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好的人生,都是一邊懷想,一邊遺忘

十點讀書圖書旗艦店 發佈 2022-12-30T22:24:28.497123+00:00

如果要在魯迅的作品中選出一部最不「魯迅」的作品,那一定非《朝花夕拾》莫屬。可當我們打開《朝花夕拾》這本書時,卻有了不一樣的感覺:我們恍然見到一位飽經滄桑的中年人,正倚著歲月的門檻,向來路張望。


如果要在魯迅的作品中選出一部最不「魯迅」的作品,那一定非《朝花夕拾》莫屬。


大師林語堂曾道:「魯迅與其稱為文人,不如號為戰士。」


作家張承志亦言:「先生文章,犀利有餘,政治論戰、投槍匕首有餘,而純粹藝術意味的文學性不足。」


誠然,只要一提到魯迅的名字,人們腦海中會立刻浮現出一個「金剛怒目」的鬥士形象;可當我們打開《朝花夕拾》這本書時,卻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我們恍然見到一位飽經滄桑的中年人,正倚著歲月的門檻,向來路張望。


他捻著一朵從舊書籍里取出的枯花,忽有所悟地微微一笑,臉上頓現一抹動人的溫柔。


《朝花夕拾》以魯迅少見的溫情筆觸,將記憶中一些難忘的片段,連綴成十篇文章。


而這些文章,引發了一代代讀者一波又一波的回憶殺,觸動了他們心中潛伏的懷舊情結。


無遊戲,不童年


魯迅小時候家裡有一個園子,名曰「百草園」。


在他的記憶中,園子裡除了一蓬蓬雜草,再無其它,可這並不影響它成為魯迅兒時的樂園。


魯迅常常站在園子裡的石井欄上往下跳;


看黃蜂伏在菜花上,叫天子從草間直竄向雲霄;


有時跑到牆根底下聽蟋蟀彈琴、油蛉歌唱。


孩子大概是這個世界最容易輕信的人,聽說何首烏根有像人形的,吃了可以成仙,魯迅竟信以為真。


於是常常去拔,以致於弄壞了泥牆,還納悶為什麼始終沒找到一根像人形的......


即便到了冬天,百草園一年中最索然無味的時候,魯迅依然能找到新的玩法:在雪地上設羅網,捕鳥雀。



錢鍾書在《論快樂》一書里對「快樂」二字有過精彩的論述,大意是說:快樂的快字,詮釋了人生一切樂事的飄瞥難留。


我們也有同樣的感受:


玩著彈珠、跳著皮筋,還沒分出勝負,已經傳來媽媽呼喚回家吃飯的聲音;


喝著汽水、吃著棒冰,愜意的暑假還沒過夠,開學的日子已經來臨。


人生里走的最快的,總是最歡暢的時辰。


百草園的快樂時光轉瞬即逝,魯迅到了上學的年紀,被家人送去了三味書屋讀書。


這是魯迅人生中的第一次別離,他跑到百草園傷感又稚氣地同他的蟋蟀、覆盆子和木蓮們道別。


三味書屋裡的生活乏味至極,可即便這樣,也禁錮不了孩子嚮往自由和遊戲的天性。魯迅很快發現,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小園。


於是常常趁先生不備,和小夥伴偷偷溜進去,折臘梅、尋蟬蛻、捉蒼蠅、餵螞蟻.......


等到先生發現,孩子們才一個個陸續回來,放開喉嚨讀書;等先生不注意時,孩子們又可以盡情嬉戲:


別的孩子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遊戲;魯迅則把紙蒙在小說書上,描繡像,一天天積累下來,竟描了一大本!


這情景,多像小時候的我們:上樹抓鳥,下河摸魚,趁老師轉向黑板時各種惡作劇......



有人說:美好的童年總是相似的,因為都有遊戲貫穿其間。


可是,如今的孩子,整天穿梭在各種興趣班裡,學著他們並不感興趣的才藝;一些適當的遊戲也被很多家長視為洪水猛獸,隔絕在孩子的生活之外。


李玫瑾教授曾說:毀掉孩子的不是遊戲,而是錯誤的教育;《中庸》亦有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遊戲本就是孩子的天性,不該被禁止;大人們與其百般阻撓,不如放開手腳。


把遊戲還給童年,讓教育關注人性。


那些讀過的書,

都成了我們去看世界的路


書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在《朝花夕拾》這本書里,就有很多篇幅提及魯迅早年間讀過的書。


他幼時最喜歡看的是清朝人著的《秘傳花鏡》,因為上面有許多圖。兒童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那些形象可感的圖畫自然容易引起幼年魯迅的興趣。


也因此,當他聽說有一部繪圖的《山海經》,「上面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從此便念念不忘。


以致於,當他的乳母長媽媽給他買回來一本時,他頓時對這個不大佩服的長媽媽肅然起敬了。


這部《山海經》成了他幼時最心愛的寶書:給他插上了一對想像的翅膀,帶著他遨遊在一個個瑰麗奇幻的世界。


從信書到疑書,是一個閱讀者必經的心路歷程。


一次,一位長輩贈給他一本《二十四孝圖》,開始他高興極了,因為上面照例有很多圖畫。但他了解了書上的孝道故事後,便覺得掃興了。


特別是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尤其令他反感:老萊已七十高齡,為了取悅父母,故意作嬰兒狀;而郭巨的孝順更加可怖,為了省下口糧給母親,竟把自己兒子給活埋了!


魯迅從這本書里,讀出了封建孝道虛偽和滅絕人性的本質,也讀出了自己的發現和思考。



人一旦有了自己的思考,就會主動選擇自己想讀的書。隨著自然科學在中國的興起,魯迅也開始關注自然科學類書籍。


他聽說有一部叫《天演論》的書,就獨自跑到城南花500文買了一本回來。


這本書帶給魯迅極大的思想衝擊,從此他腦洞大開,強力吸收著「物競天擇」、社會進化等全新的理論學說,也為他將來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礎。


高爾基說:「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


人活一世,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決定精彩程度的,只能是中間的過程。所以,多一些感知,多一些體驗,人生才會更加絢爛多姿。


然而每個人生存於世,囿於時空的限制,能接觸到的世界其實小之又小。


總有我們登不上的山,總有我們到不了的海。


可是書籍卻可以打破這種限制,讓我們的思想馳騁千里,暢遊八荒。


人生沒有白吃的苦,也沒有白讀的書,那些讀過的書,鋪展開來,就成了我們去看世界的路。


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


魯迅的家庭在當地算得上是一個大家族,只是後來家道中落。恰在此時,魯迅的父親又臥病在床,無異雪上加霜。


在書中,魯迅對於父子倆的關係沒有過多著墨,但是從他為給父親治病,不惜重金延請「名醫」,可見他對父親的感情之深。


「名醫」的醫術沒有明證,只是他開的藥著實稀奇:藥引是一對原配的蟋蟀;藥丸則須用打破的舊鼓皮做成。


對於庸醫的故弄玄虛,魯迅也心存懷疑,但他還是踏破鐵鞋地找尋藥材,不過是想在絕望中覓一絲渺茫的希望。


可是,父親還是撒手走了。


留給魯迅的,只有無盡的遺恨。遠渡日本學醫,成了他彌補遺恨的唯一方式。


人生海海,人們總是不斷地分別,再不斷地相遇。



在日本,魯迅與他的老師藤野先生相識。


藤野先生對魯迅極盡關懷:給他指正解剖圖;為他修訂講義;日本同學污衊魯迅考試得了教員泄漏的題目,也是藤野先生站出來平息了事端。


只是藤野先生的關懷,已不能重燃魯迅業已熄滅的熱情。


在日本的種種經歷,讓魯迅意識到:醫學只能醫治人的肉體,卻醫治不了國民麻木的靈魂。


魯迅決定棄醫從文,不得不與藤野先生別離。


從此路遙山高,兩人不復相見。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莫言說:「人一輩子,就是個過程。沒有永恆的生命,也沒有不老的青春。時間一到,該老的老,該走的走。」


生離死別,是每個人一生都要面對的課題。無論多麼不舍,我們終將含淚轉身,與親愛的人揮手道別,永不再見。


既然不能再見,不如懷念;既然無法改變,不如釋然。


只要彼此善待珍惜過,便不負此生遇見。


好的人生,都是一邊懷想,一邊遺忘


學者溫儒敏這樣評價《朝花夕拾》:「在愛與死的回顧里,瀰漫著慈愛的精神與情調,顯露了魯迅心靈世界最為柔和的一面。」


的確,這些柔和的文字也牽引著我們,在時間的長河裡回溯一番,撿拾幾枚閃光的珠貝。


但是,這種回顧畢竟隔著年月,不免帶著些霧裡看花的朦朧。


就像魯迅自己在小引里所說:「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夠。這十篇就是我從記憶里抄出來的,與實際內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記得是這樣。」


人就是這樣,因為有著記憶的功能,總要時時回顧;但記憶畢竟不是有著無限容量的存儲器,可以保存所有過往的影像。


有些人,有些事,無論當時怎樣的動魄驚心;待到倉惶回顧時,也大多模糊成了一片幻影。


也許,這恰是上天對人類的慈悲。


背負太多過往,就無法步履輕盈地奔赴前方。


所以,好的人生,就該一邊懷想,一邊遺忘。


在懷想中獲得慰藉;於遺忘中重拾力量。

作者 | 由韁,筆為韁,夢作馬,馳騁天涯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