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東山島之戰,國共最後一戰,蔣介石數千傘兵空襲卻成活靶子

歷史微鑑 發佈 2023-01-02T22:08:14.155949+00:00

1953年7月16日凌晨六點許,太陽還未完全升起,福建海面上也仍是霧蒙蒙的模糊一片。按照國民黨總指揮官胡璉的計劃,東山島的解放軍防備兵力此刻必然已經全部集中在東山蘇峰尖北部,正與國民黨的重火力兩廂對峙,幾乎不可能再顧及八尺門這頭。

1953年7月16日凌晨六點許,太陽還未完全升起,福建海面上也仍是霧蒙蒙的模糊一片。

就在福建東山島的八尺門渡口,國民黨的運輸機在此地上空來回盤旋。

按照國民黨總指揮官胡璉的計劃,東山島的解放軍防備兵力此刻必然已經全部集中在東山蘇峰尖北部,正與國民黨的重火力兩廂對峙,幾乎不可能再顧及八尺門這頭。

在胡璉的一聲令下,數百國民黨傘兵分批降落,欲按指令占據八尺門這處重地,發起奇襲,繼而切斷東山島與大陸之間的聯繫,阻礙解放軍的增援。

敵人確實眼光毒辣,八尺門是東山島通往大陸的重要交通咽喉,大陸要派軍增援東山島,僅有此路可走。

如果此地被敵人所控制,那麼等同於完全關閉了通往東山島的大門,短期內再難行動

可以說,八尺門渡口幾乎是決定此場海島戰役的關鍵要塞。

可惜的是,胡璉太過高估己方傘兵,又過於低估我軍偵察和空中打擊力量了。

儘管當時海面上霧氣未散,但方圓三百里的所有異動已然被駐守當地的水兵連盡收眼底!

一開始,水兵們還以為敵軍在此地投下什麼物資,卻未曾想走近了看是降落的傘兵。

對此,戰士們迅速反應過來,配合默契地分散兵力,將槍口對準了已降落敵軍與空中未降落的傘兵發起攻擊。

這批被美國與蔣介石看好的「精銳」傘兵部隊就這樣成為活靶子,來不及落地便匆匆隕落,使得這片土地成為「傘兵的墳場」。

而蔣介石企圖反攻大陸的宏圖大志也隨著傘兵的失敗走向幻滅。

那麼,這場傘兵來襲的東山島戰役為何會發生呢?這批讓蔣介石引以為豪的傘兵部隊為何收效甚微呢?這還需要從新中國當時的具體境況說起。

東山島戰役的發生背景

1949年,百萬雄師發起的渡江戰役以勢不可擋之勢解放南京,同時也宣告著國民黨在大陸統治時代的徹底落幕。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敗退台灣,但其妄圖反攻大陸的心仍然不死。

1953年,正是中國解放軍參與抗美援朝的第三年,已進入朝鮮停戰談判的關鍵階段。

但也是在這個關頭,不甘失敗的蔣介石抓住機會欲實現他「反攻大陸」的狼子野心,密謀著要趁大陸忙於韓戰之際,開展他的反攻計劃。

蔣介石的底氣除了對自己培養出來的精銳部隊充滿信心,也離不開美國對其計劃的大力支持。

美方為何要無端攪這趟「渾水」呢?

一方面自然是記恨著中國在抗美援朝戰役中支援朝鮮,將美軍節節逼退這一恥辱,企圖通過煽動蔣介石以挑起兩岸矛盾,與朝鮮戰場形成呼應,以此破壞朝鮮的停戰談判。

另一方面,干涉中國解放台灣向來是美國所樂意為之的,只要台灣沒有被新中國解放,美國就可以憑藉這一地區,在東亞打造一個軍事基地,與南韓、日本、菲律賓等地區聯合,構建一條軍事海鏈,遏制中國,掌握西太平洋海域霸權。

那麼,為什麼蔣介石選擇以東山島作為其攻入大陸的入口呢?

這自然離不開東山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

東山島位於福建南段,其東臨台灣海峽,其餘三面又靠近大陸,是閩南沿海一帶的天然屏障,也是福建、廣東二地的海上交通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蔣介石根據所收集的情報,了解到福建一地的軍事力量主要以防禦為主,一般不會調集大量人手支援,而東山島上並沒有太多解放軍駐守,這就足以作為入侵的關鍵據點。

為了保證此次行動的順利,蔣介石還特意派遣他所賞識的一級上將胡璉作為此次行動的總指揮官,並調撥海陸空軍上萬餘人進行配合。

胡璉是誰?這個聽命於蔣介石的上將確實有著不容小覷的軍事實力,就連毛澤東都評價其是「狡如狐,猛如虎」。

這足以說明此人作戰時不僅好行詭詐戰術,具備一定的謀略,還有悍不畏死的作戰勇氣。如此確實是一位棘手的敵人。

胡璉畢業於黃埔軍校,在北伐戰爭里積攢下不少作戰經驗。

後來,他所在的十一師湧現出不少優秀將領,並成為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的五大王牌部隊之一。

在抗日戰場上,胡璉憑藉石牌保衛戰一戰成名。

在胡璉帶領下,國民黨軍得以守住這一關鍵軍事要塞。

也正是這一場戰役,讓蔣介石注意到胡璉的軍事指揮才能,不僅授予他青天白日勳章,還將他留在身邊一步步提拔。

可見,胡璉確實是一位值得我軍充分警惕的對手。

空兵成活靶子

在正式出兵東山島前,謹慎的胡璉還作了多番偵察與準備。

他先是派遣空軍發動侵擾,同時破壞了連接東山島與外界的九龍江大橋,並在發動攻擊前再三確認了九龍江大橋的修復情況,確保短時間內增援東山島的解放軍無法進島。

不僅如此,他還著重於在偵察中了解、記錄東山島的有關地形情況,以便於把握地勢更好地規劃作戰計劃。

只是胡璉沒想到,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當時鎮守福建的我軍上將——葉飛牢牢掌握著。

葉飛在掌握到國民黨軍即將對東山島進攻的信息後,他沒有猶豫,當即聯繫了東山島駐守軍——第八〇團團長游梅耀,指揮其進行機動防禦以應對國民黨的一切進犯。

當時,東山島兵力有明顯的不足,能調配的甚至僅有一千二百人,但在葉飛問及能守島多久時,游梅耀仍斬釘截鐵地拍著胸脯承諾道:「保證守一整天!」

對此,葉飛也予以了充分的信任,他囑咐道:「八尺門是東山的命根子,你無論如何也要叫水軍連牢牢控制在手中!」

1953年7月16日清晨,胡璉指揮第一波海陸軍隊搶灘登陸。

而對此早有防備,已然嚴陣以待的我軍第一時間便予以反擊,打了胡璉一個措手不及。

一時間,兩軍交戰,槍火震天。

我軍守島將領游梅耀說到做到,在其機敏的指揮下,將國民黨軍隊拒之島外。

而另一頭,如葉飛所料,胡璉留了後手,在八尺門渡口派遣傘兵進行突襲。

蔣介石是非常看好這支傘兵部隊的,畢竟是首支經過美國軍事顧問精心訓練、裝備了美國先進武器的精銳部隊。

蔣介石信心十足的想用這支部隊,打開反攻的第一步。

結果卻讓蔣介石就此打消了反攻大陸的心。

這支被他給予厚望的部隊,還沒落地就被消滅了。

原因除了我軍提前布局、驍勇善戰之外,國民黨軍的愚蠢和自大也是重要因素。

一來,胡璉在派遣傘兵部隊時並沒有充分考慮八尺門渡口的地形是否適合降落。

並且對於這支首次作戰的隊伍,他顯然也了解不夠,指揮不到位,以致於未能在遭受攻擊的第一時間充分反應,失去了最佳的調整時機。

二來,這支傘兵部隊本身便缺乏實戰經驗。

不能充分熟悉新武器、遇襲時反應速度不夠、對地形並不了解、與陸軍配合不足......這都是這支所謂「精銳」部隊身上存在的硬傷。

因此,這才導致出現了大部分傘兵還未來得及降落便在空中成了活靶子。

也是因為傘兵的快速消亡,讓胡璉妄圖截斷八尺門的企圖最終成為幻想。

這邊胡璉先手盡失,而時刻關注東山島戰局的葉飛卻早已徵召三十一軍、二十八軍八十二師對東山島進行增援。

在守島將領游梅耀的嚴防死守下,東山島被牢牢護住。

而等到胡璉重整旗鼓軍隊準備再度進攻時,行動最為迅速的三十一軍二七二軍團已經趕至八尺門進行增援。

增援軍團頂著敵人的槍炮強登東山島,與奮戰的水兵連及當地民兵一邊應對國民黨的進攻,一邊快速修復渡橋。

這場東山島戰役帶了這裡,結果已經沒有任何懸念了。

7月17日,心知大勢已去的胡璉只能率軍狼狽撤退,而這場東山島戰役也伴隨著我軍的勝利落下帷幕。

回望東山島戰役勝利

時至今日,人們對東山島戰役仍是了解甚少,更不曾注意到這場戰役的勝利帶來多麼重大的歷史意義。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東山島戰役的背後,離不開解放軍從實際出發、採取機動靈活的戰術,更是我軍靠著不怕犧牲、英勇戰鬥的大無畏精神換來了如今的統一大勢。

也是自此之後,國民黨元氣大傷,而蔣介石黃梁美夢也終於是一朝夢碎,反攻大陸的狼子野心終遭徹底的粉碎。

其次,東山島戰役有著不可輕視的重要地位,就連毛主席也稱之為「全國性的勝利」。

它既嚴厲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試圖捲土重來的邪惡用心,又挫敗了美國試圖利用國民黨在我軍後方製造麻煩,從而迫使我軍在談判時妥協退讓的陰險計劃。

因此,這一戰役已然上升到國家層面。

最後,我們可以肯定,這一場東山島保衛戰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威信。

結語:

東山島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歷史的地方。

東山島保衛戰雖然已經過去了年,但在我黨和政府從來不曾忘記人民軍隊和東山人民所作出的犧牲和貢獻,始終重視和關心東山島的經濟發展和群眾生活。

今天的東山島在當地政府的重視下,在人民群眾的積極建設下,已然成為社會秩序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一方沃土。

東山島戰鬥是國共兩黨、兩軍在沿海地區的一次較量,雙方都付出了較大的傷亡。正因如此,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這段歷史,更應珍惜和平,更要學習、發揚東山島保衛戰精神。

更重要的是,應該從戰爭的背後,認識到兩岸關係從如此緊張到今天的緩和是何等來之不易。

對此,我們更應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兩岸統一是屬於中華兒女共同的心願與期盼,我們也堅信著在不遠的將來,這一夙願必然能夠得以實現。

關鍵字: