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台文旅
12月30日,CCTV1 20:00點檔、央視頻app央視大型文化季播節目《非遺里的中國》即將與觀眾見面。
此前,該節目在台州葭沚老街完成一期錄製,節目中將有不少台州非遺出現。
據悉,《非遺里的中國》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文化和旅遊部聯合攝製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節目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相關精神,以「讓中華文化綻放新的時代光彩」為背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當代煥新為核心創意,展現非遺在新時代應用的無限可能,以「非遺+」的多元打開方式展現新時代的中國面貌。
在這一季節目中,將呈現近四百個非遺項目。通過秀演、訪談、體驗等多種呈現形式,深度挖掘非遺中的歷史底蘊、中國智慧、東方美學、民族韻味,真正在非遺之中「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台州非遺,不妨先來一起來看看吧!
台州刺繡
台州刺繡歷史悠久,在唐代就已經開始有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的記錄,黃岩靈石寺出土文物五代熏爐的包裹物——民間刺繡殘片,熟練運用色繡、繞繡等工藝技術,說明北宋年間台州刺繡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清光緒三十二年前後,台州刺繡又吸收融合了西方抽紗工藝,在海門(椒江)天主教堂內,作為發展教徒和維持教堂生計的手段而得以普及和發展,因此,台州刺繡又稱海門雕繡。
台州刺繡經歷代民間藝人的傳承、創新,針法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到抽、拉、鑲、雕、貼等二百多種。台州刺繡要將布底抽空剪透,以綢衣繡絲線,具有一色素線繡到底的用材特點。其繡品不但立體感強且鏤空部分更是玲瓏剔透、獨具風格,在中國刺繡工藝上獨樹一幟。與中國四大名繡相比,台州刺繡以獨有的「雕平繡」而稱譽海外,國際上稱之為「東方瑰寶」,並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臨海黃沙獅子
黃沙獅子,又稱上桌獅子,是臨海市的傳統舞蹈,以舞、武結合和高超演技名揚四方,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民俗特色。
獅舞(黃沙獅子),始創於北宋年間,是漢族民間精湛武藝和傳統舞獅表演的完美結合。黃沙獅子的表演由舞獅、武藝、鑼鼓三個部分綜合穿插組成,主要是以高難度的表演聞名各地,而且舞武一體,惟妙惟肖。舞獅表演分上半坦、下半坦二套30多個動作,不但能在地上翻滾嬉戲,還能在堆疊的四至九重八仙桌上的高台上表演各種風趣的動作。
2006年,黃沙獅子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台州民間舞蹈類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黃岩翻簧竹雕
黃岩翻簧竹雕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是黃岩民間傳統工藝美術品種,因其雕刻在毛竹內壁的簧面上而得名,與青田石雕、東陽黃楊木雕並稱為浙江三大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也是台州民間造型藝術類最具代表性的非遺項目。
黃岩翻簧竹雕始創於清道光八年,距今有近二百年歷史。黃岩是國內最早製作翻簧竹雕的產區之一,也是國內目前保存該手工藝流程最完整的地區之一。黃岩翻簧竹雕工藝是將毛竹去青取簧,經過煮、壓、刨、曬等工序後,膠合或鑲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後磨光,配上紅木等其他裝飾材料,製成花瓶、茶葉盒、筆筒、台屏、雅扇等各種工藝品,再在上面雕刻各種山水、人物、花鳥圖案,最後形成色澤光潤類似象牙的成品。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