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印度總理莫迪再度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可這次印度網民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封面上莫迪頭像右面寫著一行清晰地評語,「印度的分裂者」。
一國總理為什麼會是國家分裂者?
強行拼合,金玉其外的散裝印度
我們常說「印度是一個大國」,事實也確實如此。
2022年印度GDP已經超過英國,位列世界第五。
考慮到其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最年輕的平均年齡、在東西方之間遊刃有餘的外交處境,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接下來的十年將是屬於印度的「高光時刻」。
很多人已經開始拿印度與2002年的我國相比較,並認定印度極有可能複製我國的騰飛奇蹟。
但熟悉印度國情的人都知道,印度是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散裝國家」。不要說追中趕美,連保持國家統一都極為困難。
印度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其境內有100多個民族。
國家缺乏統一性是長期困擾印度的嚴重問題。
雖然國內有14億人,但人口最多的印地斯坦族,在全國占比也不過46%。
在歷史上,現如今印度版圖上從未出現過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反倒是英國殖民者幫助印度民眾實現南亞次大陸的第一次「統一」。
因為沒有主體民族,歷史上也沒有統一文明認同。國內各民族,各個區域長期處於「誰也不服誰」的狀態。
印度實行聯邦制,地方擁有很大的自主權,有時連中央都管不了。
這導致印度內部的政治分裂很嚴重,嚴重到什麼程度,連聯合國官員在來當地進行調研後,也不禁發出感嘆:
如果政府再不出台措施,印度極有可能在2023年出現分裂。
為了維護統一,印度政府一直在做努力,但成效甚微,直到莫迪的出現。
他於2019年12月促使印度國會通過《公民身份法》。
法案規定,印度政府將給予在2015年前,因宗教迫害而來到印度的非法移民以正式公民的身份。
但這一規定對移民宗教有限制,可以是印度教,可以是錫克教,甚至是佛教,但唯獨沒有伊斯蘭教。
此法案一出,立即在印度掀起軒然大波。
因為這等同宣示在2015年後來印度的穆斯林難民「不算人」,是赤裸裸的宗教歧視。但其實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印度國情就會知道原因了。
目前印度全國約有82%的人信仰印度教。
國內第二大宗教為伊斯蘭教,約有12%的人信教。
莫迪此舉,等同於犧牲全國2億多穆斯林的權益,用宗教認同為媒介,為印度凝結國家認同,進而從根本上解決「散裝印度」的問題。
畢竟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在南亞已經仇視千年,基本沒什麼和解的可能,不如為12億印度國民樹立厭惡的「靶子」,讓印度「重獲新生」。
但光是用宗教統一就能避免印度分裂嗎?
事實上印度潛藏著巨大的社會危機,突出代表就是錫克人、克什米爾與東北六邦的獨立運動。
西北邊陲,錫克族人的屈辱血淚
錫克人生活的旁遮普邦位於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臨近,是印度北方重要的邊陲省份。
錫克人的刀和旁遮普邦的糧是搭建印度國家架構的重要環節。兩者缺一,如今的印度都不可能存在。
一方面,好戰尚武的錫克人是印度國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因為宗教問題,錫克教徒長期受到信仰印度教的平民大眾和信仰伊斯蘭教的莫臥兒王朝的聯合壓制和絞殺。
面對人數遠超過自己的敵對勢力,錫克教徒自15世紀起就形成類似於古希臘「斯巴達」式的軍事政治體制。
男性教徒從小就要經受系統性的武裝軍事訓練,女性也要隨身佩戴刀具防身。
就這樣,儘管大部分印度軍隊向來都是「戰無不敗」的,但以錫克教徒為主體的部隊確實少有的「常勝之師」,錫克軍團也一直備受英國殖民者器重。
正因此,現如今錫克教徒構成印度軍隊軍官體系的骨幹。在印度錫克教徒貢獻了超20%的軍官。忠誠而尚武的錫克人也是國家領導人保鏢的最熱門人選。
另一方面,旁遮普邦是印度最主要的糧倉。
旁遮普邦地處印度河衝擊平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且境內河流密布,是水土條件優良的糧食產區。
旁遮普邦以不到全國3%的土地面積,供應著全國15%左右的糧食產量。可以說小半個印度的飯碗是掌握在旁遮普邦的手裡。
不過如同是上天與錫克人開的玩笑,正是他們對印度的貢獻為該民族後來的屈辱和苦難埋下禍根。
當初在印巴分治時,尼赫魯曾經對錫克族領袖予以自治的許諾,這才讓數千萬錫克人最終選擇留在印度。
但隨著新德里政權的逐步穩固,尼赫魯似乎忘記當初的承諾,後來連已經給予的小部分自治權也被收回,這引起錫克人強烈的不滿。
被政治欺騙、被政府剝削、被徵兵服役,凡此種種的不公導致上世紀70年代,追求旁遮普邦錫克人獨立的運動逐漸抬頭,阿卡利黨就是其具象化代表。
在阿卡利黨先後多次要求獨立未果後,其內部,以賓德阿瓦勒為首激進派勢力上台,並開始組織人員在旁遮普邦周邊地區進行暴力對抗,一時之間爆炸、刺殺、族群衝突蔓延印度北部。
這一切都迫使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之女,英迪拉·甘地調集十萬軍隊平叛。
由於在1977年後,英迪拉·甘地選擇分化阿卡利黨,借賓德阿瓦勒之手將很多溫和派勢力剷除,所以此時新德里政府與錫克人之間已經無法進行有效的政治談判。
所謂「擒賊先擒王」,為控制局勢,英迪拉·甘地決定對賓德阿瓦勒進行「斬首行動」。
當時賓德阿瓦勒躲藏在錫克教的聖地——金廟中。
因為賓德阿瓦勒在錫克族人中追隨者眾多,且其中包含大量現役軍官,錫克人在金廟的防禦十分嚴密。政府的多支部隊前往強攻都無功而返。
旁遮普邦毗鄰巴基斯坦,一旦久拖未決,難保錫克人不會引巴基斯坦入局。到時,印度不但要割城棄地,國家糧食也沒有著落。
所以英迪拉·甘地必須速戰速決,用重火力強攻金廟已經不可避免。
最終英迪拉·甘地作出那個「無比艱難的決定」:用武力進攻錫克人的聖地。
隨著坦克、火炮和武裝直升機的火力傾瀉,窩藏於金廟之中的匪首眾凶一盡伏誅。
但一場更大的風暴正悄然到來。
還記得印度國家領導人身邊的保鏢有多少是錫克人嗎?金廟事件發生後,英迪拉·甘地在接受英國記者訪問時遭遇暗殺。
而行兇者恰恰就是兩位跟隨自己多年,一直兢兢業業護衛自己的錫克教徒。
國內陡然出現的一系列變故,讓曾經平和恭順的國民變得瘋狂而麻木。
因為國家內亂,領袖遇刺,印度國內民族矛盾於此時爆發,而人數較少的錫克人不幸成為犧牲者,前後共有5萬名錫克人遭到印度教徒的殺害。
儘管現如今,印度國內很少提及此事,錫克人中也產生過如曼莫漢·辛格這樣的國家領袖,但錫克人早已對印度政府心灰意冷。
他們在等待機會。
東北六邦,王國後裔的獨立期盼
除了這個邦外,印度東北六邦也與印度中央政府離心離德。
印度東北六邦指的是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米佐拉姆邦、特里普拉邦、梅加拉亞邦和阿薩姆邦。
這六個邦長期要求獨立,因此在印度國內一直不受待見。
但他們要求獨立的呼聲是有歷史原因的。
因為在這六個邦生息繁衍的民族,根本就不能算是常規的印度人。
在血統上,印度東北六邦民眾的祖先,普遍可以追溯到我國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區。他們翻過喜馬拉雅和橫斷山麓,進入到現如今緬甸和印度東北六邦的區域定居。
他們在人種上屬於蒙古人種,生活習俗與我國西南少數民族較為接近。此外所說的語言也都屬於藏緬語系。
同脫胎於印歐語系,作為印度主流語言的印地語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
在歷史上,印度東北六邦是英國殖民者強行規劃到印度版圖中的。
因為印度主體與東北地區交流時間短,缺乏深入整合,塑造國族認同的過程,所以印度在當地的統治十分艱難。
印度東北六邦的民眾在十三世紀曾經獨立建國,成立國祚長達600年的阿洪姆王國,與印度北方政權分庭抗禮。
為征服這塊東北的土地,莫臥兒帝國曾先後發動17次入侵戰爭,但王國始終屹立不倒。
後來阿洪姆王國因內部動亂被迫成為緬甸王朝的附庸。
直到1826年,阿洪姆王國才被對外戰敗的緬甸國王割讓給英國殖民者,隨即成為印度總督府的轄區。自此,東北六邦才開始與印度艱難曲折的融合過程。
當一個地區主體民族、語言文化、乃至於歷史傳承都與其他地區截然不同時,那將其融入一整個國家將是非常考驗耐心和政治智慧的。
世界上,多民族的國家有很多,但長治久安的國家不多。
唯有政府以良好的政策和極高的聲望,才能讓習俗語言各異的人們放下芥蒂,從內心中認可自己與他人同屬一國的身份,並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付出,這就是所謂的國家認同感。
但非歷代印度政府並沒有這樣的政策和聲望。
一直以來,因為東北六邦地處偏遠且交通不便,當地又一直有謀求獨立的呼聲,所以新德里當局長期忽視東北六邦的發展與建設,之後的種種痹政又加速當地社會秩序的混亂。
其一,印度政府對東北六邦投入建設較少,對當地資源進行「竭澤而漁」式的開發。
為壓制當地民眾的不滿,印度政府會給予東北六邦大量的財政補貼。
在剛獨立時,東北六邦一度是全印度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區,但新德里給予東北的關懷也僅限於此。
東北六邦擁有儲量不少的礦產資源,但因為新德里當局卻並不像借礦藏造福當地。
印度的財團們往往會選擇在當地開礦,但是把開採的礦石運到其他地區熔煉,使東北地區始終處於印度產業鏈的最低端,無法享受發展紅利,必須依賴中央政府撥款。
其二,印度主流輿論長期排擠東北六邦,並且堅持向當地移民,給印度東北造成巨大混亂。
因為容貌與血統上的差異,印度主流民眾對東北六邦民族長期採取疏遠和排擠的態度。如在前些年爆發的新冠疫情中,就曾發生過患者拒絕護士救護的情況,原因僅僅是因為護士來自東北六邦,長得與病患們不一樣。印度民眾對東北六邦的歧視可見一斑。
為徹底「同化」東北地區,新德里當局長期堅持向當地移民,以求徹底改變當地民眾血統,「稀釋」東北地區「獨立風險」。
但一個地區的民族構成在短時間內突然改變,勢必造成內部摩擦加劇,甚至釀成民族衝突,而這一慘劇正在東北地區悄然發生。
因為信仰差異,由於土地糾紛,如今在東北六邦每年會發生數百起種族仇殺,上千人因此喪命。
糟糕的經濟現狀,屈辱的輿論環境,固有的家國情懷促使一代代東北六邦的民眾尋求獨立建國的道路。
早在1929年,以那加人為代表的民眾就已經同英國殖民者討論過東北六邦獨立的可能,只是當時的英國忙於應對經濟大蕭條,並沒有心力去處理。
1946年印度自治,那加人開始與印度當局交涉,謀求和平獨立。
當時那加人面對的是尼赫魯,尼赫魯深知印度統一的重要性,但他也沒有能力融合東北六邦,所以只能使出終極奧義——「拖」。
為安撫東北民眾的情緒,尼赫魯希望那加人能夠實現「漸進式獨立」,意在幫助那加人建立屬於自己的行政和經濟體系,為他們在未來的獨立建國構建物質基礎。
原本東北六邦的民眾覺得,自己已經看到和平獨立的曙光,卻沒想到自己踩中尼赫魯的陷阱。
1951年,那加蘭地區舉行全民公投,99%的選民同意國家從印度獨立。但沒想到人民的選擇並沒有受到尼赫魯的正視和尊重,他出動阿薩姆步槍隊對獨立運動進行殘酷鎮壓。
1956年,認清印度政府面目的那加人決心以暴力手段爭取民族獨立,而他們的登高一呼也成為點燃局勢的火藥桶。
幾年間,東北六邦相繼湧現出50多個武裝獨立組織,他們利用複雜的地形,時不時偷襲印度巡邏隊,給印度軍方造成不小的麻煩。
在這些獨立組織中,尤以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為代表。這支武裝擁有不下3000人的隊伍,他們以山地叢林作戰和跨國突襲戰術,令印緬邊境地區一度風聲鶴唳。
儘管印度政府予以東北六邦較大自治權力以緩和矛盾,但其偏頗的國家發展策略和偏激的施政方針,依然讓東北六邦無法擺脫貧窮與歧視的境地。
如果這些情況得不到改善,東北六邦的分裂獨立危機依然還會存在。
北國之巔,克什米爾的難解死局
而影響印度分裂的第三個主要地區就是克什米爾。
當年印巴分治時,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就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這也為持續多年的印巴衝突與印控克什米爾的獨立運動埋下伏筆。
因為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比例相近,所以當初克什米爾土邦王哈里·辛格在面對選擇時較為猶豫。
但因為當時境內不少穆斯林發生武裝暴動,哈里·辛格不得不轉向印度尋求庇護。
隨著印度軍隊開進克什米爾地區對穆斯林起義軍進行鎮壓,對該地區歸屬同樣存有企圖的巴基斯坦也照貓畫虎進駐當地,印巴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大打出手,這才造成印巴衝突的世紀難題。
但印巴兩國對克什米爾的分區占領並沒有令局勢趨於穩定,而是朝著越發混亂的方向發展,尤其是印控克什米爾地區。
因為印度主流宗教是印度教,所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印度教徒普遍得到較好的社會資源,在財富分配、就業崗位等方面遠遠好於穆斯林。
此外,印度政府還嚴格管控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民眾的行為,稍有風吹草動就宣布宵禁並停水停電停網。
如2019年印巴衝突時,印度當局就切斷克什米爾地區網際網路通信長達550天。
新德里當局在印控克什米爾的宗教歧視和嚴格管控,使得當地穆斯林離心傾向愈發嚴重。民眾原本想通過選舉抒發對印度當局的不滿,卻不想遭到當權者的嘲弄。
1987年當地民主選舉,國大黨與法魯克居然以94%的超高得票率當選。這一結果與當地主流民意相悖,而內幕是印度政府介入了選舉。
而這進一步加深當地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厭惡印度當局對克什米爾的統治,進而走上和平抗議追求地區獨立的道路,而大批在老家沒有生路的穆斯林青年選擇前往巴基斯坦接受訓練,回國進行破壞活動。
一時間,爆炸、槍擊、恐怖襲擊在克什米爾地區此起彼伏,印度當局不得不選擇派遣50萬軍隊和50萬軍警前往當地維持秩序。
但是這些暴力機構非但不能維持秩序,有時反倒是反政府人員的「締造者」。
以2019年印巴衝突事件為例。當時印巴雙方再起刀兵是因為,一名叫阿迪爾·艾哈邁德·達爾的青年對印度中央後背警察部隊實施自殺式爆炸襲擊,造成至少40人死亡。
雖然沒有人會認同這種恐怖主義行徑,但當政府調查事件來龍去脈時,所有人都沉默了。
因為這名22歲的青年,原本是一名生活在印控克什米爾,性格平靜,為人友善的男孩。但因為受到當地軍警的嘲弄與虐待,從此開始厭惡印度政府對當地的統治。
在一次抗議示威中,達爾的一條腿被印軍射傷。
怒火中燒的達爾以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印度政府的憎恨。而達爾只是千千萬萬選擇反抗印度當局的克什米爾青年中的一個代表。
綜合以上敘述後,我們能發現,因為政府施政不當,導致當地民怨沸騰,離心傾向嚴重,政府不得不派重兵鎮壓,但因為武裝力量缺乏紀律,反倒刺激當地民眾對政府的厭惡,僅一步使局勢升級,迫使政府一再加大對克什米爾地區的安全投入。
現在的印控克什米爾已經成為印度的一塊「爛瘡」,光是在安全方面的花費,就占到印度每年政府支出的10%。
可以說是印度政府的傲慢與不公,為自己親手培養一個難以戰勝的敵人,但付出代價的卻是生活在當地的平民。
最後回看,無論是錫克人的不甘與屈辱,還是東北六邦百年的獨立夢想,抑或是克什米爾人聲嘶力竭的掙扎一呼,其背後都與印度政府忽略當地人民利益,無序發展資本有關。
所以印度的分裂之患並不再外,而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