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架戰機出動!2022最大機群現身海峽,中國空軍火力全開有多強?

軍備解碼 發佈 2022-12-27T14:44:03.371999+00:00

12月25日,東部戰區宣布將在東南沿海地區組織多兵種聯合軍事演習。翌日,媒體就報導了島上對此的偵察情報,說是我空軍在軍演開始後24小時裡,出動至少71架次戰機,配合海上的7艘軍艦展開演習。

12月25日,東部戰區宣布將在東南沿海地區組織多兵種聯合軍事演習。翌日,媒體就報導了島上對此的偵察情報,說是我空軍在軍演開始後24小時裡,出動至少71架次戰機,配合海上的7艘軍艦展開演習。雖然這份情報清單不夠詳細準確,但也大致勾勒了此次空軍出海練兵的整體規模和行動路線,從中能看得出來,東南沿海的空中力量對比,我們完全具備壓倒性優勢。

根據島上的消息,我軍出動軍機包括6架殲-10、6架蘇-30MKK、12架殲-11、18架殲-16,另有彩虹-4無人機、運-8電子干擾機、運-8反潛機、空警-500預警機、無偵-7無人機各1架,這樣總計47架軍機也是中國空軍2022年組織的最大規模機群。如果按照總計71架次的出動數量,上述軍機的平均出動率就是1.5架次,這個出動率尚未達到8月份軍演時的炙熱程度。可以認為,空軍雖然出動了罕見的大機群,但目前並沒有更進一步的打算,倒是很多軍迷希望採取更加強有力的行動達成更大的威懾效果。不過,此次行動非常罕見地出動了全編制的機群,這一點仍然值得好好琢磨。

在47架軍機中,戰鬥機數量多達42架,占到全部機隊的9成,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配置,與實戰中常見的混編機群構成差別很大。更有意思的是,殲-10、殲-11、殲-16以及外購的蘇-30MKK,正是目前空軍裝備的4款主力戰鬥機。四種機型全部出動,殲-11、蘇-30MKK在北,殲-10、殲-16在南,顯然是在進行多單位聯合練兵。這種規模的海空戰術演練,不僅是錘鍊海上作戰技能,更是空軍從陸地空防向海上攻勢作戰的預演,相信日後這種場景只會越來越多。

在戰鬥機群之外,其他各型輔助機型也悉數參與,而每個型號僅有一架出現(被發現),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就目前來說,我國沿海面臨的局勢異常複雜,其中東南方向更是最激烈的熱點。因此,空警-500作為我軍當前唯一的第三代預警機,自然要承擔起空中指揮、情報通訊的核心作用,而電子干擾機在現代戰場的地位也愈發重要,運-8電子干擾機作為當前最強的電戰裝備,近期也是頻頻出現在東部沿海。至於運-8反潛機、無偵-7、彩虹-4,也都是功能各異、各負其責的任務機型。看得出來,空軍此次集結大量輔助作戰單位,在與戰鬥機群的互相支援下出海演練,目的不僅是為了震懾宵小,更是一次目標明確的聯合大練兵,特別是演練複雜作戰環境下多任務並行的訓練科目,對於未來可能的大規模實戰意義重大。

不過,相比於戰鬥機群的龐大規模,這些輔助戰機的數量似乎太少。考慮到空警-500、無偵-7的飛行軌跡,已經處在對手海空監視能力的邊界,因此或有一些軍機並未被發現,這5種輔助軍機都只有1架參與,大概率是一種巧合。實際上,對手不僅沒有發現此次軍演機群的全貌,並且漏掉了最關鍵的一款戰機——殲-20。分析起來,在目前空軍裝備的戰鬥機中,只有殲-7、殲-8、蘇-27、蘇-25SK和殲-20沒有出現在對手公布的戰機目錄中。其中前三者性能落伍嚴重,目前僅用作訓練、戰備用途,這樣的威懾性演練怕是沒機會參與。

裝備數量最少的蘇-35SK,全部服役於南部戰區空軍部隊,按照此次軍演規模和調動機制,跨戰區參加海上軍演的可能性極小(在8月的聯合軍演前夜,曾有蘇-35SK出動的消息,但事後被證明不實)。唯有最少被提及,也是對戰局影響最大的殲-20,才是真正「被忽視的巨獸」。第五代隱身戰鬥機相比於四代機實現了質的提升,這在多年前的軍演和模擬中早已被證實。中國空軍目前裝備的殲-20已成規模,按照官方公開的信息,五個軍區至少各有一個殲-20作戰旅。對於東部戰區來說,在現有四代、四代半型號戰機悉數出海軍演的情況下,殲-20必然沒有作壁上觀的可能,甚至還要當做空中演練的核心機型。

事實上,現代軍事對抗從來就不是過家家。殲-20作為空軍的定海神針,在重要場合、關鍵時刻,必然不可能待在基地里「看門」。對於這一點,無論是官方對殲-20「足跡遍布東海、南海」的宣傳,還是美國空軍發布殲-20與F-35曾在東海上空交手的消息,都能得到證實。因此,無論是外界並沒有關注到的日常訓練,還是這種規模罕見的大機群軍演,也必然會有成建制的殲-20活躍其間。只不過,官方一直刻意不說,而對手的海空監視系統顯然也不具備偵察殲-20隱身戰機的能力,才使得外界經常忽視這一點。但忽視不等於不存在,畢竟對於任何對手而言,殲-20都是一種致命威脅。

自2005年初步形成戰鬥力,美國空軍的F-22A機隊就經常飛抵東亞進行短期部署,最主要任務也就是向盟友炫耀武力,並試探潛在對手的空防體系。當然,F-22戰機的跨時代的隱身能力,確曾給我國空防帶來了巨大壓力,當時的裝備只能說是聊勝於無,面對F-22A和B-2A的隱身突襲,實際上並不具備多少監視和反制手段。好在我國軍事工業勇於直面挑戰,針對F-22隱身戰鬥機研發升級了多種制衡裝備。殲-10A作為自主研發的第一款四代機量產型號,高達2.2馬赫的高空速度,毫無疑問具有傳統「截擊機」的特性,某種程度上是在F-22A陰影下誕生的裝備,但這顯然遠不足以解決問題。

幸運的是,我國軍事工業和電子信息技術隨後迎來了大發展,以先進米波雷達為代表的一大批反隱身裝備強勢登場。正是基於這些先進雷達,我們劃定了東海防空識別區,甚至在「XX百千米外發現F-22A」,也正是基於這套完善的國產反隱身裝備體系,F-22A、B-2A以及F-35帶來的壓力被大大消解,珠海航展上為數不少的反隱身雷達,也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應該看到,我們憑藉強大國力和科學謀劃,歷經十數年打造出有效反制F-22A的雷達體系,期間的投入也相當高昂,除了美俄恐怕沒有其他國家具備這樣的技術和資源,在短時間內發展出可以穩定發現監視殲-20的體系,那是絕無可能。

偵察發現是所有反制的基礎。當國產殲-20服役數量達到百架以上的規模,而對手又不具備發現的能力,實際上就已經形成了跨代壓制。這是一支隱藏在自己「隱身」特性下的殺手鐧力量,絕不會因為平時的「人畜無害」而減弱半分威力。在七十多年前的太平洋戰爭上,日本聯合艦隊的「大和」「武藏」號戰列艦,作為耗費巨大的頂尖裝備,一直被當做寶貝留在本土「看家」,最終卻在局勢無法挽回時白白戰損。像殲-20這種看起來似乎消無聲息,但卻客觀活躍在前沿一線,並能在關鍵時刻發起致命一擊,才是真正的大國重器。

當然,在殲-20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大殺器」,同樣沒有出現在對岸26日的通報中——轟-6K。作為一款常被人調侃的傳奇轟炸機,轟-6K在外界的認知中最具爭議,但實際上,對於威懾能力而言,轟-6K的效果僅次於殲-20,特別是在掛載高超聲速飛彈情況下。東部戰區在26日發布了轟-6K升空參加軍演的圖片資料,之所以沒有被對手觀察到,大概率是因為在運油-20的支援下飛往了台島東部的遠海,超出了對手海空監視範圍。事實上,這也是轟-6K目前最令人寬慰的一點——飛得遠,只要下一代「遠轟」沒有服役,這份獨一無二的地位就無法被取代,戰略威懾意義就將一直存在。

如果沒有在對方通報中出現的殲-20和轟-6K、運油-20加進來,那就形成了空軍「火力全開」模式下的最強陣容。預警機、電子戰機、加油機、無人機等輔助戰機一應俱全,四代機以上的先進空戰力量傾巢而出,放眼整個東亞已經完全沒有對手。即使在全球範圍內,也只有美國空軍能組織起同等規模、水平的機群。強大的國防力量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而一支強大的空軍是贏得未來戰爭的關鍵,如今的中國空軍雖然還沒有冠壓群雄,但這份橫掃亞太的實力,也值得讓我們振奮不已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