道理:如果溫順示弱,會遭受更多的打罵,只有堅決反抗,才能達成目標。


在17歲離家之前,韶山就是毛澤東的全世界。


他是普通的農家少年石三伢子(毛澤東小名),但又有些特別——「性格倔強,從小就有鬥爭性和反叛精神。」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翔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他的閱讀世界屬於那些英雄好漢——來自《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精忠岳傳》等小說。在學校,老師不讓讀,他用課本擋住偷著讀;在家裡,父親不讓讀,他就用布把窗戶遮住,使外面看不見燈光。


《水滸傳》裡聚集在梁山造反的人物,是毛澤東心目中的英雄。沒多久,歷史就從書頁中跳了出來,變成活生生的現實。


1910年4月,長沙發生饑民暴動。清政府派兵鎮壓,將暴動者的頭顱懸掛示眾。毛澤東聽說後為這些老百姓痛心。「這件事影響了我的一生。」多年後,他向斯諾回憶這件事時,眼睛濕潤。斯諾評價他是個「感情深邃」的人。




「毛澤東成長的年代,剛好趕上甲午戰敗、八國聯軍侵華,帝國主義侵略不斷加重。整個湖南,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非常尖銳,官逼民反的事件經常發生。就像一個火藥桶,隨時可能引爆。」王翔說。


毛澤東拿到過一本關於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威脅的小冊子。開篇第一句話帶給他衝擊:「嗚呼!中國其將亡矣!」




不能守著老樣子不變了。他想,應該去外面看看了。


到了湘鄉東山,毛澤東因為外地人身份被人看不起,「精神一度十分痛苦」。但他在這裡的收穫不小。


湖南是維新運動的重要基地,他由此接觸了大量維新改良學說。他尤其崇拜梁啓超。梁啓超號任公,毛澤東特意為自己起了筆名「子任」。


1911年春天,毛澤東挑著鋪蓋和書箱,坐輪船到了更大的長沙,被湘鄉駐省中學錄取。辛亥革命的前夜,革命黨人十分活躍。毛澤東第一次看到革命派的《民立報》,接觸到了革命言論。


得知黃興領導廣州黃花崗起義後,他興奮地在學校牆壁上貼了一篇文章,支持推翻清朝、建立民國。


在學校,他帶頭髮起剪辮子的活動。他剪完後,原本約定一起剪的幾位同學卻反悔了。他行事中帶著些少年意氣,決定和朋友採取暗中襲擊的方式,「有十個人做了我們剪刀下的『犧牲者』」。


武昌起義後,在革命激情的感染下,毛澤東報名參加了湖南新軍,但只有半年。隨著清王朝覆滅,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毛澤東覺得參軍已無太大意義,決定「回到我的書本子上去」。


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學,但也只讀了半年。他選學校有一套自己的標準,認為省立一中「課程有限,校規也令人反感」,索性不念,自學。


從新安巷的湘鄉會館到定王台的湖南省圖書館,這個路線毛澤東走了半年。每天早上進館,中午買兩個米餅當做午飯,一直坐到閉館,就像「牛進了菜園」。


心氣高,敢折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很清楚不要什麼,不停嘗試,總在進取,那時的「90後」青年毛澤東度過了這樣的一年。


1913年春,毛澤東入讀第四師範。次年,第四師範合併到第一師範,毛澤東被編入第八班,開始了在一師的歲月。


第一師範的「人氣王」


在毛澤東與第一師範紀念館裡,《環球人物》記者看到了那張毛澤東迄今為止最青春的照片——寸頭,大眼,兩頰鼓鼓的,帶著些學生稚氣。這是1914年21歲的毛澤東。




而在1918年的畢業照里,站在後排的毛澤東已是一副穩重青年的模樣,臉龐的稜角開始分明,眼神也變得堅毅了。


一師是毛澤東迅速成長的地方。然而,當時他對這所學校還不是十分滿意。「這所新學校有許多校規,而我贊成的極少。」他是典型的偏科生,反對把自然科學列為必修課,只想專修社會科學。尤其討厭靜物寫生必修課,「極端無聊」。


毛澤東的確是個特立獨行的青年。他總在學校井邊洗冷水浴,在山中對著樹木大聲講話,對著狂風大聲叫喊。他的書籍總是圈圈點點,批註里大大咧咧寫著「荒謬」「不通」。他喜歡在深夜讀書,有一次因為棉被離油燈太近,引起過一場小小的火災。


他認為青年應該有強健體魄和堅定意志,因此格外注重體格鍛鍊。他有許多常練的項目,如日光浴、風浴、雨浴、游泳、登山、體操、拳術等。「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他在日記里這樣寫。


這個時期的中國,處境愈發糟糕。內有袁世凱稱帝和張勳復辟,軍閥混戰不休,外有日本強迫中國簽訂「二十一條」,列強虎視眈眈。


彼時,新一代先進知識分子,如李大釗、陳獨秀,開始探尋國家在精神和思想方面落後的根源。


同窗好友周世釗發現,毛澤東讀了《新青年》後,「讀韓(愈)文杜(甫)詩的興趣降低了」。毛澤東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成了我的模範」。


在一師,青年毛澤東的組織力和領導力也得到了鍛鍊。1915年,在「驅張」學潮中,他嶄露頭角。


當時,湖南省議會頒布新規:從秋期開始,每個學生須繳納10元學雜費。同學們印發了《驅張宣言》傳單,指責一師校長張干「不忠、不孝、不仁、不悌」。毛澤東看後,認為沒有擊中張乾的要害。他覺得,想趕走校長,就要批評他辦學不力。


他很快擬出一份新的《驅張宣言》,尖銳抨擊張幹辦學無方,貽誤青年,並組織同學連夜趕印,次日清晨在學校散發。不久,張干被迫辭職。


1917年10月,毛澤東當選學友會總務兼教育研究部部長。這兩個職務在過去都是由老師擔任的。


這一年6月,一師還開展了一次「人氣投票」活動。全校有400多名學生參加,毛澤東得票最高,49票。在德、智、體三個方面都有項目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膽識」一項,則為他所獨有,評語是「冒險進取,警備非常」。


他的膽識在這年11月護法戰爭期間得到印證。當時北洋軍隊向長沙敗退,想占領一師的房屋。當過半年新軍的毛澤東提出,可以讓正在受軍事訓練的學生自願軍負責守衛。


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議。他帶領同學把桌椅板凳都搬出來,塞住所有的門。幾百個學生自願軍被分成三隊,大家拿著木槍,分布到猴子石附近幾個山頭上。


毛澤東請附近的警察分所鳴槍吶喊,讓學生自願軍配合大放鞭炮,嚇得北洋潰軍手忙腳亂,一師的校舍得以保住。


後來,毛澤東回憶說,要說搞軍事,那才是第一次呢!



恰同學少年


1915年11月,毛澤東給老師黎錦熙寫信提到交友:「兩年以來,求友之心熾,夏假後,乃作一啟事,張之各校,應者亦五六人。」渴望朋友的毛澤東,將此看作當時唯一一件暢快的事。


這份尋友啟事言明了他的擇友標準:刻苦耐勞、意志堅定,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的青年。最後一句化用《詩經》:「願嚶鳴以求友。」落款是「二十八畫生」。


在一師,毛澤東的朋友圈是逐漸擴大的。蔡和森、張昆弟、陳章甫、羅學瓚、周世釗、蕭子升、蕭子暲等熱血青年逐漸聚集在他的周圍。他們常常聚會,一起探討救國之路。


在校期間,毛澤東和朋友還有過幾次說走就走的遊學。1917年暑期,毛澤東在《民報》上看到兩個學生遊歷全國的報導,很羨慕。於是和已從一師畢業、在楚怡小學教書的蕭子升相約外出遊學。


他們各帶一把雨傘、一個挎包,裡面裝著換洗衣服和文房四寶。兩人一路上靠作詩寫字送給鄉里的土財主換錢餬口。歷時一個多月,他們走了900多里路,遊歷了長沙、寧鄉等5個縣的不少鄉鎮。


第二年春天,毛澤東又和蔡和森經湘陰、岳陽、平江、瀏陽幾縣,遊歷了半個多月。蕭子暲後來寫:「這是毛澤東青年時代的羅曼蒂克。」


1917年中秋節,毛澤東和蔡和森、羅學瓚、張昆弟等16人,租用兩隻木船,環繞橘子洲遊覽了一圈。接著,席地坐在橘子洲頭的草地里,漫談「個人及全人類的生活向上問題」。聚會給毛澤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就有了1925年那首回憶「恰同學少年」的《沁園春·長沙》。


從1915年到1917年,經過上百次的討論,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人決定成立一個組織,也就是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的新民學會。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學會成立會上,大家選舉蕭子升為總幹事,毛澤東、陳書農為幹事。不久,蕭子升去法國,會務便由毛澤東主持。


這是一個嚴格的團體,自有幾條紀律:「一、不虛偽;二、不懶惰;三、不浪費;四、不賭博;五、不狎妓。」


這也是一個「只談大事」的團體。有一次,毛澤東造訪一個新民學會的朋友。談話中間,朋友叫進一個僕人,討論了一會兒買肉的價格問題。毛澤東對此不滿,從此結束了同這個富家子弟的友誼。


1918年6月,25歲的毛澤東從一師畢業了。畢業前夕,他在給黎錦熙的信中說:「對於宇宙,對於人生,對於國家,對於教育,作何主張,均茫乎未定……抑且太覺糊塗。以糊塗為因,必得糊塗之果,為此而懼。」


兩個多月後,為組織湖南學生赴法勤工儉學運動,毛澤東和20多名青年一同坐火車抵達北京,一腳踏入了那個風雲際會的新天地。



總監製: 呂 鴻

監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凌 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